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懂之,才能得之
因網而起,伴網而興。新文藝羣體是網絡文藝創作生產的主體力量,在文藝事業推動互聯網從“最大變量”轉化爲“最大增量”過程中發揮着基礎支撐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我們要擴大工作覆蓋面,延伸聯繫手臂,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們,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團結、吸引他們,引導他們成爲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這對我們科學認知和正確對待新文藝羣體提出明確要求。
其中,科學認知又是正確對待的前提。對新文藝羣體的認知要首先做到“全新的眼光”,然後方能求得“全新的政策和方法”。這裡,“全新的眼光”不僅僅指新文藝羣體的身份定位而言,更蘊含着對其存在發展所遵循的全新內在規律進行科學研究和深刻認知的要求。
新文藝羣體到底“新”在哪裡?它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羣體?它的存在狀態、羣體特徵、本質屬性、活動方式是什麼?這是近年來廣受關注也衆說紛紜的話題。人是事業發展最關鍵的因素。對新文藝羣體瞭解和認知的深入程度,直接關係到如何有效引導他們成爲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關係着如何更好健全聯絡服務模式、增強生產組織化水平、引導網絡文藝創作質量提升等一系列工作任務。針對新文藝羣體開展工作,不能“‘雲’深不知處”,不能似是而非、掛一漏萬,而是必須認得準、看得透、拎得清、抓得住。由此,用“全新的眼光”研究、認知、把握新文藝羣體,就成爲此項工作的起點,亦是網絡文藝理論建設的重點。
對人羣空間觀念的突破:不再單純依賴專業文藝工作者進行“藝術代言”,同時主動進行“藝術發言”
新文藝羣體是在互聯網技術打破空間限制的歷史條件下新興的文藝羣體。作爲由個體形成的共同體,它對空間限制的突破,最直觀、最典型地體現爲對其中個體在現實空間中身份限制的突破。
現實生活中各行各業的從業者,在網絡空間都可以成爲“文藝工作者”。這個身份的轉換,在互聯網深刻改變文藝生態的情況下,成爲一個“低門檻”甚至“無門檻”的事實。在從事藝術創造與滿足審美需要上,羣衆不再單純依賴專業的文藝家、文藝工作者爲他們“藝術代言”,而是積極主動進行自己的“藝術發言”。傳統空間限制下,普通人的“藝術發言”很難實現其價值併成爲社會性的存在,但在網絡空間條件下,則有可能尋找到存在和延續的土壤,並由此使自身的“文藝工作者”身份得以認可。
應該說,互聯網技術釋放了更多人的藝術生產能力,是對人的自由發展的一次巨大促進,也是科學技術對藝術生產力的一次解放、對全民文藝創造活力的一次激發。調研統計顯示,目前網文註冊作家已經超過1500萬,直播平臺主播賬號累計已經超過1.3億,短視頻用戶已經超過7億。從這個意義上說,新文藝羣體就不能再單一化地理解爲現實空間觀念中某些靜態羣體或固定的職業人羣,而是所有在網絡空間發生藝術行爲的人。宏觀層面來說,這個羣體是藝術生產能力得以釋放後的全體大衆、全體網民。當然,從微觀層面而言,這個羣體也是以其中的佼佼者爲代表出現在大衆面前,比如各門類中處於金字塔尖的極少數頭部創作者。
很多人認爲,新文藝羣體屬於“體制外文藝工作者”。但實際上,從事網絡文藝生產的新文藝羣體中,並非所有人在現實空間都屬於“體制外”人員,他們可能是公務員、教師、醫生,也可能是工人、農民、學生,自然也可能是各類自由職業者,身份多種多樣,情況千差萬別,他們只是在“從業”這一行爲上屬於“體制外”。當然,傳統觀念下的體制外文藝工作者,如民營文化企業從業者、民間個體文藝從業者等,雖然並非因網而生,但借力互聯網興起而受到關注,也迅速主動地向互聯網平臺匯聚靠攏,由此進入新文藝羣體。同時,因爲他們相對於普通網民在藝術方面更專業、更有經驗,由此也更易成爲新文藝羣體中的佼佼者。
對人羣時間觀念的突破:參與、脫離又迴歸,興之所至加入,淺嘗興盡退出,這在新文藝羣體的個體行爲中屬於常態
