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選“非遺”20年,崑曲一直在路上

上海崑劇團傾全團之力打造的學生版《長生殿》。 製圖:李潔

中國首部8K全景實景崑劇電影邯鄲記》殺青、學生版《長生殿》全本亮相、一連三場慶祝演出薈萃名家新秀……適逢5月18日崑曲“非遺日”前後,上海崑劇團精心策劃的一系列活動集體亮相。崑劇傳習所成立100週年、崑曲入選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週年,2021年對於崑曲人來說,無疑是極具意義的一年。從國寶級藝術家、中生代名家到校園學子,他們一同分享着崑曲在當下的魅力:生生不息,充滿活力。

青春的“唐明皇”“楊貴妃”出道,掀開戲曲校園普及新篇章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上週六,同濟大學一·二九禮堂裡傳來了悅耳崑腔,乍聽之下與往日並無不同,但在臺上進行表演的不是科班演員,而是一羣熱愛崑曲的莘莘學子。伴隨着“朝天子”曲牌的響起,全國首部學生版《長生殿》緩緩拉開帷幕,簫管之聲,羯鼓之鳴不絕於耳。臺上同學們演得動情,臺下觀衆如潮的掌聲不時響起。

學生版《長生殿》由“定情”“密誓”“驚變”“埋玉”四折組成,整理改編自上海崑劇團的精華版《長生殿》,由來自13所高校的28位大學生完成。他們中,有人是資深“昆蟲”,有人是懷着好奇心的“小白”。相同的是,這段難得的學習和演出經歷都在他們心中種下了崑曲的種子。“崑曲於我而言,最初是遙不可及的。”飾演“唐明皇”的蔡筱君記者說,“但深入學習後,我感受到了不一樣的魅力,我走近了大冠生這個行當。每一個人物都有血有肉,唱腔動作無一處不透露着‘美’字。”“楊貴妃”扮演者王衛衛學習的專業本就是戲曲理論,此番參與《長生殿》演出,讓她更加立體地瞭解了崑曲。

學生版《長生殿》的呈現規格絲毫不亞於一臺專業演出。爲了打造好這一版,上海崑劇團可謂在臺前幕後傾盡全團之力,派出縱跨五班三代的強大師資,從和同學們年紀相仿、20歲出頭的年輕演員到梅花獎演員、耄耋之年的國寶級藝術家,對學生進行生旦淨末醜全行當的分類教學,並配套同款練功房舞臺、頂配大樂隊。近十位演員和導演每週爲同學們授課排練,從整體示範到逐個摳戲,幾組演員老師、導演、技導本職工作之外輪番上陣,只爲將崑曲之美原原本本地展現出來。

“我們圓夢了!”臺上青春的臉龐給上海崑劇團團長谷好好帶來深深的觸動:“《長生殿》這部鴻篇鉅製從崑曲‘傳’字輩老師代際相傳至新時代的高校大學生,都歸功於崑曲藝術的魅力,期待崑曲能夠在校園裡汲取更多青春力量,迸發新的活力,滋潤更多的年輕人。”

爲留下珍貴記錄,“80後”藝術家再做“邯鄲一夢

就在“非遺日”前夕,中國首部8K全景聲實景崑劇電影《邯鄲記》日前也在橫店殺青。電影中,上海崑劇團三位被戲迷稱爲“大熊貓”的藝術家計鎮華、樑谷音張銘榮親自上陣,再現“邯鄲一夢”的同時,也身體力行地將戲曲文化帶到更多人面前。

片中飾演“盧生”的計鎮華戲份吃重,幾乎每一天都能在日程表上看到他的名字,面對電影中大量的跪戲,老藝術家堅持不用替身,一遍遍磨戲,數十遍而不怠。“對於年近80歲的我來說,接到這樣一個任務,本來就是一場夢。”計鎮華對記者表示,“戲曲是演員的藝術,電影是導演的藝術,兩門藝術相撞,勢必撞出更多火花。”上山、下水、衣服溼透、腿腳浮腫……這是在《邯鄲記》片場時常能見到的場景,三位即將跨過80歲門檻的老藝術家兢兢業業,爲了讓崑曲抵達更廣闊的觀衆羣,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再拼一把。

“將崑劇《邯鄲記》從舞臺搬上大銀幕,是對百年來崑曲人薪火相傳、守正創新最好的致敬。”谷好好對記者說,“通過‘推拉搖移’點亮‘唱唸做打’的方式,讓經典傳得更廣,真正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值得一提的是,三位老藝術家也將在今晚的“霓裳雅韻·蘭庭芳菲”崑曲慶祝系列演出——名家名角主題晚會中亮相,帶來《長生殿》《西廂記》等劇中的經典唱段。經典回韻仍長,梨園已添新色。(記者 王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