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閩西"鴨倌"羅水通脫貧記
福建省連城縣塘前鄉水源村村民羅水通(右)與水源村駐村第一書記曹杭煒交談(10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張華迎 攝
新華社記者褚萌萌、張華迎
“哦囉……囉囉囉……”傍晚時分,“鴨倌”羅水通嘹亮的吆喝聲迴盪在閩西山林間。幾秒寂靜之後,只聽“嘎嘎……嘎嘎……”,叫聲越來越大,成羣白鴨從林間的水田裡冒出頭來,快速奔向它們的主人。
“早上5點多把鴨子趕到山上餵食,中午11點上山喂一趟,下午5點多喂完再趕回來……”這是52歲的福建省連城縣塘前鄉水源村村民羅水通每天的“例行工作”。目前,他飼養了近300只白鴨,每年純收入超過2萬元。
2016年,由於羅水通患有嚴重的風溼病,難以從事重體力勞動,他一家陷入貧困。“以前都在外地打工,後來因爲身體實在撐不下去,就只能回到村裡謀生計,養了幾十只白鴨。”羅水通說。
“烏嘴、白羽、黑腳”的白鴨是連城縣特產,肉質鮮嫩,營養價值高。不過,白鴨的養殖成本較高,在一兩年產蛋期停止後須得立即賣掉,否則就會壓縮利潤,容易虧本。
10月27日,“鴨倌”羅水通將白鴨趕回鴨舍。 新華社記者 張華迎 攝
四五年前剛開始養白鴨時,由於缺少本錢、難以尋到銷路,羅水通只是小規模地養了幾十只,收入並不理想。瞭解到這一情況後,福建省菸草專賣局派駐到水源村的駐村第一書記曹杭煒立刻多方奔走,聯繫相關企業進行幫扶。
“羅水通遭遇的困境,在水源村普遍存在。”曹杭煒介紹,爲幫助村民解決養殖白鴨的後顧之憂,他和當地村幹部與多家有合作意向的企業進行了洽談,經過再三考量,最終與一家實力較強的國有企業簽訂了長期合作協議。
兩年多來,該企業已爲羅水通免費提供了兩批近600只鴨苗,以及疫苗接種等技術支持。待養殖期結束後,白鴨會以平均約90元/只的價格被保底收購,統一進行屠宰、包裝、銷售。“銷路有了保障,養殖白鴨的底氣更足了。”羅水通說。
10月27日,“鴨倌”羅水通在喂白鴨。 新華社記者 張華迎 攝
2018年,憑藉養殖白鴨獲得的收益,羅水通不僅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還在自家土坯房旁蓋起了一棟2層高的樓房。去年,他還申請了一筆小額貼息貸款,修建了新的鴨舍。
“我現在也是有‘固定’職業的人了,還多次接受過縣裡組織的專業培訓呢。”羅水通自豪地說。
經過多年實踐,如今羅水通養殖白鴨的技術日臻嫺熟,鴨苗存活率超過90%,成了遠近聞名的白鴨養殖能手。
秋風起,食鴨忙。時值一年中鴨肉最肥美的時節,一隻只白鴨正從閩西山林水田“走”上人們的餐桌。“現在正準備擴大白鴨養殖規模,爭取明年純收入達到3萬元。”羅水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