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脫中國枷鎖關鍵在海洋
作者/李武忠(博)
水產品在提供人類動物性蛋白質來源上扮演越來越重要角色(爲30多億人提供至少20%的日常蛋白質攝取量)。儘管前景看好但是未來漁業亦將面對諸多挑戰包括:(1)由於國際責任制漁業與兩百海浬專屬經濟海域的實施,公海面積與准許捕撈漁獲配額逐年縮減,加以各國加大對非法、未報告與受管制(IUU)漁船管理力度,增加漁業經營的困難度。(2)生態標籤產品將成爲21世紀國際市場消費主流:經濟學家預言生態標籤措施將成爲國際市場上主要行銷手段及21世紀國際市場消費的主流。(3)進口國檢測把關日趨嚴格:鑑於近年來水產品因含藥物、重金屬、農藥等不當藥物殘留,所引發嚴重食品安全事件頻傳,各水產品主要進口國紛紛增加檢驗項目,提高檢驗標準,出口業者不僅要加強對產銷各環節的管理,亦須支付檢驗、評估、認證、標籤等高額費用,出口成本因而大幅增加。(4)「藍色圈地」運動方興未艾,海洋具備多項功能在陸地資源日趨枯竭下,全球正掀起新一波的「藍色圈地」運動以及填海造陸工程企圖擴張專屬海洋領域,導致海上爭端衝突不斷。
爲此主要漁業國家紛紛採取積極行動以爲因應主要有:調整漁業結構、減船計劃、爭取國際漁業合作、以共同投資開發代替入漁費繳交、加強專屬經濟區內漁業資源的保護與覆育、實施政策性漁業補貼、輔導漁民轉營水產養殖業、休閒漁業及水產加工業、建立漁民養老保障、推動伏季休魚制度、實施海洋生態永續認證等等來穩定漁業發展以及提高漁民經濟收益。
而臺灣四面環海,亦屬漁業捕撈大國,鑑於我國漁業面臨國際公海面積大幅減少、國際漁業配額普通限縮、漁業入漁費高漲以及我國漁業基層勞動力短缺、作業成本與風險升高、沿近海漁業資源枯竭等困境,爲追求漁業永續發展,建議可以採用最佳(BEST)發展策略即:(1)尋求自我突破(Breakthrough):面對21世紀全新且動態的競爭環境,存在許多不確定性,要想永續發展,首先必須尋求自我突破,包括:觀念突破、技術突破與制度突破,從海洋掠奪者轉爲海洋守護者。(2)實施與環境和諧的生產活動(Environmental friendly activity):漁業活動相對也會給生態環境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因此未來漁業活動需順應國際環保趨勢,具體作法爲:推動生態漁撈與生態養殖法;實施整合性沿岸管理;遵守綠色水產品生產規範,尋求國際認可之生態環保認證與標章;實施責任漁業與養殖制度,合理開發利用海洋漁業資源。(3)重視作業環境和產品安全(Safety):積極改善漁船作業環境、提高漁民薪資、確保漁民人身及產品安全,增加年青人上船意願其具體作法爲:嚴格辦理公安與環境檢查,免費給予漁民健康檢查;實施政策性漁船與漁民保險制度,降低作業風險;提升漁業經營層次,朝向科技化與精緻化轉型發展;實施國際認可的水產品品質與衛生安全認證制度;進行供應鏈全程管控,以確保水產品品質安全等。(4)實現漁業金銀島(Treasure island)的願景:臺灣若能從觀念開始作徹底改造,有效改善漁業生產與生活環境,恢復沿近漁業資源豐富及多樣性,並提升漁業經營效率,漁家所得大幅提升,讓臺灣成爲世人稱羨的漁業「金銀島」。
海洋是先人留給臺灣的寶貴資產,只要用對方法就可以迎向大海只是身爲海洋之子的我們卻不知珍惜反將重心放在海峽對岸的中國大陸,舍海逐陸的作法明智嗎?想掙脫中國枷鎖關鍵在海洋,試問未來的國家領導人是否有這樣的認知敢翻轉「重陸輕海」的舊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