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中國品牌論壇發言摘編(三)

發揮媒體橋樑紐帶作用

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秘書長 喬永清

《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11日 第 09 版)

新聞媒體是脫貧攻堅的見證者、記錄者,也是參與者、建設者。作爲黨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認真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的重要論述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圍繞總書記提出的“兩個確保”目標、“兩不愁三保障”標準以及“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持續推出專題策劃、重頭報道、重點評論理論文章,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凝聚思想共識、匯聚磅礴力量

我們積極發揮媒體橋樑紐帶作用,爲各方力量參與精準扶貧牽線搭橋、打造平臺,圍繞教育扶貧、健康扶貧、消費扶貧、金融扶貧等促成一批精準幫扶項目。我們還承擔了定點幫扶河北省灤平縣、河南省虞城縣的光榮任務,通過協調引進產業、精心選派幹部、開展結對幫扶,助力兩縣順利實現高質量脫貧。

人民日報社舉辦精準扶貧論壇,就是爲大家提供一個平臺,交流展示社會各界脫貧攻堅經驗成果,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凝聚共識和力量。藉此機會,同大家分享三點看法。

第一,精準發力保持政策穩定,着力鞏固脫貧成果。特別是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帶來的不利影響,建立動態幫扶機制,防止一些不穩定脫貧戶和邊緣戶返貧致貧。

第二,精準謀劃做好工作銜接,統籌推進鄉村振興。繼續在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基層社會治理等方面下功夫。

第三,精準施策助力農業發展,建強中國農業品牌。需要企業推出更多適銷對路的綠色產品和優質服務,打造更多知名農業品牌,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和自身競爭力。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 夏更生

《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11日 第 09 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扶貧工作,作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大決策部署,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在全黨全國人民共同努力下,經過8年持續奮鬥,如期實現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脫貧攻堅的重大勝利,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徹底改變了貧困地區的落後面貌,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補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具有標誌性意義。

精準扶貧和脫貧攻堅8年來,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採取了許多具有原創性、獨特性的重大舉措,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取得了許多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標誌性、決定性成就,積累了豐富經驗,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扶貧道路。這些經驗和做法,可以概括爲8個方面。一是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二是有科學理論的指引,三是有明確的目標任務,四是有精準扶貧基本方略,五是有開發式扶貧方針,六是有超常規的政策舉措,七是有全社會的合力攻堅,八是有嚴格的監督考覈體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作爲“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作出重要部署。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決策部署,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主要做好3方面工作:一是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二是促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三是加強對農村低收入人口分類幫扶。

紮實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

江蘇省對口幫扶支援合作工作領導協調小組成員 王志忠

《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11日 第 09 版)

“十三五”期間,江蘇省堅持省內脫貧攻堅和省際對口幫扶兩手抓,東西部扶貧協作取得重大成果。對口幫扶支援地區的10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其中對口幫扶的75個貧困縣,9649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序列,覆蓋312.13萬貧困人口。具體路徑和模式概括起來有5條:

一是積極推進“蘇產西移”。堅持以園區共建爲突破口,以項目建設爲抓手,推動產業轉移融合,實現互利共贏。全省累計在對口地區產業合作投資超3000億元,到位資金超1500億元,累計爲當地創造稅收超500億元。二是積極推進“蘇才西用”。實施“666”人才支援計劃,每年向對口幫扶地區的每個貧困縣至少選派6名教師、6名醫務人員、6名農技人才。累計向對口幫扶地區援派788名黨政幹部,5579名教師、醫務人員和農業技術人才,舉辦各類培訓班2485期9.6萬人次,培育創業致富帶頭人16028人,爲當地培養了一大批“帶不走”的高素質幹部人才。三是積極推進“西貨蘇銷”。建立東西部消費扶貧交易中心,成立東西部消費扶貧聯盟,產端力求覆蓋全國832個貧困縣,今年累計銷售中西部地區農畜產品78億元。四是積極推進“西業蘇就”。搭建線上線下崗位供需對接平臺,每年定向推送崗位15萬個以上。鼓勵支持職介機構等市場主體組織對口幫扶地區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目前中西部22省份在江蘇穩定就業88萬人。五是積極推進“西電蘇納”。積極支持西部省份發展綠色能源,累計受進西部來電約2500億千瓦時,定向購入西北新能源100億千瓦時,陝西、青海兩省僅就此增加收益37億元。

