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農產品上擂臺 臺灣小心被波及
▲美對中加徵關稅,中國不甘示弱也祭出懲罰性關稅反擊,其中最受人關注的農產品應當屬黃豆。(圖/Pixabay)
雙方各對彼此課25%關稅
美國川普政府如期於7月6日正式對中國價值340億美元的商品包括汽車、半導體、醫療器械和工業機械等818項,開徵25%關稅,其餘160億美元將在7月底之前確定(2017年自中國進口產品總值約5100億美元)。中國大陸不甘示弱,也對等值的美國品如黃豆、牛肉、棉花、海鮮、汽車等545項加徵25%的關稅,直接劍指川普的重要票倉的農產品。可預期美國農產品出口到中國大陸的數量、金額及競爭力都將大受影響。
黃豆將成最大受害農產品
這一波懲罰性關稅中受人關注的農產品當屬黃豆。美國生產的黃豆近5成用於出口,其中中國大陸佔總出口量的60%(2017年美國對中國大陸黃豆出口額達135億美元)。
根據美國學者估算稱,中國啓動關稅措施會讓美國產黃豆的競爭力下滑(每噸進口成本較巴西黃豆約高300元),對中國大陸出口量將比去年度實際業績減少60%,對美國經濟造成的損失將達到30億美元。近期內黃豆期貨價格下跌19%,若黃豆價格持續低迷,2018年秋季的期中選舉是否還會繼續挺川普,成爲各界觀察重點。不過川普政府應該會給予受損農民相對的補貼(美國是農業補貼大國),來降低對政權的衝擊(注:川普政府宣佈將動用120億美元(約3600億元臺幣)補助受貿易戰影響的美國農民)。
均強調做好打持久戰準備
中美雙方均強調已經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中國大陸官方更以2017年對美出口值2.91兆元人民幣,只佔中國出口總額不到19%爲例,認爲對於中國出口總體影響有限,而且中國大陸有足夠的經濟條件和政策手段予以強力回擊,是吹哨壯膽或胸有成竹?各方有不同解讀。
只是貿易戰正如雙面刃,中國大陸報復美國黃豆,但其國內的黃豆年消費量約爲1.1億公噸,自產僅1500萬公噸,需進口約9600萬公噸,對黃豆進口依賴度高達85%,其中美國就佔了六成(3286萬公噸),尤其中國人以豬肉爲主食,年消費量接近7000萬噸,在豬飼料中的豆粕使用必不可少(中國大陸進口黃豆78%被加工成豆粕用於飼料生產)。
中國加徵關稅導致進口黃豆價格上漲5.88%,連帶養豬成本也將增加,豬肉價格隨之上漲對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造成影響;還有作爲食用的豆油價格也會受到影響。因此中國大陸官方是否有能力承受來自美國的逆風,能否在短期內找到其他貨源並穩住物價,考驗中國大陸官方的危機應變能力,也再度驗證將飯碗端在自己手裡的重要性,值得臺灣借鏡!
農產品爲貿易戰重要籌碼
從中美貿易戰中可以看出,農產品雖非美國GDP的主要貢獻者,卻對民生、政治、貿易可以發揮很大的影響力。臺灣政府想要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或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農業(包括品種、科技、設施、經營、行銷等等)都是可以善用的棋子,不是入場券更不是犧牲品,臺灣官員對農業需有更清楚的認知(不只是買賣農產品而已),才能運用自如。這也是一直以來臺灣在進行區域自由貿易談判所最欠缺的,應儘快納入這類跨領域的談判專才,而不是屆時再急就章請農委會派員幫忙。
臺灣提前應變莫成受災戶
臺灣正處於多事之秋,外貿更是拉動臺灣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動能。面對全球第一、第二大經濟體的大象互毆,臺灣政府應避之唯恐不及,不要幸災樂禍,趕快盤點可能受波及的產業及受影響程度(據彭博估計中國大陸出口減10%,臺灣經濟成長即可能下降2.9%)。
尤其基於親美的立場,蔡政府可能在進口基改黃豆(已成爲美國第一大基改作物)、玉米、美豬上,做出更大的開放,不僅將影響到臺灣對進口穀物的依賴程度,食安管控,也可能波及到其他農產品的輸中。美國政府又追加包括化妝品、水產品、蔬菜、水果等等6031項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產品清單,恐對臺資企業造成衝擊。對此國內國安機構,應該持續進行相關風險評估(如香港政府分析中美雙方徵稅清單,對香港全年經濟增長影響約0.1%至0.2%)給出建議,並事先備妥應變措施,以臺灣利益爲優先,別成爲這波中美貿易大戰的受災戶!
●作者李武忠,雲林縣農業處前處長。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的聲音與觀點,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