三少四壯集-聲明
京都寺院裡常聽到誦經聲明,覺得是爲做佛事唸誦經文,內容意義多過聲音本質的要求。但以「聲明」的傳習來看,誦經唸佛也是僧侶信衆以聲音修行的一種法門。
京都東北比叡山一帶,山巒蒼翠起伏,十分幽靜,是秋天觀賞楓葉的好處所。尤其是三千院的紅葉,一到秋深,綠黃褐紅,重疊交錯,覆蓋在山路小徑溪澗兩旁,色澤層次,變化萬千,遊客在山路窄徑上迂迴流連讚歎,絡繹不絕。
川端康成在《古都》裡提到三千院,卻不是秋天的紅葉,而是初春剛剛綻放抽長的新楓的翠綠新葉。
四月二日到京都,正是櫻花盛放滿開,因爲川端的《古都》,使我去走了一趟三千院。
從大原下車,沿山路向上攀爬,小小山路,一旁是潺潺不斷的呂川,溪澗水聲錚錚淙淙,像玉石相撞敲擊的輕細脆亮之聲。
兩側山坡上一株一株筆直俊挺拔起二十餘公尺的水杉,林隙光影迷離,偶然一線陽光照亮剛抽出的一簇楓葉新芽,果然鮮明亮眼,卻又幽靜沉着,沒有春花的喧譁。
其實更好的是遊人稀少,遊客都擁擠在山下看花,沒有人在這個季節上山,新嫩的楓葉怡然自得,可以在春雨中靜靜生長。
三千院是大寺院,佛事頻繁,也有車徑可以到達。
過了三千院,沿呂川上溯,山徑更陡斜,呂川溪澗深谷亂石間急湍飛瀑,水聲嗚咽、悲鳴、嘯叫,高亢如篳慄,使我想起雅樂裡的「春鶯囀」。
山路高處有寺名來迎院,是極素樸簡靜的禪院,小小殿廡,供奉藥師、釋迦、彌陀三尊,門扉虛掩,滿地蒼翠青苔,沒有遊客,也不見寺僧。
來迎院是九世紀慈覺大師圓仁(794-864)開山的道場,圓仁曾留學中國,在五臺山修習佛家誦唸佛經梵唄的「聲明」,回國後,選擇了比叡山一處像五臺山的處所,命名魚山,建寺授徒,傳習「聲明」。
京都寺院裡常聽到誦經聲明,覺得是爲做佛事唸誦經文,內容意義多過聲音本質的要求。但以「聲明」的傳習來看,誦經唸佛也是僧侶信衆以聲音修行的一種法門。聲音離開文字語言,還原成呼吸,脈搏律動,還原成肺腑震動共鳴,還原成最單純的心事。
圓仁在大原開創了聲明修習道場,從九世紀到十二世紀,數百年間,傳法不斷,徒衆甚多,傳承日本聲明的一脈煙火。也入世爲人間誦唸,在憤怒、嗔恨、嘻笑、泣咽、哭聲的喧譁裡,用聲音的明亮專注爲衆生昇華出心靈靜定。
十一世紀末十二世紀初,大原的聲明道場有了新一代弘法大師良忍(1072-1132),在圓仁的道場建來迎院,使大原一派的聲明修習發揚光大,成爲日本誦經梵唄的中心。
據說,良忍每日誦唸法華經,爲了修習聲音的專一、安定、沉着,他帶領徒衆在來迎院的後山一處水聲喧譁的瀑布崖石邊大聲誦經。良忍聲音精進勇猛,帶領衆僧徒,用聲音佛號與水聲日日對話。
傳說當時參與聲明的在場者,最後聽不到水聲,水聲融入聲明,一念專一,喧譁可以沉澱,四野寂靜,天地無聲,是聲明修行的最終功課吧。
這一處飛瀑因此被命名爲「音無之瀧」,「瀧」音「霜」,是流泉之意。北投還有幾處泉稱「瀧」,用了古字。京都清水寺有著名的「音羽瀧」,是懸空一線飛瀑,聲音輕細,美如羽音。而來迎院的飛瀑則是衆聲喧譁都入寂滅,因此是「音無之瀧」。
我走到來迎院山後,呂川源頭,一片高數十公尺的石壁,瀑布流泉千絲萬縷,傾瀉而下,水聲喧譁,靜坐凝神,知道還有聲明的功課要做。
良忍帶領的聲明修習道場,使魚山一代的流水都與音樂有了緣份。來迎院兩側溪澗,一稱呂川,一稱律川,彷彿也都合了樂律,是山水間的黃鐘大呂。
呂川、律川會入高野川,已是京都平野田疇。高野川在出町柳與賀茂川匯合,就是流入京都繁華街市間的鴨川。鴨川浩蕩,穿天兩岸紛飛着櫻花,遊人如織,已經距聲明道場的「音無瀧」源頭頗有一段距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