持續發力鄉村振興

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發展部(扶貧辦)總監 鍾雄輝

《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11日 第 09 版)

國家電投秉承“以發展促扶貧,以扶貧助發展”的可持續幫扶理念,將主業優勢與扶貧惠貧緊密結合,成功實踐出“綠電+扶貧+生態”的產業幫扶模式,走出了一條“規定動作有作爲,自選動作有創新”的特色精準扶貧之路。

國家電投扶貧援助共涉及18個省份58個縣100個村。隨着今年11月,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脫貧摘帽,國家電投扶貧援助任務全面高質量完成。“十三五”期間累計投入資金88.7億元,派遣扶貧幹部240餘人,培訓基層幹部1200餘人次、技術人員5500餘人次,惠及貧困人口28.4萬人,無償提供援藏資金1.5億元。

國家電投注重發揮自身優勢,綠電扶貧和教育扶貧特色鮮明。全力推動村級、集中式、規模化光伏扶貧立體化開發。在四川、貴州、雲南等貧困地區,投資81.8億元建成113萬千瓦集中式光伏扶貧電站,可連續20年,每年產生約1.1億元的扶貧紅利,惠及11萬人。“遠方助學”一對一結對幫扶貧困學生至大學畢業,解決貧困學生不想考學、考學難、就業難等根本問題。累計幫助1360人,實現高考錄取率100%。“遠方鄉創”已爲319名企業家搭建平臺,推動產業落地吸引年輕人迴流。已開展17年的“映山紅”愛心助學,捐建希望小學36所,有力提升教育硬件。

國家電投緊密落實“四個不摘”,持續發力鄉村振興。成立國家電投公益基金,服務鄉村振興。繼續創新“綠電+扶貧+生態”的幫扶模式,在四川、青海等藏區推動清潔能源扶貧基地開發,帶動配套產業投資、做強工業基礎、拉動就業和內需,整體解決制約發展的問題。

創新實踐“網絡+”扶貧模式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扶貧辦主任 李重嚴

《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11日 第 09 版)

中國移動發揮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主力軍作用,創新實踐基於“1+3+X”體系的“網絡+”扶貧模式,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目前,對口幫扶的13個縣、12個鄉、1786個村全部摘帽,108萬人脫貧。

中國移動扶貧工作主要包括:第一,強化組織、資金、人才“三保障”,築牢脫貧攻堅戰鬥“堡壘”。累計投入網絡扶貧資金超過1600億元,捐贈扶貧資金19億元,向國資委中央企業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出資16億元。累計選派掛職幹部、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4700多人,目前仍有2200名幹部全職奮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

第二,鋪設信息基礎設施“高速路”,讓貧困羣衆搭上互聯網“快車”,目前中國移動4G寬帶網絡已覆蓋全國98%以上行政村和97%以上貧困村,爲脫貧攻堅戰築牢了網絡基礎。

第三,打好“網絡+”扶貧組合拳,爲精準扶貧打造信息化“引擎”。“網絡+教育”扶志扶智,開展“藍色夢想”教育行動,捐資建設多媒體教室2800餘間,搭建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同步課堂”,打造5G雲VR智慧教室,爲超1500萬學生免費輸送優質課程資源;“網絡+消費”創收增收,打造中國移動扶貧商城等電商平臺,累計購買和幫助銷售貧困地區農產品4.7億元,讓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鄉村;“網絡+產業”賦崗賦能,利用5G、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現代農業科技園、5G智慧蔬菜大棚,助力產業轉型升級。

下一步,中國移動將推廣更加豐富多彩的信息惠民服務,不斷鞏固脫貧成效,銜接推進鄉村振興,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更大力量!

