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主持人秀智商:因爲抵制澳州煤炭,10億中國人正在嚴寒中掙扎
(原標題:澳媒主持人秀智商:因爲抵制澳州煤炭,10億中國人正在嚴寒中掙扎)
“超過10億中國人正在嚴寒中憤怒地掙扎,就是因爲中國幼稚地抵制澳貨!”
近段時間,澳媒不斷炒作“中國將封鎖澳煤炭進口”的消息。12月18日,澳大利亞“天空新聞”電視臺晚間節目主持人克里斯·史密斯(Chris Smith)就此事發表了一番秀智商的“驚人言論”。
澳媒:不買我們的煤炭,10億中國人在嚴寒中憤怒掙扎(來源:~)
視頻來源:@北京週報
他說,中國先是停止進口澳大利亞產品,然後加徵超高關稅,他們以此爲樂,但這件事恰恰“咬到了他們的痛處”。
他解釋道:“當70艘滿載價值10億美元的高質量煤炭的澳大利亞貨船,無法在中國靠岸卸貨時,猜猜怎麼着?中國鬧電荒了!”
爲了佐證自己“10億中國人在嚴寒中掙扎”的結論,史密斯公然扯謊:“中國的一些地區這周氣溫都降到零下40度了,就是那些拉閘限電的地方。”
史密斯還大言不慚地聲稱:“中國人再也買不到澳大利亞的商品了,我們的產品幾十年來深受中國人喜愛。也許這波反向操作能讓中國尊重我們澳大利亞,並重啓政府間的溝通渠道。”
據觀察者網此前報道,進入12月份後,我國湖南、江西、浙江等地的確出臺了限電通知。
國家發改委在12月21日的新聞發佈會上對此事作出解釋:我國近期復工復產速度加快、南方沒有暖氣供應而導致空調電耗激增,再加上還要節能減排,所以纔會採取限電措施。
況且限電的省份和城市大都在南方,根本不存在史密斯所謂的“零下40度”地區。
至於其“中國政府減少澳大利亞煤炭進口,導致中國鬧電荒”的言論更是荒謬。
稍微瞭解一下煤炭進口就會知道,我國煤炭從澳大利亞進口占比非常小。以2019年爲例,全國原煤產量約爲39.7億噸(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而當年自澳大利亞進口全部煤炭到港量僅爲7760萬噸,還不到我國原煤產量的2%。而且中國進口澳大利亞的煤炭,以用於冶煉金屬的焦煤爲主,並不是發電廠使用的動力煤。
中國是世界上電力生產最多的國家,2019年發電量達75034.3億千瓦時,比2018年增加了4.7%,佔世界總量的27.8%,這一數字差不多是第二名美國的兩倍。不僅如此,中國的發電量還在快速增長中。根據中電聯的《2019-2020年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截至2019年底,全國全口徑發電裝機容量已達20.1億千瓦,預計2020年底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21.3億千瓦。
中國的電量很充足,不存在所謂的“電荒”。
澳大利亞的進口煤炭之於中國,並沒有澳媒所想象的那麼重要;但失去中國市場,卻是對澳大利亞煤炭業沉重的打擊。
據觀察者網此前報道,煤炭是最具澳大利亞特色的產品。在過去30年裡,澳大利亞的煤炭產量增長了一倍多,出口份額從1990年的55%躍升至2017年的75%。去年,僅昆士蘭一州的煤炭開採權使用費就接近40億美元。
出口數據顯示,在澳大利亞去年約500億美元的煤炭出口中,中國佔21%,是澳大利亞煤炭出口的第二大市場。
煤炭對澳大利亞的經濟至關重要。所以在澳媒炒作“中國對澳大利亞煤炭禁令”時,澳大利亞多家煤炭上市企業股價下跌,澳煤炭行業連忙發聲懇求莫里森政府與中國合作,確保相關限制不會實施,並恢復兩國長期貿易關係的穩定。
澳大利亞煤炭行業喊話澳政府:修復對華關係 報道截圖
而對於史密斯所言的,也是澳媒一直炒作的“澳運煤船在在中國港口滯留”一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早在上月25日就回應表示:近年來,中國海關對進口煤炭的安全質量進行風險監測和分析,發現進口煤炭環保不合格情況較多。中方依法依規加強對進口煤炭的質量安全檢查和環保項目檢測,以更好地保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和環境安全。
相關推薦
【文/觀察者網 齊倩】在搞壞中澳關係後,澳大利亞開始後怕了,唯恐本國煤炭出口遭受打擊。
近日,澳政府和媒體注意到了《環球時報》英文版的一篇報道,隨後藉機炒作“中國將全面禁止澳煤炭進口”的消息。隨着相關輿論不斷升級,澳大利亞貿易部長伯明翰和總理莫里森相繼對上述報道表態。
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15日報道,在伯明翰揚言要將煤炭問題訴諸世貿組織(WTO)後,莫里森15日出席活動時表示,政府仍將“澳煤炭遭禁”的消息視爲“媒體猜測”,但會予以嚴肅對待。他還稱,如果猜測成真,這會對環境與兩國貿易關係“產生雙輸局面”。
