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併能否讓本田與日產走出困境?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莫蕎菲

近日,日本汽車製造商本田汽車公司和日產汽車公司在東京共同宣佈,本田、日產和三菱汽車三方已簽署諒解備忘錄,本田與日產將正式開啓合併談判,三菱汽車公司將就參與合併事宜進行探討。

“抱團取暖”求發展

據本田社長三部敏宏介紹,本田和日產將共同出資成立一家控股公司,雙方均作爲該控股公司子公司,以此方式進行合併。兩家公司計劃於2025年6月達成最終合併協議,控股公司擬於2026年8月正式成立並同步上市。

此消息一出,引發全球汽車行業不小震動。

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教授、副院長張玉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本田與日產合併是全球汽車業界保守勢力的一場變革自救。由於在電動汽車和軟件定義汽車競爭中處於劣勢,兩家公司正試圖“抱團取暖”。

“全球汽車產業正在經歷一場徹底的產業革命,它由兩大要素構成:一是動力革命,即從內燃機到電池的革命,引發了傳統的燃油車廠商與新勢力的電動車廠商之間的大對抗;二是設計革命,即從傳統設計走向了軟件設計,引發了傳統設計廠商與採用軟件開發產品的新勢力廠商的革命。”張玉來說。本田和日產在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的浪潮下,轉型步伐遲緩,經營業績持續下滑。

根據本田11月發佈的最新財報數據,在2024上半財年(2024年4月至9月),本田全球汽車銷量下降8.0%至178萬輛,淨利潤同比下降19.7%至4946億日元。本田預計,截至2025年3月的財年,公司淨利潤下降幅度將從此前預測的9.7%擴大到14%。

日產11月報告稱,2024上半財年,日產全球汽車銷量同比下降7.8%,營業利潤則從3367億日元降至329億日元,同比暴跌超過90%。當月,日產還宣佈將在全球裁員9000人,並削減20%的產能。面對各自的經營困境,本田和日產都希望通過合併以提升市場競爭力。

汽車行業或重組

分析人士指出,日本汽車行業將就此迎來歷史性重組,爲本田和日產供應零部件的中小企業將受到影響,可能引發重組和淘汰浪潮。

“本田和日產都是技術起家,前者在發動機動力領域一直是行業翹楚,產品線覆蓋了從飛機到遊艇甚至割草機等多個產業;後者也很早就在電動汽車技術上有所突破,只是企業沒有進行徹底模式替代,一直爲資本力量所困(與法國雷諾之間的股權糾紛一直困擾着日產汽車)。”張玉來認爲,此次合併還是會給日本汽車產業競爭格局帶來衝擊波,影響不容小覷。

據日本當地媒體報道,如果未來三菱汽車加入合併,三大車企合併後的年銷量將超過800萬輛,成爲僅次於豐田和大衆的世界第三大汽車集團。三部敏宏表示,合併後的實體每年收入有可能超過30萬億日元,營業利潤超過3萬億日元。

合併效果待觀察

日產前首席執行官卡洛斯·戈恩表示,日產已陷入恐慌,公司正在“尋找人來拯救他們”,以應對不斷下降的銷量和利潤,因此日產與本田合併只是無奈之舉。戈恩對合並後日產能否扭虧爲盈表示“高度懷疑”。

另有專家指出,合併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在汽車行業裡有很多失敗的合併案例。例如,2007年,德國戴姆勒-奔馳汽車公司與美國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在強強聯手9年後以分裂告終,就是前車之鑑。

與此同時,也有部分聲音認爲這兩家汽車製造商合併將帶來不少潛在好處。汽車行業數據預測公司AutoForecast Solutions副總裁山姆·費奧蘭尼表示,日產可以利用本田的生產規模降低成本,本田也可以開拓新的細分市場,尤其是非承載式SUV和皮卡車,日產在這兩個領域都佔有競爭優勢。合併後,兩家公司還可以共享電動汽車研發資源,減少重複投入,加快研發速度。

張玉來認爲,本田和日產都有仰仗技術創新的傳統與經驗。“日本曾有‘技術日產、銷售豐田’的說法,本田也很早就有技術突破的努力,一是它在混動技術上基本實現了對豐田的趕超,二是它也曾與索尼聯手進軍電動車領域,只是動作緩慢,且沒有進行真正大膽的投資和戰略轉型。”因此,在他看來,此次合併若出現破釜沉舟的戰略轉型,兩家公司還是有重塑競爭力的可能。“尤其在動力轉型方面,如日本較爲強勢的固態電池和氫動力技術領域,都有再次翻身、重新領先的可能。”

業界多數專家一致認爲,本田和日產合併成功與否,關鍵在於二者能否在人員、資產和業務等方面開展有效整合,進行徹底的技術變革或模式變革,實現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而此次合併究竟會否給本田和日產帶來“春天”還需要數年時間來驗證。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