扶貧基金撬動產業發展

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新聞發言人、扶貧辦主任 劉洋河

《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11日 第 09 版)

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1995年5月,是央企中唯一的投資公司和首批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單位。25年來,國投集團始終把扶貧工作作爲重要政治任務和社會責任來抓。據統計,25年來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115億元,派駐扶貧掛職幹部121人次,重點實施基礎設施、醫療、教育幫扶等“兩不愁三保障”項目。

國投受託管理的“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基金”和“中央企業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總規模已達到347億元,累計投資決策項目164個,金額343億元,覆蓋全部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涉及27個省(區、市)、159個市(地、州、盟)、349個縣(市、區、旗)。其中,在“三區三州”地區投資決策項目71個,金額121億元,已投項目完全建成達產後,將直接或間接帶動63萬人就業,年均爲就業人口提供收入53億元,爲地方政府提供稅收39億元,引導撬動超過2800億元社會資本。

國投25年的扶貧歷程,可以用“446”來簡要概括,即:

4個特點:一是公司黨組高度重視;二是時間跨度大,區域分佈廣,久久爲功;三是“輸血”與“造血”並重,不斷創新扶貧方式;四是精耕細作,精準“滴灌”,幫扶成效潤物細無聲。

4輪驅動:即圍繞實現高質量脫貧目標,堅持民生保障和產業發展兩條路徑,着眼人才、資金、項目三個要素,實施投資驅動、基金培育、消費拉動、智力培訓四輪驅動,構建長效扶貧機制,激發貧困地區和羣衆內生動力。

6大模式:定點扶貧、專項扶貧、基金扶貧、教育扶貧、工程扶貧、幹部扶貧。

黨建引領精準發力

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 張軼鵬

《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11日 第 10 版)

產業扶貧是必由之路,而企業是落實產業扶貧的關鍵環節。伊利通過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模式,帶動貧困羣衆實現小康,爲脫貧攻堅貢獻企業力量。

一是黨建引領,結對子促進鄉村發展。一直以來,伊利以黨建工作引領扶貧工作。集團公司黨委與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黨組織簽署共建協議,從產業、技術、文化等方面開展幫扶與共建。伊利基層黨支部還與結對子的鄉村黨支部聯建共建,因地制宜推動種植養殖產業建設,將扶貧興農惠民生落到實處。二是產業帶動,真正實現脫貧不返貧。一方面,通過實施技術聯結、金融聯結、產業聯結、風險聯結,大力支持上游產業鏈發展。伊利已爲上游牧場提供融資扶持達167.87億元,帶動500萬養殖從業者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另一方面,積極發展產業集羣項目,帶動當地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比如,伊利在內蒙古建設以伊利現代智慧健康谷爲龍頭的九大產業集羣,還在陝西、寧夏等地建設更多的產業集羣項目。三是精準發力,聚焦營養與健康改善。不斷深化“伊利營養2020”項目的實踐,持續開展“中國小康牛奶行動”等活動,給予貧困人羣營養、健康幫扶。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

雲南省扶貧開發辦公室副主任 寧亞寧

《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11日 第 10 版)

5年來,我們用扶貧幹部的汗水和付出,換來了羣衆的好日子,雲南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決定性成就。全省累計選派4.85萬名第一書記、21.61萬名駐村工作隊員,其中1912名駐村4年以上。雲南全省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850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體脫貧,困擾雲南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我們要扛起從治標到治本、從摘帽到振興的責任,推動各項工作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過程中,中央定點、東西協作、集團幫扶畫出了最大同心圓,各界協力匯聚了最大凝聚力,幹羣合力跑出了最大加速度。我們也期待有更多的單位、企業和朋友能夠爲雲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不斷賦能,助力雲南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後半程”文章。

越是關鍵時刻,越是需要聚衆心、集衆智、匯衆力。我們期待與大家一道,在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雲嶺大地上,繪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更美藍圖!

