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新“羊倌” 旺了羊產業

圖①:甘肅環縣一名大學畢業生“羊倌”正在進行羊舍消毒

圖②:一名大學畢業生“羊倌”在給羊喂料。

圖③:甘肅慶環肉羊制種公司技術人員在給懷孕母羊B超

本報記者 王錦濤攝

圖④:甘肅環縣中盛羊業發展有限公司陳湯塬育肥場全景。

張永鑫攝

引子

還是養羊,但方式和效果大不同——600多名大學畢業生陸續加入到環縣的牧羊人隊伍;全縣農民人均收入中,養羊業的貢獻佔了一半。

甘肅省環縣地處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養羊歷史悠久。但在多年前,這裡養羊大都還是傳統方式,人才匱乏是其中重要原因。

今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長沙主持召開基層代表座談會時指出,農業現代化,離不開農民的思想觀念和科技素質提升,要靠有現代化素質的農民,人才留不住是不行的。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培養更多知農愛農、紮根鄉村的人才,推動更多科技成果應用到田間地頭。暢通各類人才下鄉渠道,支持大學生、退役軍人、企業家等到農村幹事創業。”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環縣把發展羊產業作爲富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從2013年發佈“招賢令”,到2019年啓動大學生養羊“三年千人計劃”,再到成立甘肅省首個縣級大學生養羊產業協會,環縣打出扶持政策組合拳,至今吸引約600名大學畢業生返鄉投身養殖業發展,推動傳統羊產業加快轉型升級

選 擇

“返鄉不是一時衝動,而是算了筆細賬,慎重作出的決定”

國慶中秋假期過後,環縣中盛羊業千隻湖羊養殖示範合作社負責人姬永鋒忙着下鄉督促檢查第四季度的防疫工作。這天,他驅車來到環縣城東塬萬隻基礎母羊繁育場,幾年前,他擔任過這裡的場長

天好,陽光明媚。花園式的場區內,幾十棟羊舍分兩列整齊排開。姬永鋒戴好帽子、口罩,穿上白大褂,套上鞋套,經過霧化消毒後進入羊舍。

“這裡的每一隻羊都有身份。”姬永鋒指着羊耳朵上一個小小的耳標說,“耳標就是羊的身份證,通過它可以準確查詢羊的出生年月、防疫時間等信息。”

說話間,消毒車入場,開始噴灑消毒。觸景生情,姬永鋒想起7年前返鄉工作時的情景:“那時不像現在,願意聽我講防疫的人不多。”

2013年,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兩年的姬永鋒,已是陝西省西安市一家養殖企業育肥場的場長。也就在這一年,環縣開始大力發展現代養殖業,廣招人才。家裡打來電話,希望姬永鋒藉機回家鄉發展。

回到環縣,姬永鋒入職縣畜牧獸醫局畜牧技術服務中心。“主要工作就是進村入戶宣講防疫。”姬永鋒說,當年,推廣養殖防疫並非易事。不少養殖戶都是“老把式”,頭幾回,還能聽他講。到後來,姬永鋒還沒張嘴,“老把式”就說話了:“我養了半輩子的羊,還要你個娃娃教?”

姬永鋒返鄉工作沒多久,由於防疫跟不上,環縣很多養殖戶損失慘重,“不少人家的羊圈都空了。”姬永鋒說。

“老把式”們開始主動聯繫姬永鋒。養殖防疫漸漸普及,不到一年,全縣防疫率從40%升至90%以上。“直到現在,再沒出現過大的疫情。”

2016年,姬永鋒有了更能施展所學的機會:環縣引進養殖龍頭企業,成立了環縣中盛羊業發展有限公司。姬永鋒前去應聘養殖場場長。

“場長?”主考官用懷疑的目光打量着眼前的年輕人。然而,看完簡歷、談完話,他當即決定錄用。

從木鉢鎮劉家園養殖場起步,一路成長,姬永鋒如今已是環縣中盛羊業千隻湖羊養殖示範合作社負責人,帶領500多人的團隊,其中大學畢業生“羊倌”400多人。“我應聘的時候,所有的場區都還在規劃的圖紙上。如今,環縣已經有了成熟的平臺,對於想從事養殖業的大學畢業生來說,發展環境、條件更好了。”姬永鋒感慨道。

