銫-137裝在熱水瓶進清華校園 變出2200桶的輻射物

▲清大生全景一覽。(圖/清華大學官方網站)

地方中心新竹報導

國立清華大學生科館多年曾受到放射物質銫-137污染,因行政院將推動核四公投而又受到重視。民進黨立委田秋堇、鄭麗君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27日前往視察,要求校方儘速向能會申請拆除,以絕後患。方儉還說,希望清大師生站起來,因爲「你們學校很會道歉,應該欠了這40多年來在處理放射物的粗糙、違法舞弊、掩飾、說謊一個說法,以及對全校師生國人道歉。」

這起事件起因是一名中和的劉姓醫生自行進口半衰期約30年的銫-137,在1970年時出現異常污染,所以將銫-137射源裝在熱水瓶中,搭計程車到清大找核工系教授處理,事後,被污染的地板牆壁都打掉,放入34個80加侖的大汽油筒,選在後來是清大人社院的一個乾溝掩埋。

根據方儉於《新新聞》發表的文章,清大在1978年蓋輻射生物館時,工人把這個乾溝當成調配混凝土的地方,使得這些含有輻射污染的物質進入建物,後來被發現後,又打掉了受污染的部份,但污染不斷擴大,到了1985年蓋「生命科學館」時,污染的水泥土壤增加到2200桶,全部運到龍潭原能會貯存。

方儉還說,在1988年,一羣1971年畢業的清大數學系同學會,發現多位同學罹患白血病,後來有人提議何不檢查一下血液,赫然發現這一班有羣發性的「染色體中節現象,這種現象只有長崎廣島原爆,以及車諾堡居民纔會出現染,這顯示七一級(1971年畢業)清大數學系學生當年他們受到某種強烈的放射線照射,但這個事件沒有後續而成了懸案

對於方儉與立委的到來,清華大學校方表示,委請校外財團法人輻射防護協會進行檢測驗證,測量結果除少數幾個熱點外,館舍所有空間小時平均輻射劑量率皆小於0.5微西弗,在此劑量下,全年工作或停留2000小時(以每天8小時,每週5天,一年50周計算)所接受的年劑量小於1毫西弗(1毫西弗等於1000微西弗),對人體健康不致造成傷害,且前年已向原能會提出拆除申請,一旦同意,一年後就能順利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