關注鄉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

中國三星副總裁 張 劍

《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11日 第 10 版)

3年精準扶貧,我們幫扶的貧困村已經呈現出產業興旺、環境宜居、生活幸福的景象:在綠樹掩映、麻麻花盛開的河北淶水南峪村,一座座別緻優雅的民宿錯落有致地排列在山腰間;在海拔2800米的大涼山蘋果產區,糖度超過18度的糖心蘋果壓彎枝頭……

2018年起,中國三星投入1.5億元人民幣,開啓“三年扶貧新戰略”,在產業、教育、健康等多個領域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我們幫扶13個貧困村莊組建村民合作社,村民參與民宿建設、村莊留守婦女參與民宿運營獲取工資收入,全體村民獲得經營利潤分紅,貧困戶獲得倍增分紅,合作社收益再投入項目實現效益持續擴大,打造出“麻麻花的山坡”等一系列鄉村民宿品牌。

在幫扶鄉村脫貧的過程中,我們認識到,保證鄉村振興不返貧的關鍵在於人。只有人的思想、格局和意識改變,貧困村脫貧之後才能獲得持續發展。3年來,我們幫扶的產業扶貧村逐步脫貧摘帽,村民平均年收入從2000餘元提升到7000元以上,最高已超過萬元。

未來,我們將積極擴大經營,更加努力回饋社會,繼續關注脫貧後的鄉村振興和可持續發展,努力貢獻企業智慧、發揮企業力量。

探索體育扶貧新路

河北省體育局局長 張澤峰

《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11日 第 10 版)

河北省體育局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實施“賽事活動、體育產業、體育設施、科學健身、體育彩票、體育文化”6項體育扶貧行動,努力探索“雙帶四精準”體育扶貧路徑。

“雙帶”方面,一是實施體育產業基地帶村扶貧,聚焦山區特色體育、旅遊及休閒產業資源優勢,支持建設淶源國家跳臺滑雪訓練科研基地、承德國家雪上項目訓練基地等基地扶貧項目,有效帶動周邊貧困村脫貧;二是實施體育賽事帶戶扶貧,充分發揮體育賽事在吸引人流、聚攏人氣、促進消費等方面的優勢,帶動賽區貧困戶增收。

“四精準”方面,一是實施“體育設施強體”,爲全省6828個貧困村和406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配備體育健身設施;二是實施“體育文化扶志”,爲深度貧困村送體育活動和健身培訓服務,引導貧困羣衆以昂揚向上的體育文化增強內生動力;三是實施“體育公益崗就業”,在深度貧困縣的貧困村設立社會體育指導員公益崗,承擔體育活動組織、賽事服務、體育場地設施維護等任務;四是實施“體育孝老基金補貼”,通過在賽事活動中聯繫社會捐贈、提取產品銷售收益等形式,設立體育孝老基金,資助貧困老人,既有效推動了貧困老年人精準增收,又傳承弘揚了孝老敬親的傳統美德。

努力建立長效機制

碧桂園副總裁、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辦公室主任 李 靜

《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11日 第 10 版)

自2018年以來,碧桂園把扶貧上升到主業高度,結對幫扶9省份14縣,助力33.7萬建檔立卡戶脫貧。在長期扶貧實踐中,碧桂園聚焦“人”和“產業”兩個關鍵因素,探索建立長效機制。

