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一家人》深訪臺二代:爲何父母要我當大陸人?

對在廈門生活的一些臺灣人而言,臺灣籍大陸界線已經不明顯(新華社)

大陸對臺單位自2016年起陸續拋出了「逐步落實臺灣人在大陸享有國民待遇」的宣言,讓臺灣媒體一度炒作統戰議題,而臺灣政府則冷靜回答「只要對在大陸的臺灣人方便就好」,事實上在大陸,臺灣籍、大陸籍的界線,已越來越模糊。

頻繁往來兩岸的人近年不難發現,在機場中多了一些十幾年前不太會有的情況──手持臺胞證夫妻,牽着拿着粉紅色「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的孩子,這在大城市的機場裡尤其普遍。

儘管在大陸有超過百萬名臺灣人常駐,許多人在此娶妻生子、落地生根,但大陸「適合工作、不適合生活」的印象深植在多數臺灣人的心裡,隨着兩岸婚姻越來越普及,「在臺灣生還是在大陸生」、「怎麼落戶籍」成爲臺商太太論壇常討論的話題

客觀比較而言,臺灣身分理應比大陸身分更吃香,有優良的健康保險、140多國護照免籤,當有在大陸生活的臺商二代表示,家裡三個孩子,她是大陸籍、二弟是臺灣籍、三弟打算由臺灣籍轉入大陸籍時,真顛覆了許多人(尤其是臺灣人)原先的想像。印象中,大陸配偶嫁到臺灣後入臺灣籍的非常正常,但從臺灣籍轉大陸籍極少。

「我不知道你爲什麼這麼訝異,這在廈門不稀奇啊?我身邊也有一些想從臺灣籍轉入大陸籍的年輕人。」嘉敏說得理所當然。

臺灣籍和大陸籍,在這樣的時代背景、這樣廣袤的土地上,有多大差異?深訪完一些臺二代年輕人後會發現,兩岸的差異和界線,許多時候,不過是被刻意放大。

當大陸人還是臺灣人?「工作機遇」是關鍵

在號稱「最像臺北」的廈門,有多少臺灣人?2013年的數據是超過十萬,而廈門常住人口不過三百多萬。「有時候根本分不清對方是臺灣人還是大陸人,兩岸在這裡並沒有多明顯的分界。大家一起工作、生活,沒有差別。」

嘉敏的母親是臺灣人,早年來大陸打拚,自此在廈門安家落戶,給孩子報戶籍的理由很簡單:公平年齡相近的大女兒入大陸籍、二兒子入臺灣籍。

「你和弟弟身分不同,從小感覺有什麼差別嗎?」

「沒什麼吧,差異大一點的是生活方面。我是廈門戶口,他是臺灣戶口,在生活上我比他方便多了,可以很方便地買高鐵票。」嘉敏進一步說明,「我們都長期在大陸生活,逢年過節纔回臺灣的祖母家,臺灣健保、出國免籤等不是最重要的考慮,生活上的方便性才最重要。在廈門很少有臺灣人會特地爲了健保隨時坐飛機回臺灣看病,出國一年又能有幾次?」

「你說過父母希望最小的三弟從臺灣戶口轉入廈門戶口,想轉就隨時可以轉嗎?有什麼考慮?」

「父母一方是臺灣人的話,12歲以前,可以方便地從大陸籍轉檯灣籍,12歲之後基本就難了,若要從臺灣籍轉大陸籍相對容易,沒什麼年齡限制,以廈門來說,18歲以下要轉籍的話父母有房即可,18歲以上就必須在當地買房。因此在廈門買房生活的臺灣人,有一些會爲了方便性轉戶籍。」

「爲什麼我父母希望三弟轉戶籍?因爲未來工作前景。母親十多年前爲了機會和發展才從臺灣來到大陸,臺商在這裡重視的都是機遇,而就現實層面來說,臺灣這個身分在當前的大陸找工作不但沒有多少加分,反而會喪失一些在大企業工作的機會。許多企業看到『臺灣人』,第一個會想到『辦工作證麻煩』,而不是專業。」

是選擇,不是優劣比較

嘉敏說在廈門,因爲「工作機遇」而選擇落戶大陸,甚至是轉戶籍、選擇改當大陸人的臺灣人並不稀奇,廈門大學畢業後、留在廈門經營餐飲店的30歲臺灣青年張永興買房後,選擇轉入廈門戶口。

「在大陸十二年,以後要用入臺證回臺灣看父母了。」他半開玩笑地說,「我爸媽都笑說,怎麼臺灣兒子養一養變成大陸人?但他們也願意支持,現實情況考慮而已。」

「出於什麼考慮?」

「生活方便性,就醫方便,做生意方便。兩岸對立久了,從臺灣戶籍轉大陸戶籍,容易被解讀成什麼優劣比較,其實不過是選擇不同。」

「來大陸,許多人是爲了就業機會,如果待得習慣、往後也沒有回臺打算,甚至安家了,選擇轉戶口、給小孩落大陸籍,在現在都不是稀奇事。」

張永興認爲,不論大陸要給臺灣人準國民待遇是不是統戰,對於有興趣赴陸、並且成功找到不錯的機會的臺灣年輕人來講,政治上的東西,對老百姓而言太多虛的,生活上的方便、更多機會,是多數人最在意的。

和嘉敏一樣,張永興認爲兩岸年輕人的差距並沒有多大,從臺灣戶口轉到大陸戶口、從臺灣人變成大陸人,他不覺得有多少差別。「廈門戶口出國申請自由行很容易呀」,他頓了頓,「的確,臺灣戶口和大陸戶口沒差別,言下之意,就是臺灣身分相比十多年前,可能沒有多大的誘惑力了。」

但是,張永興再次強調,這些都是選擇,不是兩岸孰優孰劣。「在這裡,臺灣人和大陸人沒有什麼差別,我們一起工作、生活,也能明白對方」,這是嘉敏和張永興在訪談時都強調過的。

這些案例有多普遍,沒有數字可以證明,但是這現象確實存在,而這反映出的,是兩岸對彼此的刻板印象可以打破,可以重新思考──兩岸的界線和差異,到底有多大?臺灣與大陸,真有那樣根深蒂固的不同?

或許許多人不過是將心裡的那道牆,越築越高罷了。(林犀

(本文來源多維新聞網,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