2019年起,環縣出臺了3年內減免圈舍租金、貸款貼息、就業補助等政策,成立甘肅省首個縣級大學生養羊產業協會,姬永鋒任會長。

車道鎮魏窪村的虎與龍,就是其中一名返鄉大學畢業生。他從畜牧獸醫專業畢業後到南方地區投奔親戚,在一家電子廠打工。

一天晚上,虎與龍和在環縣屠宰場工作的同學微信聊天時,得知縣裡引進了肉羊養殖企業,正在招募大學畢業生。

同學說:“基礎工資每月4300元,加上獎金,到手能拿5300多元。”

“這比我在電子廠的工資還要高。”

“你是科班出身,回來定有用武之地。”

此後沒幾天,虎與龍辦理了辭職手續,踏上回家的列車。“返鄉不是一時衝動,而是算了筆細賬,慎重作出的決定。”他說,返鄉工作收入不低,生活費用則要低得多,更重要的是有了學有所用、施展才乾的平臺。

平 臺

“伴隨環縣羊產業轉型升級,家鄉有了放飛青春夢想的新舞臺”

“我娃好好唸書,長大了考學走出去。”姬永鋒記得,小時候去放羊,爺爺站在圪樑樑上,嘴邊常掛着這句話。

環縣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隴東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自然條件嚴酷,十年九旱。要讓農民穩定脫貧致富,必須緊緊扭住產業扶貧這個根本。

“找準比較優勢,環縣錨定養羊產業轉型升級。”環縣縣長何英禪說。

環縣有天然草場870萬畝,是甘肅省的養羊大縣。“以隴東黑山羊、環縣灘羊爲代表的環縣羊羔肉品質優良,遠近聞名,但囿於規模,市場份額不大。”何英禪說,“要做大做強肉羊產業,必須推動養殖業良種化,引進新品種。”

一番調研論證,生長快、肉質好、繁殖能力強的湖羊,被環縣從太湖流域引進來。環縣爲全縣251個行政村每村選派了一名產業指導員

大學畢業生馬明被選派到樊家川鎮樊家川村,擔任產業指導員。

“相比本地羊,湖羊產羔週期短、成活率高,效益更好。”馬明熱情動員村民引進新品種,可大夥並不積極,都說“再看看”。

“這麼好的品種,村民咋就不接受呢?”深入走訪,馬明弄清了原因。

原來,上世紀90年代初,環縣也曾大力倡導發展羊產業,當時主推養殖隴東黑山羊,但因銷路不暢,養殖戶收益不理想。2000年後,又引進小尾寒羊,不料市場遇冷,一些養殖戶只得賠本出欄。這次推廣湖羊新品種,養殖戶難免有顧慮。

找到了癥結,馬明就帶着養殖戶,去城東塬萬隻基礎母羊繁育場觀摩湖羊養殖。

樊家川村養殖戶鍾世家親眼看到,繁育場裡的羊只膘肥體健。

繁育場的東家正是環縣中盛羊業發展有限公司。2017年,公司建成百萬只肉羊屠宰加工線、4處萬隻以上規模繁育場和200個千隻湖羊標準化合作社。

“開了眼呀!”鍾世家說,過去莊稼人養羊,人跟着羊走,羊跟着草走,養夠了時間就出欄,“到頭來,賺了還是賠了,一筆糊塗賬”。而這些大學畢業生養羊,方法則不同,啥都要算賬,“什麼時間喂、喂多少、草料比例怎麼搭配都很講究。我們是有啥給羊吃啥,人家是羊需要啥給吃啥。”

鍾世家動了心,“可細一想,不行啊,湖羊養殖,技術門檻有些高。”

“這不是問題。”馬明說,“防疫、打針、接生,保準都教會。”

線下線上一起發力,“環縣金羊120平臺”開通了,每週三天,專家直播講授養殖專業知識,並開展疫病遠程診治。截至目前,這個平臺吸引了上萬養殖戶。

鍾世家養殖湖羊後,入門很快,“今年出欄20多隻,比去年多了一倍,純利潤約1.6萬元。”