新文藝羣體突破空間限制而具備前所未有的廣泛性,但同時也由於互聯網技術打破時間限制而呈現出強烈的變動性。它對時間限制的突破,最直觀地體現爲個體的動態性存在,即從事藝術行爲過程中有很強的臨時性、間斷性、反覆性、不穩定性。這是新文藝羣體於互聯網環境下“全民皆藝”在時間上的反映與特徵,每個人瞬間的靈感萌發、偶爾的藝術嘗試,都可以被固定下來,加以留存和傳播。而作爲整體,新文藝羣體又具有長期性、持續性、恆定性,其與個體的變動不居恰如人體之於細胞,是流動的、活態的整體與持續不斷的新陳代謝個體之間的辯證統一。
一段時間參與,一段時間脫離,一段時間又可能回來,興之所至加入,淺嘗興盡退出,這在新文藝羣體的個體行爲中屬於常態。調研統計顯示,約80%的網絡視聽從業者從業時間不超過5年,一般的秀場類網絡主播平均從業時間只有1至3年,部分平臺的網絡表演者平均從業時間僅爲一年半,甚至某些新興短視頻平臺表演者開播時間平均僅半年。其中很大一部分從業者的行爲還只限於業餘時間。這與傳統專業文藝工作者長期從事文藝工作、全身心投入乃至畢生奉獻文藝事業形成鮮明對比。
當然,新文藝羣體中的各門類頭部創作者從業的時間肯定遠遠超過這個平均數,但是相對於龐大的羣體基數,這些佼佼者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羣體的整體特徵,甚至這些頭部創作者的更新換代速度,也遠遠高出傳統文藝工作者中的知名文藝家。因此,我們對新文藝羣體的把握頗有點類似量子力學中的量子態,宏觀尺度下的確定性與微觀尺度下的隨機性同時存在,在你關注它的每一刻都呈現出它每一刻的狀態。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傳統的專業文藝工作者,一樣可能在某一個時刻成爲新文藝羣體中的一員,只要他在這個時間點上個體自主地參與了互聯網環境下的藝術行爲。比如一位專業舞蹈家自拍了一段表演短視頻呈現於網絡空間,那麼作爲短視頻創作者,這一刻他亦可以被視爲新文藝羣體中的一員。同樣的,基於他在專業領域的聲望、經驗和能力積累,這一刻他也更易成爲新文藝羣體中的佼佼者而受到更多關注。但是,他必須遵循新文藝羣體面對的全新藝術創作規律,如果生硬轉換、機械搬運,不太可能得到大衆認可。
對文藝實踐觀念的突破:創意、創作、傳播、消費交叉交錯,作者、粉絲、用戶、評論者甚至人工智能共同生產
新文藝羣體對於人羣時空觀念的突破,帶有強烈的互聯網特徵,對我們認識和把握這一工作對象帶來了相當大的挑戰。而在文藝實踐上,由於它是在互聯網帶來文藝生態深刻改變的大背景下興起的、全新的文藝主體的存在形態和從業形態,同樣帶有鮮明的互聯網特徵,因而也同樣需要加以深入研究和把握。當下,網絡文藝的創作過程越來越體現出社羣性、交互性、整合性。很多時候,創作不再是由單方面完成,然後以具體的成品形態交由單方面接受,而是創意、創作、傳播、消費交叉交錯,作者、粉絲、用戶、評論者甚至人工智能共同生產,作品的呈現形態反覆更新、開放存在。在這樣的文藝實踐中,對作爲創作主體的新文藝羣體的邊界界定、概念釐清,更需要科學的分析和探討。
新文藝羣體對文藝實踐觀念的突破,一定意義上是網絡時代藝術生產力的技術映射、億萬民衆藝術創造力的活態呈現,它的豐富性和創新性源自廣大民衆,所以,它所蘊含的巨大生命力和旺盛創造力是根源性的,這個羣體中很有可能產生文藝名家大家。
但同時,新文藝羣體因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浮躁也是先天性的,從業者的非專業性和不穩定性同樣帶來大量弊病,過於狹窄的個人體驗和生命閱歷、不夠充分的藝術經驗和審美修養、變數極大的從業選擇和興趣愛好、沒有足夠時間磨礪和積累的創作過程等,都會阻礙新文藝羣體創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但是,恰恰因爲這樣一對矛盾的存在,對新文藝羣體的研究、認知、把握纔是一片大有可爲的沃土,對其進行理論上的建設纔是理論實踐的藍海。網絡文藝的繁榮發展,歸根結底要依靠網絡文藝人才的繁榮興盛。面對體量巨大、變動不居、實踐創新的新文藝羣體,要得之而不失之,首先就要知之懂之,以切合時代特徵的理論迴應具有時代特點的問題,把握和運用新文藝羣體存在和發展的內在規律,找到準確、合適、有效的方法措施,團結引領他們迸發出最大創造力,在文化強國建設中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
(作者:彭 寬,系中國文聯網絡文藝傳播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