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光盤"教育如何入心?
(原標題:在校有怪招,在家靠助手,中小學生“光盤”如何入心?)
記者採訪了近50位中小學生和家長,發現學校裡如火如荼的光盤行動走出校門卻遇到了坎兒。
“我吃不下了。”
9歲的小小一推碗就下了飯桌。碗裡剩下幾根炒青菜,還有小半碗米飯。“剛在學校當上了光盤小標兵,回姥姥家立刻就現了原形兒。”小小的媽媽有些無奈,“光盤行動還沒有入她的心。”
本市發佈“光盤行動”指引已滿三個月。近日,記者採訪了近50位中小學生和家長,發現學校裡如火如荼的光盤行動走出校門卻遇到了坎兒。有人說是家長拖了後腿,有人認爲是教育重形式輕內容。對此,首都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康麗穎認爲,踐行光盤需要家校都往前一步,讓孩子真正理解“光盤行動”的意義,養成珍惜糧食,珍愛勞動成果的好習慣。
爲求光盤出“怪招”
小小今年上四年級,剛剛獲得了光盤小標兵。她把獎狀貼到小書架上,自己總結了得獎“經驗”:“寧可吃不飽也要少盛,遇到不愛吃的菜,悄悄和小夥伴換着吃。”小小媽聽了哭笑不得。曹女士8歲的兒子爲了光盤也想出了怪招,“老師經常誇他表現好,每天都能光盤。可是一放學,他就到處找零食吃。”在她的追問下,孩子鬆口了——他和同學約定好,看誰能做到光盤,“我每次都贏,其實沒吃飽。”
有的學生不小心掉了一塊肉,擔心不能光盤就撿起來揣兜裡;有的孩子不挑食而且吃得多,會有其他小朋友找他來“替”吃;有的孩子擔心雞腿有骨頭不能實現光盤,乾脆不吃……採訪中,近八成學生表示在學校時更注意光盤,有三成學生會爲了追求光盤出過歪招。
在家光盤靠“助手”
孫女士的兒子上小學,“他每次早餐吃不完就倒給爸爸。雖然也沒浪費,但總覺得這種光盤有點變味兒。”不少家長都表示孩子在老人家裡時更容易剩飯。李女士一個月才帶着女兒去一趟姥姥家,孩子在姥姥家吃飯時隨意剩飯。採訪中,家長們都認爲,學校的光盤教育初衷是好的,在校內確實也有成效;但也希望光盤教育不僅要看“形”,更要讓孩子從心裡信服:爭光盤、拿獎狀不是最終目標,養成節儉習慣,吃飽吃好,纔是最重要的。
踐行光盤需要家校都往前一步
彭先生的孩子剛上小學,“老師說一句頂我說十句,自從老師說在家也要光盤,要給爸爸媽媽做榜樣,兒子在家幾乎不剩飯了。”在西城區任教的一位小學班主任說,光盤只是孩子養成好習慣的具體表現,真正的目的是讓孩子在保證營養均衡、健康成長的基礎上,自覺踐行“珍惜糧食,反對浪費。”她給家長支招:不妨在家也做一張光盤“打卡”表,記錄每名家庭成員的剩飯情況,表格還可以細化主食類、蔬菜類、水果零食類,“孩子和家長比賽,看看誰浪費得糧食最少,誰吃得營養最均衡。”
康麗穎說,從兒童成長的三重空間來看,“光盤行動”還應該進家庭、進社區,家校社協同推進,各有側重。“在校期間老師教育要全面,和學生說明白一日三餐吃飽吃好的意義,引導學生隨處都要踐行光盤;在家裡,家長要起到帶頭作用,和孩子協商建立家庭“光盤行動”公約,還可以讓孩子主動邀請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參與進來,讓節約糧食成爲每個家庭的基本生活習慣。”此外,社區也要爲踐行光盤出一份力,共同推進“光盤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