“龍頭企業供良種、保回收,打通上下游,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何英禪說,環縣已吸引來3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它們向合作社及農戶供應良種羔羊,實行保護價收購,統一加工銷售

“不僅生產過程全程可視,而且肉品質量全程可控可追溯。”環縣中盛羊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劉金玉介紹,環縣鮮羊肉銷售範圍原來基本上就在縣城,如今覆蓋周邊600公里左右;冷鮮肉更是銷到國外市場。

“伴隨環縣羊產業轉型升級,家鄉有了放飛青春夢想的新舞臺。”姬永鋒說。

成 長

“大都成長爲骨幹力量,其中81人擔任湖羊合作社負責人”

早上7點,劉翠玲準時開始巡圈:飼餵、清潔、防疫,每一步流程她都要親自過一道。

“湖羊性格溫順,適合棚圈養殖,但技術要求高。”劉翠玲說,需要餵食混合草料,提供通風散熱的棚圈,每天消毒,每月打防疫針,還要定期剪趾甲,“每一項工作,我都能夠獨立完成。”

已成行家裡手的劉翠玲,剛入職時卻是個“門外漢”。

“羔羊還要斷奶?”

“懷孕母羊還要做B超?”

培訓3個月,每天都有一串問號。”劉翠玲說,“在我老家,羊可沒這待遇。”

劉翠玲的老家在環城鎮馬坊塬村,是一個偏遠的小村落。劉翠玲小時候常常一個人上山放羊,“傳統放羊和現代養殖,真是天差地別。”理論課讓她大開眼界,實操課則助她完成蛻變。

環縣的大學生“羊倌”,許多並非科班出身。“從招聘起,就不限專業。”姬永鋒說,大學畢業生學習能力強,專業短板通過培訓補得上。招聘來的大學畢業生,集中培訓3個月。授課教師既請業內的專家教授,也請一線員工和獸醫。在實操階段,學員們進入企業的生產場區,在實戰中積累經驗。

“我本科學計算機,除了小時候有過放羊經歷,再無丁點畜牧專業知識。”劉翠玲說,“經過大學生養羊產業協會培訓,打針、防疫、接生,現在沒有不熟練的。”

培訓結束後,劉翠玲到了曲子鎮崖腰子湖羊養殖合作社。“我當養殖場場長,另有兩名飼養員。”

經過培訓,考察合格的大學生‘羊倌’,或在企業工作,或去村裡擔任產業指導員,或承包合作社自主創業。”姬永鋒說,“每個人都有自主選擇權。”

虎與龍當時選擇到城東塬萬隻基礎母羊繁育場,起初在生產車間當飼養員。將近半年後,他開始負責接產、羔羊護理、餵養、稱重、打疫苗等多項工作。“現代化養殖,得精細化操作。”虎與龍說,過去老家也養羊,只曉得羊吃草長膘,哪知道還要營養均衡。

在養殖場,虎與龍要給懷孕母羊做B超——在探頭塗上耦合劑,然後用探頭垂直壓緊母羊腹部,以均勻的速度移動,間或改變角度,根據超聲切面回聲圖像,就能準確判斷母羊懷孕胎數等情況。他還通過一款“智羊”手機應用軟件,記錄羊的出生年月、所在羊舍、防疫時間、成長狀況等信息,爲羊只建立詳細檔案,“消費者購買我們養的羊,都能溯源。”

“大學生養羊產業協會牽線企業,給大家提供了幹事創業的平臺。”虎與龍說,2019年,他被調到洪德鎮張塬養殖場當場長。“獨立掌管千隻母羊,生怕自己養不好。”他說,好在協會的微信羣經常分享經驗和技術。

“培訓也不少。”虎與龍說,每次取經回來,他都將學到的新技術寫成詳細的操作流程,“形成執行規範,按部就班不出錯。”當年的羔羊成活率達到96%,收入可觀。

最近,虎與龍雙喜臨門:就任片區技術負責人,掌管13個合作社1.3萬多隻羊,又將同是大學生“羊倌”的賈彩娶進了門。

“截至目前,依託羊產業協會,我們培訓了600多名返鄉大學畢業生。”姬永鋒說,經過培訓後,他們大多走進養殖場、合作社,或是下沉擔任村級產業指導員,“大都成長爲骨幹力量,其中81人擔任湖羊合作社負責人。”

