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CEO基辛格離職,他未盡的代工業務復興計劃將去向何方?
英特爾上週剛剛拿到美國政府芯片法案補貼的78.6億美元后,曾經立志要帶領公司代工業務走向復興的CEO突然宣佈退休。
美國東部時間12月2日美股盤前,英特爾突發公告宣佈,公司現任首席執行官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退休並辭去董事會職務,當地時間12月1日起生效。執行副總裁兼首席財務官David Zinsner和Michelle Johnston Holthaus出任英特爾臨時聯席CEO,同時公司董事會正物色新的CEO人選。
受此消息影響,英特爾股價開盤上漲,一度上漲超過4%。
出生於1961年,現年63歲的基辛格在英特爾的工作經歷橫跨30多年,中間曾離開公司12年後再度迴歸。
1979年,基辛格首次加入英特爾,擔任一名質量控制技術員。在英特爾傳奇CEO安迪·格羅夫(Andy Grove)的領導下,基辛格參與了多個關鍵項目,包括80386、80486處理器的設計。由於深受安迪·格羅夫賞識,基辛格一路晉升:1993年,32歲的基辛格成爲英特爾歷史上最年輕的高級副總裁,2001年升任英特爾的首席技術官(CTO)。
2009年,基辛格離開英特爾,加入EMC任職信息基礎架構產品事業部總裁。2012年,他出任EMC旗下虛擬機軟件公司VMware CEO。
在基辛格的領導下,VMware年營收從2012年的45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120億美元,翻了近三倍。同時,他還領導VMware從一家虛擬化軟件的公司成功轉型爲雲計算服務廠商。2019年,憑藉領導VMware的出色成績,基辛格當選“全美最佳CEO”。
2021年,基辛格離開VMware,迴歸英特爾,接替任期不滿3年的羅伯特·斯旺(Robert Swan)出任CEO。
2021年的英特爾正處於動盪期。雖然營收與利潤規模依然巨大,但公司正在與各方競爭對手的包圍中面臨嚴峻挑戰。一方面,在與高通的競爭中錯失掉智能手機移動終端處理器市場的增長機遇後,英特爾在AI與高性能計算的數據中心業務領域又面臨英偉達、AMD的挑戰;另一方面,英特爾在先進製程芯片10納米、7納米兩代製程受阻,進度明顯領落後於臺積電、三星。由於7納米制程的技術量產困難,英特爾當年首次將部分關鍵業務CPU的7納米芯片交由臺積電代工。也是在2021年,三星超過英特爾,成爲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公司。這也是英特爾自2017年以來首次讓出這一位置。
基辛格的迴歸也被標誌着英特爾改革的開始,當天英特爾股價應聲上漲。而他給英特爾帶來最大改變是其上任提出重振代工業務的“IDM2.0”戰略。
作爲芯片行業歷史最悠久的公司之一,英特爾沒有采用業內流行的無晶圓廠(Fabless)模式,即只做芯片設計,而將製造交由臺積電、三星代工,而是少有的集芯片設計與製造於一身的IDM廠商(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英特爾的代工業務曾經一度佔據市場領先地位,但在2010年之後很快被臺積電、三星反超。2017年至2021年期間,英特爾先後在10納米、7納米兩代先進製程工藝上掉隊,最終只能將其5納米、3納米芯片製程全部交由臺積電代工,徹底淪爲全球代工市場的邊緣角色。
到2021年時,臺積電已經是全球第一大芯片代工廠商,佔據接近60%的市場份額,三星佔10%,英特爾除部分自家產品使用其代工外,份額幾乎可忽略不計。
按照基辛格提出的“IDM2.0”戰略,英特爾非但不會放棄其代工業務,還將重點投入建設和運營自己的晶圓廠、封裝廠和測試廠,擴充產能以確保對芯片生產過程的控制。同時,英特爾還計劃將代工業務獨立,成立新的代工服務部門Intel Foundary,擴大第三方代工服務,不但爲自身產品生產芯片,還會爲其他客戶提供代工服務。
