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業主動跨界融合的步子應更大些

新能源汽車的1.0版本是電動化,現在這個階段大體上過去了。接下來進入網聯化、智能化階段,傳統車企在這方面不是強項,需要與其他行業跨界合作。”這是中國電動汽車百人理事長陳清泰在不久前召開的一個座談會上的建議。

隨着城市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急劇膨脹,出行難已經成爲難以治癒的“大城市病”。如何解決城市交通擁堵日益加重的問題,成爲從政府高層到普通百姓無不關心的國計民生大事。未來城市的出行必須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提供不同的交通工具和手段。比如,高鐵動車滿足城市間的大跨度出行需求;城際動車滿足中心城市與衛星城之間的出行需求;地鐵城軌和BRT滿足市內大容量公衆交通的出行需求;新能源公交車滿足市內短距離公衆交通出行需求;共享微型電動車、共享單車滿足社區最後1公里的出行需求。

在滿足市內公衆交通需求方面,據筆者所知,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推出了“智軌ART”,這是一款基於虛擬軌道的大運量客運產品,可以實現自主導向軌跡跟隨、全電驅動、智能駕駛,旨在取代現有BRT城市快速公交車,目前國內已有兩條線路投入運營。“智軌ART”引智於高鐵技術,與BRT快速公交車技術相融合,更適合城市大容量、低成本、快速、配置靈活、無污染的交通需求。由此可見,引進、借鑑、移植、吸收、融合汽車行業外已有成熟技術,也是一條創新之路,而且具有時間短、成本低、風險小的特點。

跳出圈外看汽車,“智軌ART”這類新型交通工具可能只有中車這樣幹鐵路的企業才能做出來。同樣的道理,飛行汽車也是幹飛機的人首先想到的。而起源於英國賽艇運動的水上巴士,也是一些水系發達城市公共交通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跳出圈外看汽車可以發現,對於熟悉發動機、變速器車身底盤四大總成以及衝壓、裝焊、噴漆總裝四大工藝的汽車行業、企業而言,現在大舉進入這個行業的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綠色化的技術和產品,不少是來自圈外的、陌生的。

跳出圈外看汽車,智能汽車的產業鏈也幾乎是全新的,大大超出了傳統燃油車產業鏈覆蓋的範圍。短短數年間,汽車已經由“四個輪子馱着一個沙發”的典型機械產品,擴展爲“四個輪子馱着一堆電器”的電子產品;由簡單的移動機械變爲複雜的“超級移動智能終端”,信息化、網聯化、智能化、大數據、系統軟件等高新技術,正取代傳統技術成爲汽車行業競爭的焦點。更殘酷的是,誰跟不上這種變化,誰就將被邊緣化、被淘汰。近來幾起傳統汽車企業破產重組案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雖然近些年來,汽車行業、企業在人才引進、技術吸收、合資合作等方面做出了極大努力,力圖改變這種被動局面,但面對如此大跨度的高新技術羣,單獨一家車企很難把這些技術全部拿下。特斯拉爲什麼能異軍突起?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爲什麼能在某一領域後來居上?一個重要原因可能就是他們來自於圈外,用圈外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打法,改造了傳統汽車的發展軌跡。

以中車爲例,把動車研發過程中積累的芯片、驅動系統、控制系統、系統集成無人駕駛等方面的先進技術和經驗轉移至新能源客車,並且把高鐵的內飾舒適度和宜人感向新能源客車轉移。從這一點上看,跨界融合、協同創新做得好壞與否,已經成爲汽車行業和企業成敗的關鍵。

陳清泰指出,如今,汽車的“屬性”和“定義”已經改變,汽車革命並不是在孤立進行。與其並行的是能源革命、信息革命、交通革命和智慧城市。電動汽車的技術進步必須雙線作戰:一條戰線是電池、電機電控和充電基礎設施;另一條戰線是網聯化、智能化,最終實現無人駕駛。只有兩條戰線並進,才能站穩腳跟。汽車企業最重要的是整體技術集成,很多技術要素可通過多種形式的聯合創新而獲得。

因此,汽車企業應該把合作的手伸出去,互聯網、IT、AI企業要把手插進來,雙方攜手重構汽車產業鏈,共同構建智能汽車的產業生態。       沈承鵬 《 中國汽車報 》(2021-01-11  0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