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普通北京市民:我爲什麼反對異地高考?

阿慶(應被採訪人要求,系其網名),女,四十出頭,第三代北京人,家住北京市朝陽區,某公司普通職員,有一女,現已大學畢業。現實生活中,阿慶是上千萬北京市民中的普通一員,但在網絡上,她卻小有名氣:她是教育名博“春來茶館”的主人,博客點擊率400多萬;她的微博“深夜走過長安街”擁有5萬多名粉絲。6年來,她義務幫助數千名高三學生家長進行高招諮詢,在圈內暱稱爲“阿慶姐”。

最近一段時間,她在微博上發佈諸多關於異地高考的言論,備受關注。她表示,自己關於異地高考的言論純屬個人觀點,但她同時相信,自己說出了很多北京市民想說的話。日前,她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六年來本地生源比例越來越低

外地精英考生進京加劇高考競爭

2006年,阿慶的女兒參加高考,她開始對高考志願填報技巧等問題進行研究,並積累了一些心得。此後,同事、朋友家孩子要參加高考時,都會來向她諮詢。爲了幫助更多的家長和學生,阿慶後來索性在新浪開了一個博客,把自己的經驗和體會發布出來與大家分享,幾年下來,人氣不斷上漲,如今已經成爲新浪教育名博之一。

阿慶表示,6年來對高考的研究讓她發現了一個現象,2006、2007年時,參加北京高考的本地生源比例很高,絕大多數考生至少在北京接受了6年中學教育。但此後,外地生源參加北京高考的比例逐年增加,“每年的變化都非常明顯,不少外地考生是高二甚至高三時才把學籍轉到北京。一個北大的學生告訴我,他住的樓層有4個北京本地生源,但只有他一個人說北京話。”

近幾年,北京高考人數逐年下降,2006年人數約爲12.4萬,2011年則降至6萬多人。與此同時,以北大、清華爲代表名校在京招生名額也不斷減少,但阿慶調查發現,近幾年高考的高分(600分以上)考生人數卻沒有相應減少,因爲有不少外地生源加入,她形象地稱之爲“外地精英部隊組團進京”,這無疑加劇了北京高考的競爭,尤其是名校錄取名額的競爭。“實際上,北京的高招名額已經分流給外地考生一部分了。”

阿慶告訴記者,這些拿到了北京學籍,在北京參加高考的外地考生,大多是其父母以“人才引進”的方式到北京工作,比如中央直屬機關公務員,高校或科研院所引進的人才,留學歸國人員以及軍隊人員等。調查發現,從2009到2011三年間,北京“人才引進”就有9萬多人。

放開異地高考會加劇各地教育不均衡

應先改革戶籍制度

11月28日,北京市高考報名前夕,北京市教委在網站上回答網友提問時表示,“在現行高考報名政策沒有改變之前,目前非京戶籍學生應回戶籍所在地報名參加高考,以免耽誤學生。”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全國省區市要在今年年底前公佈異地高考政策,截至目前,安徽、黑龍江、山東、福建、江西等10多多個省份已經陸續發佈了異地高考政策。但是有媒體和公衆指出,只要北京、上海、廣東等人口輸入較大的省市沒有公佈異地高考政策,其他人口輸出較大的省市公佈異地高考政策沒有多大實質意義

對此,阿慶表示,異地高考問題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而是牽扯麪很廣的一個社會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是行不通的。

據統計,2011年9月,北京市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爲48萬多人,今年的最新統計尚未公佈,但據阿慶估計,總人數將達到60萬,而且今後幾年這一數字還將繼續增長。“這還只是學生人數,但一個學生背後還有兩位甚至更多的家長,這會關係到多少人的利益,引發多大的社會問題?”

阿慶表示,不可否認,北京的教育發展水平在全國範圍內都屬於比較高的,而北京高考的錄取分數線又相對較低,如果放寬異地高考政策,北京這塊全國的教育“窪地”肯定會吸引外地學生和外來務工人員像水一樣地大量涌入,這對北京這座城市的承載能力將是巨大的考驗,會加劇很多社會問題,“比如交通擁堵、就業問題、社會治安、住房、醫療、社會保障等問題,都會隨之而來。”

在阿慶看來,放開異地高考政策這一問題本來就存在“本末倒置”的問題,“異地高考問題要想徹底解決,必須首先改革戶籍管理制度。現行的戶籍管理制度的優劣暫且不論,問題在於目前有更好的制度代替它嗎?在戶籍制度不變的情況下談異地高考,是不現實的。”

北京出臺異地高考政策時機未到

阿慶:願與千帆教授公開辯論

11月28日,阿慶在微博上表示,“有媒體搭建一個平臺麼,本人願與張(千帆)公開一辯。”此後,阿慶多次在網絡上與張千帆教授聯繫,但對方均沒有迴應。

作爲國內呼籲放開異地高考政策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年10月,北大法學院教授張千帆等30位專家學者聯名向國務院、教育部及北京、上海、廣州三地的教育主管部門遞交了《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就讀地參加升學考試建議方案》,對隨遷子女的認定條件、父母條件、政策落實時間等方面提出建議。

張千帆教授的核心觀點是,高等教育機會是重要的公共資源,理應按照機會平等原則公平分配給所有公民,學生不應該因戶籍地等不相關因素而受到歧視。

在這份方案中,關於異地高考,有這樣的建議:對於京滬等外來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可以考慮增加一年與義務教育的銜接;隨遷子女至高中畢業有連續4年以上就學記錄的,即可在經常居住地參加高考和錄取。

張千帆教授的觀點得到不少人尤其是在京外來務工人員的支持,但在阿慶看來,張千帆教授作爲法學界人士,對教育問題尤其是異地高考問題缺乏紮實深入的調查研究,而只是“拿一些理論去硬套實際”,因此很多觀點不切實際,一些建議不具有可操作性,“我一直希望找機會與張千帆教授就異地高考問題當面辯論。”

阿慶特別強調說:“我並非單純意義上地反對異地高考,而是反對在沒有後續措施的前提下,政府被倒逼後倉促出臺異地高考政策,那將後患無窮。”她認爲,一個城市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沒有準入門檻的設立,越是寬鬆優惠的方案出臺,越會引發更加兇猛的人潮涌入。但是如果設置過高的准入門檻,又會導致普通家庭的孩子享受不到這項權利,反而爲少數人謀取利益製造了空間。

她進一步指出,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外地家長和有關人士採取了一些比較過激的言論和行動,希望通過這些手段迫使北京教育主管部門儘快出臺異地高考政策,這樣不但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反而可能引發北京本地市民的對立情緒,只會使矛盾激化和走向複雜化,“希望大家能冷靜下來,理智、平和地探討這一問題,尋找各方都比較能接受的,現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來源:現代教育報 記者:楊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