一是緊抓帶頭人和人才賦能作用。支持開展村支書和第一書記研學培訓,幫助拓寬扶貧思路和視野;在貧困縣扶持1萬多名返鄉紮根創業帶頭人,帶動近4萬名貧困羣衆增收;挖掘就業帶頭人,帶動貧困戶參與技能培訓班,現已培訓9.3萬多人,3.2萬多人實現就業;創辦3所慈善學校,通過捐資助學等方式,共幫助近2萬名貧困學子。二是着力幫扶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碧桂園着力發展東鄉羊、東鄉土豆和東鄉刺繡三大產業;扶持成立東鄉羊養殖行業協會和合作社,幫助銷售4.2萬多隻羊,增加村民收入;聯合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清華大學等爲東鄉刺繡開展產品設計、技能培訓和品牌塑造,幫助東鄉刺繡首次登上中國國際時裝週舞臺。三是探索通過社會企業解決社會問題,以商業化手段重塑貧困地區產業活力,並將獲得的經濟效益再次投入扶貧事業,促進長效發展。

打造品牌造福百姓

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代縣長 龔雪飛

《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11日 第 10 版)

鹽池縣位於寧夏東部,是陝甘寧革命老區的重要部分。我們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爲根本之策,充分發揮“中國灘羊之鄉”優勢,全力建設鹽池灘羊品牌,實現了“打造一個品牌、造福一方百姓”的初心和夢想。兩年前,鹽池縣在寧夏率先退出貧困縣序列;如今,還要繼續做強做大做優鹽池灘羊品牌。

一是用政策引領品牌。要把鹽池灘羊作爲脫貧富民的重要抓手,制定全產業鏈系統規劃,每年出臺專項政策扶持,按照高端化、差異化、品牌化的發展路子,着力提升品牌競爭力。二是以品質塑造品牌。鹽池灘羊肉質細嫩、沒有羶味、品質極佳。這幾年,我們全力推進灘羊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規模化發展,開發應用鹽池灘羊基因鑑定技術,建立了全程可追溯體系,保證了鹽池灘羊的純正品質。三是借市場擴大品牌。我們賦予“鹽池灘羊、難得一嘗”品牌文化內涵,從政府和企業兩端發力,與京東、盒馬鮮生等開展戰略合作,推動鹽池灘羊走向高端市場,目前已暢銷28個省區市50多個大中城市。

特色電商助農惠農

京東零售集團7FRESH生鮮業務部總經理 唐詣深

《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11日 第 10 版)

京東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發揮電商平臺優勢,以電子商務手段助力精準扶貧。近年來,京東依託自身優勢,採取產業扶貧、用工扶貧、創業扶貧、金融扶貧、健康扶貧、公益扶貧等六大扶貧舉措,把國家的扶貧政策和要求落到實處。

過去5年,京東在各地建立起250多個扶貧特產館,解決了5萬貧困地區人口的就業,提供扶貧助農培訓超過18萬人次,開展扶貧衆籌項目1200多個,同時上線扶貧公益項目近600個、募集物資近550萬件。京東生鮮也依據自身的特色與優勢,幫助貧困地區提升農特產品價值。我們打造了多個獨具特色的扶貧助農明星項目。2016年,河北武邑縣落地“扶貧跑步雞”項目,分紅收益惠及全縣6個鄉鎮、114個貧困村、1600戶,幫助該縣在2018年就實現了全面脫貧。此後,該項目成功在貴州施秉縣實現複製,平均每年幫扶貧困戶490戶。未來,京東將繼續發揮自身供應鏈、物流、金融、技術、服務等優勢,不斷推動鄉村振興,同時爲全國更多用戶帶來更好的購物體驗。

發展現代農業 激活鄉村旅遊

河北省灤平縣委書記 趙振清

《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11日 第 11 版)

多年來,河北省灤平縣將精準扶貧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綠色富民產業,激發內生動力,走出了一條具有當地特色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新路。

在生態建設中發展現代農業,換得生態致富、綠滿山鄉。一方面,全面加強生態保護,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潮河入京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以上標準,PM2.5平均濃度降至31微克/立方米。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探索綠色轉化機制,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精品林果、中藥材、食用菌等特色扶貧產業,打響了“首都菜籃子供應體系示範縣”“京津綠色有機農產品加工基地”等品牌。

