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盡頭是借貸”,不能只當笑話看

沒錢租房子,可以用租金貸;沒錢買手機,可以打白條;沒錢做醫美,可以分期付。曾經夠不着的商品服務變得唾手可得。如今,打開手機上很多App,無論是社交、外賣、打車,甚至辦公軟件、本地生活等,只需要輸入身份證信息,就可以低門檻地享受“提前消費”。

網友戲稱:“互聯網的盡頭是借貸。”P2P網貸機構退出了歷史舞臺,互聯網企業熱衷放貸。過去賠本賺吆喝獲取流量,如今橫跨金融賺起快錢。

在我國消費結構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品質型消費過渡時,互聯網巨頭盯上巨大的消費金融市場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對於自律能力相對較弱的年輕人而言,被誘導過度借貸,傷害性極強。

記者曾對誘導過度借貸進行詳細分析,一般經歷以下階段:首先,誘導分期,購物教育、租房場景下誘導分期付款;緊接着,過度授信,進入門檻極低,年滿18週歲、通過實名驗證即可,額度則是花得多給得多;最後,導致消費者多頭負債,金融產品則會麻痹消費者對自己真實償債能力的瞭解,爲補足資金缺口部分負債者選擇以貸養貸。

當前,不少年輕人正陷入“借貸一時爽”的泥潭,無法自拔。五花八門的互聯網借貸平臺,也助長了他們的超前消費意識

中國已進入需要積極應對老齡化社會的階段,無論對家庭還是國家,過度負債式消費都會削弱其應對危機的能力。整頓借貸消費亂象,有待監管持續發力,促進互聯網金融行業規範發展;同時,對於青年羣體客觀消費需求,也需要加以正確引導

金融機構在與平臺合作過程中要嚴格審覈,尤其對變相分期付等業務,從前期准入到中期推廣銷售需要做出規範和提醒,監管部門應進行日常抽查,對未嚴格把關的金融機構加大處罰力度。消費者要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量入爲出,不要過度借貸;如確需貸款,一定要選擇正規的金融機構和產品,不要輕易在不瞭解的網絡平臺申請貸款。(評論員桑彤、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