但隨後,莫里森就中澳間展開對話充滿期待。他表示,澳大利亞“支持中國大力發展經濟”,中澳貿易協商還在繼續,所以澳方歡迎與中方官員之間恢復直接對話。“一切磋商都是無條件進行的。”
澳媒再次藉機炒作
中國媒體一篇報道,直戳澳方痛點
早在10月份,有關“中國叫停澳煤炭進口”的消息被多家外媒報道和熱烈討論,同樣引起了澳政府官員的高度關注。11月末,澳媒爆料所謂“數十艘煤炭船在華滯留”的傳言,使澳煤炭產業的不安達到了頂峰。
值此之際,《環球時報》英文版在13日晚間發佈了一篇名爲《中國對除澳大利亞以外的進口煤炭採取完全開放的姿態》的報道,直戳澳媒和莫里森政府的痛點。
報道提及,爲了穩定煤炭採購價格,中國國家發改委日前在與10家主要電力企業的會議上表示,爲穩定國內煤價,中國將戰略性地減少高價煤炭的購買。此外,中國正在減少煤炭的使用以控制碳排放,這意味着未來幾十年對煤炭的需求將會下降。
中國社會科學院能源經濟研究室主任王永忠告訴《環球時報》,中國擁有穩定而充足的國內煤炭供應,同時擁有豐富的進口來源。“因爲中澳的關係一直在惡化,澳大利亞煤炭正在逐漸失去中國市場……中國不進口澳大利亞煤炭,實際上對所有其他市場供應商都有利。”
在澳大利亞煤炭行業遭遇困境之際,其他國家開始蠢蠢欲動,這並不是一件新鮮事。11月25日,中國與印度尼西亞日前簽訂了一項爲期三年的煤炭供應協議,將從印尼進口價值約15億美元的煤炭。路透社日前曾報道,加拿大一家公司明確表示,希望利用這一時機,填補中國市場的空缺。
與此同時,對於澳大利亞煤炭船滯留問題,我國外交部早就澄清,中方依法依規加強對進口煤炭的質量安全檢查和環保項目檢測,以更好地保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和環境安全。
但《環球時報》援引專家的一篇分析文章,卻讓已成“驚弓之鳥”的澳大利亞媒體反應過度。隨後,包括ABC和《悉尼先驅晨報》等在內的主流澳媒開始炒作此事,宣稱“中國將全面禁止澳煤炭進口”。
《環球時報》英文版報道截圖
伯明翰和莫里森相繼作出迴應
隨着輿論不斷升級,澳大利亞貿易部長伯明翰和總理莫里森相繼出來迴應此事。
14日接受ABC採訪時,伯明翰聲稱,今年這段期間與中國進行貿易的風險情況顯著增加,若煤炭相關報道屬實,“這明擺是歧視性貿易作爲”,他對此“深感不安”。
伯明翰還倒打一耙,污衊中國行爲作爲與貿易協議裡的“文字或精神”似乎不符。隨後他揚言,澳大利亞很快會在世貿組織就大麥關稅提出訴訟,也正考慮透過相同管道打通煤炭出路。
時隔一天後(15日),澳總理莫里森出席活動時表示,政府仍將“中國禁止澳煤炭進口”的消息視爲“媒體猜測”,並補充說,如果這是真的,對兩國經濟都將是一個壞結果。
莫里森表示,“在我們能夠澄清這一點之前,我們只能將(這條消息)視爲中國媒體的媒體猜測”,但如果中國出臺禁令,將“違反世貿組織的規則”。
他直言,雖然澳大利亞有一個多樣化的煤炭客戶基礎,但失去與中國的貿易將是一個數十億澳元的打擊。“顯然我們要非常嚴肅地對待這些問題。”
緊接着,莫里森開始自賣自誇。在他口中,澳大利亞煤炭比其他國家煤炭更環保,而且若中國不再進口澳煤炭,那麼中國作爲貿易伙伴的“全球聲譽可能受損”,將會造成一種“雙輸”(lose-lose)的局面。
莫里森15日發表講話,視頻截圖
莫里森:一切磋商都是無條件的
隨後,有記者問道,澳政府如何與中方“修復關係”。莫里森則期待中澳間就貿易問題展開對話。
“我已經非常明確地表明,澳大利亞一直參與中國的經濟發展。我們支持中國大力發展經濟,而不是像有的國家那樣,試圖遏制其發展……我們彼此在雙方(經濟合作中)受益匪淺,這纔是兩國關係的未來所在。”
莫里森表示,澳大利亞所尋求的是確保雙方維持“一種非常互利”的關係,而且這種關係有足夠的空間得以繼續發展。他緊接着重申,政府一直在尋求可以讓(兩國)領導人和部長直接進行建設性接觸的機會。
莫里森說:“中澳貿易還在繼續,資源貿易量仍然處於非常高的水平。我們歡迎澳大利亞官員與中方官員之間恢復對話,尤其是部長級和領導人級的直接對話。”並強調,一切磋商都是“無條件進行的”。
中國和澳大利亞的貿易關係密切,煤炭可謂是“重中之重”。莫里森在15日指出,該國每年煤炭出口總值達130億澳元(約合640億元人民幣),是澳大利亞第三大出口商品,其中40億澳元(約合197億元人民幣)是銷往中國。
然而近期,澳方屢屢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的問題上採取錯誤言行,主動挑起挑釁性、對抗性行動,造成中澳關係緊張,並使澳大利亞包括煤炭在內的出口產業遭遇重創。
《澳大利亞人報》11月27日曾報道稱,由於澳大利亞出口中國的貨物通關緩慢,11月前3周澳大利亞煤炭出口到中國的數量已暴跌96%。截至11月末,滯留中國沿海的澳煤炭船已經從53艘增至80多艘,運載的煤炭價值超過11億澳元,約合53.2億元人民幣。
澳媒信口開河:不買澳煤中國人受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