在打造美麗鄉村中激活鄉村旅遊,換得美景宜人、遊客流連。灤平縣統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改造提升、農村環衛一體化、廁所革命、美麗庭院建設。依託金山嶺長城、白草窪國家森林公園等優質旅遊資源,引導發展全域旅遊。同時,着力盤活貧困村土地、房屋等閒置資源,帶動發展特色民宿、休閒採摘等鄉村旅遊產業。

在實施消費扶貧中對接當地需求,換得買賣紅火、農戶增收。通過近兩年的努力,灤平縣於營村走出了一條以黨建爲引領、消費扶貧爲特色、光伏產業爲依託、綠色農業快速發展的有效路徑。目前,全縣全年消費扶貧總額達到8.3億元。

覆蓋全產業鏈 創新扶貧機制

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宣傳部總經理 陳 遙

《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11日 第 11 版)

2018年以來,中國平安創新扶貧機制,發揮金融+科技優勢,針對貧困地區產業產前、產中、產後3個環節,通過扶智培訓、產業造血、產銷賦能打造覆蓋全產業鏈的扶貧閉環模式。截至目前,已在21個省份落地面向鄉村幹部、鄉村醫生、鄉村教師的“三村工程”,累計提供產業扶貧資金265.96億元。

產前,平安在國務院扶貧辦的指導下開展致富帶頭人培訓班工作,精準覆蓋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扶貧人員,並協調農技專家,爲貧困地區產業提供實地指導。

產中,通過“扶貧保、溯源保、防貧保”3種保險產品實施精準扶貧。以保險創新驅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精準幫扶貧困戶,聯合政府、銀行共同解決農戶融資金、促生產、拓銷路、兜風險難題;創新推出“區塊鏈產銷溯源+溯源保險+食品安全責任險”新模式,幫助農產品種植建立標準化生產管控體系;創新性研發“防貧惠農保”,全面保障因病、因災、因學、因生產等易致貧風險。

產後,發起“平安雲農場”等網絡消費扶貧公益項目,兩年多來,採購和協銷扶貧農產品金額逾3.5億元。此外,通過平安健康守護行動,銜接城市的優質醫療資源;開展青少年科技素養計劃,以雲技術爲橋樑,將優質教育資源引入貧困地區。

搶抓戰略機遇 增強內生動力

河南省虞城縣委副書記 王新勝

《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11日 第 11 版)

2019年5月,河南省虞城縣順利脫貧摘帽。截至2020年11月,全縣9.6萬名貧困人口已全部脫貧。當地實現了路通、水活、業興、村美,羣衆內生動力足了、致富門路多了、生活質量高了。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排名由2015年的全省第七十四位上升到2019年的第十五位。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我們主要在四方面着力:

第一是有效組織羣衆、發動羣衆、發展羣衆。拉長產業鏈條,把羣衆有效組織到產業鏈上來,讓羣衆充分就業。構築誠信體系,全縣共評選綜治信用家庭15.3萬戶,累計用信金額超40億元。第二是培育發展產業,形成了五金裝備製造、食品加工、服裝紡織3個百億級產業集羣。第三是落實政策,對標對錶“兩不愁三保障”,推行縣鄉村組四級網格化管理,工作到村到戶到人。第四是壓實作風。縣委書記走遍所有貧困村,鄉鎮黨委書記訪遍所有貧困戶,縣、科級幹部到601個村兼任名譽村長,鄉鎮幹部由包村變住村。

今後,我們將搶抓中部地區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機遇,堅持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中實現更大發展。

鞏固脫貧成果 貢獻積極力量

中國民生銀行總行辦公室主任助理 劉震子

《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11日 第 11 版)

秉持着“服務大衆、情繫民生”的情懷和擔當,民生銀行目前正在積極推進鞏固脫貧成果的具體方案,努力爲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作出更大貢獻。

民生銀行主動向國務院扶貧辦申請定點扶貧任務,成爲承擔中央定點扶貧任務單位中的民營企業之一。通過發揮自身優勢、立足實際、着眼發展,形成了包含教育、健康、金融、黨建、消費、產業、電商、技能、就業、文化的“十位一體”定點扶貧模式,定點幫扶的河南滑縣和封丘縣已經分別於2017年和2019年脫貧摘帽。