改 變

“羊產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新‘羊倌’這支紮根鄉村的人才隊伍

劉翠玲與環縣中盛羊業發展有限公司簽了承包合同,場區和羊都是公司提供,飼草防疫也是公司配備。她說,以千隻基礎母羊場區覈算,一年向公司交不低於1800只羔羊,就能保證人員基礎工資;超出1800只的部分,按照階梯式獎勵,每隻50元到100元不等。

“我承包的場區,現有基礎母羊376只。”劉翠玲說,截至目前已成活羔羊739只。按協議的比例,已經完成任務。11月中旬,還有一批母羊生產,“那時的羔羊,就都是獎金!”

“對於大學畢業生‘羊倌’而言,既可在企業上班領工資,也能自己創業。”姬永鋒說。近年來,環縣積極扶持大學生創辦專業合作社,每個新建合作社補助10萬元,改擴建合作社補助7萬元,合作社的水、電等基礎設施配套由縣裡統籌解決。此外,合作社每帶動一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縣財政一次性獎勵棚圈建設資金1萬元。

2017年,畢業於甘肅畜牧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郭志興返鄉辦起了羊場。

“我們改造了舊圈舍,拌料機、混料機、鍘草機等全部更新換代。”郭志興說,在他的養殖場區,生產舍、哺乳舍、育成舍、母羊舍、公羊舍“五舍”分離,實行“統一品種、統一防疫、統一喂飼、統一標準、統一出售”運營模式,“起初400只湖羊,現已存欄過千。去年出欄羔羊2100只,淨利潤20多萬元。”

“我牽頭成立的合作社還帶動了31戶貧困戶。”郭志興說,合作社上聯龍頭企業、下聯貧困戶,社企聯合,產銷一體,“貧困戶把基礎種羊‘託養’在合作社,每年每戶可分紅4500元。”

“羊產業要持續健康發展,既要引進人才,也要改良品種。”姬永鋒說,在環縣育種基地,一個有大學畢業生參與的科研團隊正以湖羊和本地灘羊爲母本,以英國南丘羊、無角陶賽特羊、白薩福克羊爲父本,採用複雜雜交方法,培育舍飼肉羊新品種。

養得好,還得賣得好。

“以前賣羊,要麼在家等商販,要麼趕到集市上等買主。現在大學生來收購,價格也不錯。”適逢肉羊上市季,毛井鎮湖羊養殖戶秦明心情不錯。

秦明口中的“大學生”,名叫張宏波,家住毛井鎮二條礆村。

“我們的專業合作社主要負責羊肉銷售。”張宏波說,環縣的羊肉品質好,長期以來卻“養在深閨人未識”。“線下收購,線上銷售。”張宏波與他人合夥成立了養殖合作社,以高於市場行情的價格收購優質貨源。

“羔羊被統一送到指定的地點加工、檢驗,然後分割、速凍,運到縣城冷庫。”根據訂單情況,配送員將新鮮的速凍羊肉包裝處理。“下午5點前下的單,當天就通過空運發貨。”張宏波說,去年他們線上銷售環縣羊肉達2500萬元。

“無論是更新養殖技術、培育優良品種,還是搭上電商銷售快車,羊產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新‘羊倌’這支紮根鄉村的人才隊伍。”何英禪說,按照規劃,到2023年,環縣羊飼養量將突破700萬隻,農民人均來自羊產業的收入有望突破1萬元,“爲保證一張藍圖繪到底,環縣將進一步出臺政策,支持肉羊產業長久發展。”

發展現代化養殖,環縣人走上了一條康莊大道。截至2019年底,環縣貧困發生率已從2013年的39.28%降至1.1%,實現整縣脫貧。而在全縣農民人均收入中,羊產業貢獻達4000元以上,約佔一半。

版式設計:張芳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