按照IDM2.0的遠大目標,英特爾按照“四年五個節點”(分別是7納米制程的Intel7、4納米制程的Intel4、3納米制程的Intel3、2納米制程的Intel 20A和1.8納米制程的Intel 18A)的路線與臺積電、三星直接競爭,立志要在2030年前超越三星成爲世界第二大芯片代工廠。
在2023年一次接受美國科技媒體Digit採訪時,基辛格將“未能成功進入智能手機領域”、“未能堅持面向人工智能的GPU研發”“對代工戰略關注不足”列爲英特爾歷史上三次重大的失敗。外界看來,這位CEO幾乎已將職業生涯的成敗押注在能否復興代工業務上,但三年過去,現實推進改革的難度遠比想象更大。
危機從英特爾在2024年年初正式獨立芯片代工業務開始浮出水面。根據英特爾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的一份文件中披露,公司負責芯片製造業務的新部門“英特爾代工”(Intel Foundry)獨立後自負盈虧,並擁有一份單獨的損益表。這份報表英特代工爾業務多年虧損情況公之於衆,2022、2023兩年,經營虧損累計超過130億美元(2022年虧損52億美元,2023年虧損70億美元),按公司預期2024年將是該業務部門虧損最嚴重的一年,要到2030年底前有望實現經營收支平衡。
緊接着,公司發佈的二季度財報成爲了引爆危機的導火索。英特爾該季度營收爲128億美元,同比下降1%;淨利潤由盈轉虧,虧損16億美元,去年同期盈利15億美元。 公司同時提出一項削減成本計劃( 到2025年削減成本100億美元,),並宣佈全球裁員1.5萬人,約佔其員工總規模的15%。一些列舉措引發市場恐慌,英特爾二季度財報發佈當天大跌20%,此後又經歷多日連續下跌,股價最低時較年初下跌超過50%。
財報引發的信心危機迅速發酵,逐漸在市場上演變成了一場大型的輿論危機,8月份發佈二季度財報之後的兩個月內,關於英特爾即將分拆出售旗下業務的各種傳言傳出,《華爾街日報》甚至爆出高通有考慮全資收購英特爾的計劃,雖然這些消息均未得到官方證實,但已經足以令市場擔憂英特爾這家老牌芯片巨頭的命運。
9月,基辛格發佈全員信鼓舞內部士氣時,曾宣稱英特爾眼下經歷的是“公司自成立50餘年以來最爲重大的轉型計劃”。但如今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基辛格的突然離任除了留下他未盡的事業外,給英特爾轉型留下更多的是一連串問號。
首先是他提出振興代工業務的“IDM2.0”計劃將去向何方?據財報統計,2024年前三個季度,英特爾代工業務的虧損已接近112億美元,且從去年至今,代工業務營收一直在大幅下滑。在短期內無法實現營收平衡的情況下,處於經營危機、急需控制成本支出的英特爾該怎樣與臺積電競爭?
其次作爲獲得美國芯片法案補貼最多的廠商,英特爾能否順利推進其擴建晶圓廠的計劃?根據《芯片與科學法案》的安排,英特爾已經拿到了直接補貼的78.6億美元,以及美國國防部的一筆價值30億美元的軍用項目訂單。而按照芯片法案的“美國芯片製造迴流”計劃,英特爾將斥資20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建立兩家新的晶圓廠,預計2024年投產。英特爾此前表示,將暫緩歐洲、亞洲等地的海外建廠計劃,優先推動美國製造爲核心的建廠,持續推進亞利桑那州、俄勒岡州、新墨西哥州和俄亥俄州的工廠項目。
最令人關注的話題是,英特爾能否走出今年爆發的危機?
英特爾最新股價較年初下跌50%,且2021年時所面對被競爭對手包圍的態勢並未出現好轉,差距越拉越大。在傳統PC爲主的消費電子市場依舊低迷的前提下,近些年來拉動市場增長主要在數據中心AI芯片領域,英偉達目前已是這一領域絕對的霸主,佔有80%以上的市場份額,英特爾雖然也推出了Gaudi系列芯片對標產品與其競爭,但收效不佳。相比於英偉達、AMD的強勢增長,英特爾的增長相對有限。基辛格也曾在二季度財報會上直言英特爾“尚未從AI這樣的強大趨勢中充分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