在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定點扶貧任務的同時,民生銀行不斷拓展社會責任工作的廣度和深度,形成了以定點扶貧爲主體,在“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開展系列幫扶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爲兩翼的“一體兩翼”大扶貧格局。

民生銀行累計在“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投入無償幫扶資金1.5億元,同時推進西藏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免費救治、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醫療救護車捐贈等多個公益項目。截至目前,已經連續舉辦5屆的“ME公益創新資助計劃”累計爲110個公益項目提供資金5500萬元,覆蓋30個省份,直接受益人口超過24萬人,其中貧困地區項目佔比達35%。

發揮區域優勢 培育特色品牌

山西省武鄉縣委副書記、縣長 閻新平

《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11日 第 11 版)

山西省武鄉縣位於太行山腹地,是中國優質小米的主產地之一。“武鄉小米”歷史悠久,如今的小米產業已成爲幫助當地羣衆致富奔小康的主導產業。截至目前,全縣種植優質穀子10萬畝左右,年產量達4000萬斤,帶動3萬多農戶增收。

近年來,武鄉縣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爲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把產業扶貧作爲治本之策,把品牌扶貧作爲重要抓手,大力發展武鄉小米產業,實現區域化種植、基地化生產、規模化管理、組織化經營,打響、叫亮“武鄉小米”品牌。

武鄉縣注重產業化發展、標準化示範、品牌化打造,推動小米生產向集約型、效益型、規範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實現產品提質、企業增效、產業發展、農民增收的目標。同時,在打造“武鄉小米”品牌過程中,把握好創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的機遇,通過嚴把品質關口、壯大競爭優勢、拓寬銷售渠道,推動武鄉“好米”變“名米”,“名米”賣“好價”。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下一步,武鄉縣將聚焦聚力高質量發展,在小米深加工、小米文化、小米品質上下功夫,把武鄉小米打造成鄉村振興的產業支撐和重要引擎,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提供品質保障 構建多贏格局

福建省建寧縣委副書記、副縣長 郭 斐

《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11日 第 11 版)

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是著名的建蓮之鄉,年種植蓮子5萬畝,年產通心白蓮0.4萬噸,“建寧通心白蓮”入選中歐地理標誌協定首批保護名錄。這裡也是重要的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制種面積和產量均佔全國10%左右。

建寧縣多年來不斷做大做強建蓮產業品牌。通過成立蓮科所強化品種選育,制定建蓮國家和地方系列標準及技術規範流程等措施,爲建蓮產業提供品質保障,進行科技賦能。同時,積極培育市場主體,大力推行“一二三產融合”“線上線下融合”的雙融合品牌推廣策略,成立國有企業和建蓮產業協會保障蓮子收購價格體系,在助力產業發展的同時保障蓮農收益。預計今年建蓮產業直接增加農民收入3億元,蓮農人均純收入增加1.2萬元。

爲打贏脫貧攻堅戰,建寧採取抱團聯戶、村企合作模式,實現了村財增收、貧困戶增收、企業增效的多贏格局。出臺扶貧增收工程,優先保證貧困戶制種品種和指標,給予貧困戶制種補助150元/畝,確保種業產業貧困戶實現戶均增收1萬元。截至目前,全縣共有70%的農戶參與制種,帶動農民增收1.4億元以上,畝增收達2000元以上。

重視電商助農 拓展產品市場

廣西壯族自治區融安縣副縣長 雷 俊

《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11日 第 11 版)

廣西壯族自治區融安縣的品牌產業主要有融安金桔和融安香杉,以融安金桔爲例,我們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品牌扶貧:

加強政府扶持。融安縣在財政獎補、基礎設施建設、農村電商發展、品牌培育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推動融安金桔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打造地標品牌。推動融安金桔獲得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和地理標誌產品保護,今年還通過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評審。

培育企業品牌。培育融安金桔個體商標260多個。

推動產業標準化。積極參與制定《金桔》國家標準、地方標準及團體標準,推動融安金桔產業規範化、優質化發展。

注重品牌管理。統一融安金桔上市時間,強化技術指導和質量監控,確保產品質量。

重視品牌宣傳。通過舉辦融安金桔旅遊文化節、參加各類產銷對接活動等方式,全方位宣傳和推介融安金桔。

發展電商產業。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拓展產品市場,推動融安金桔走出去。

通過品牌助力作用,融安全縣共有近萬戶貧困戶發展金桔產業,年人均增收5500多元,有2.8萬貧困人口依靠金桔產業穩定脫貧。

履行社會責任 助力精準扶貧

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劉 淼

《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11日 第 12 版)

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瀘州老窖作爲國有大型骨幹釀酒企業,有義務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近年來,瀘州老窖主動認領幫扶3個貧困縣、18個貧困村,5年累計募集捐贈和“以購代捐”資金近8億元,高質量完成140多個扶貧項目,助力古藺縣、敘永縣、紅原縣順利“摘帽”。在定點幫扶的過程中,我們做好產業幫扶、基礎援建、志智雙扶三個關鍵環節,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

發展產業,是解決農村貧困問題的關鍵。我們根據各扶貧村的實際情況,幫助建立和增強產業“造血”功能,構建起“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發展格局。

我們全方位開展基礎援建,在幫扶村啓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專項行動,修路引水、改廚改廁;改擴建敘永縣人民醫院,購置25個鄉鎮衛生院配套附屬設施及設備,提升其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惠及周邊區縣100餘萬人。

扶貧必扶智。教育扶貧是我們扶貧的重要方式,要讓貧困家庭的孩子通過學習知識、轉變觀念來改變命運。5年來,在捐資助學方面,瀘州老窖募集資金4000萬元,推動25個鄉鎮學校基礎設施全面升級改造,惠及1520個班級、7萬餘名學生;建立瀘州老窖電商創業扶貧孵化器項目,培訓貧困家庭大學生,提升其就業創業能力;公司還發動青年志願者、黨員代表與貧困學子結成幫扶對子,搭建起愛心幫扶的橋樑。

助力精準扶貧,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我們將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積極參與鄉村振興;同時繼續聚焦主業,加快發展,積蓄報效國家、服務社會的更大能量。我們深信,企業只有發展好了,才更有能力履行社會責任,爲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服務鏈接空間 提升品牌實力

保利發展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劉 平

《人民日報》( 2020年12月11日 第 12 版)

我國正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國品牌勢必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面對新的發展機遇,保利對品牌發展進行了全面的思考與謀劃,以服務鏈接空間,不斷提升品牌實力。

優質的服務是履行社會責任的必然要求。疫情防控期間,人們的消費行爲和消費心理都發生了改變,更多人採用線上消費、視頻會議和遠程醫療等方式生活和工作。保利積極落實防疫“最後一公里”的職責,發揮自身業務優勢,從居住健康、智慧社區、物業服務等多個層面進行產品升級,向業主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保障。

優質的服務是增強品牌實力的重要因素。保利物業作爲保利多元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突破社區空間,服務內容包括社區、寫字樓、政府公建、城鎮景區、特色產業、院校、醫院等多種業態,並緊跟國家戰略,將物業服務與社會治理創新進行融合,構建以政府爲主導,以保利爲主體,服務對象積極參與,“共建共治共享”的保利公共服務管理模式。

優質的服務是提升社會價值的有力保障。面對國內養老市場需求由生存必需型向享受型、參與型、發展型轉變,保利健投在養老品牌基礎上,爲客戶提供專業而有溫度的服務系統,把人文關懷融入服務每一個環節,全面提升企業服務的社會價值。

“保國利民”是保利的初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擘畫了我國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保利將砥礪創新,不斷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爲鑄造中國品牌的榮光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