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親身經歷論十二年國教中被放棄的孩子(三)

碎御劍獅

對「父母的」錯誤升學命令,建議面試官還是無視就行了。

以往多元入學的面試部分,就已經有人說了「家境好的孩子比較有利」。我以自己上大學經驗來說好了,面試師長協助的差距可大了。

我自己有抓住媽媽練習過面試說話,說真的,不管他們現場出什麼刁鑽的題目,有練習過跟沒練習過就是差很多。

那種會說得太誇張或是結結巴巴看起來很沒誠意的,肯定都沒練習過,也沒有「專家」指導,有專家指導,他練習時就被糾正過了,不可能犯這種基礎錯誤。

不要以爲誠意訓練不出來,進過社會就知道,至少「不要看起來沒誠意」是訓練得出來的。像是「不要說自己非這間不進」(雖然我真的聽過有人太堅持這件事,搞到高分落榜),非常容易提示一下就學會

面試就是一個有壓力的情況,就像上臺演說,就算是同樣的稿子,老手新手錶現天差地別(不然朗讀比賽是幹嘛的?)。新手光怯場就夠他受了。

還沒找媽媽練習之前,我本來想要就學校的成立過程說段話,腦中所想都沒問題,一實際開口就察覺我沒辦法,因此到現場我纔沒犯這個錯。

至於我爲什麼會想就人家的成立過程說段話,是因爲「有人說這樣比較好」。面試這種事,誰都逃不過蒐集情報

並非只有高中老師可以插手推甄。事實資源差距是從家庭開始的,不是等到學校纔出現。如果有家長正是個負責甄試的教授,表現肯定超漂亮。

我這麼說好了,前面提過那位教授本人的小孩如果要上大學,就肯定不會犯她說的每一個錯,原因就是有她在。她生活中會提到、親身會示範,除非她棄養,否則不可能學不到。

而高學歷家庭不是隻有她家。那些父母曾經在碩博士班面試過的,或是在大企業面試過的,都會經驗傳承。

教授在文章後面強調的「不要把坊間高中老師出的甄試書籍當成聖經拜,他們不知道幕後內辛。」會作出這種不利判斷的,就是那些資源較少,較沒機會接受面試訓練的人家,拿不到直接從大學裡出來的第一手消息,只好依賴那種書。面試資源真正多的人家應該早就知道放短期進修證明是扣分了。

所謂家境造成的資源差距,本來就包含了情報差距,情報差距就包含了情報準確度差距。

假如面試官不懂這件事,就不會把這種可能性納入判斷。刷掉沒有面試資源的人才、偏好錄取出身較好之人。就是因爲會有這樣的人,所以纔有人堅持,好學校一定要留相當名額給聯考生。

否則就算不動用關係,仍然是獨厚父母當教授的小孩。(注:也有人說智育成績單纔是面試時的主要影響力,我只能把這個當成支持恢復全部聯考制的證明。如果面試和各種證明書根本沒有影響,改回聯考還比較省事。我想真相應該是兩種情況,看面試或看成績都有,全看面試官的喜好。畢竟在社會上,也存在着偏向看性格或看事績,甚至是看外表的公司面試人員。)

最後再補充說明一點我在現場觀察霸凌現象的感覺:霸凌別人的小孩,因爲提出的要求都會得到滿足,所以相較於另一方會較擅長表達意見,而且對面對觀衆開口充滿自信。

自信心可以透過成功培養,而霸凌者的生活裡充滿了成功:成功搶到好座位、成功佔用桌球桌、成功破壞同學剛畫好的圖……這種自信並不會使他們智育上升,但是會使他們在人前毫無愧意。看在不知道有這種事的人眼裡,就好像他們聰敏熱情的樣子。

被霸凌的一方因爲長期說話沒人理(我小學一到三年級根本沒有人跟我交談,全班都拒絕和我作朋友。相較之下其他人整天都在嘰嘰喳喳的「練習說話」。所以我那三年智能發展完全停滯),還一開口就招來大量羞辱,往往會養成閉嘴不語的習慣。就算真的想開口了,也會因爲過去的恐懼記憶,話講不好(會因爲恐懼的關係腦袋一片空白)或是語調聽起來像慘叫。

缺乏這種自信並不會使智育下降,但是會使他們明明沒犯錯,卻看起來畏畏縮縮的,看在不知道有這種事的人眼裡,就好像他們遲鈍冷漠,甚至是滿肚子壞水的樣子。

我自己就曾經有一段時間說話聲音像慘叫,也曾經害怕跟人說話,花了好幾年時間,好不容易纔擺脫。

至於真正口才好有魅力,而且不是霸凌者的人,我後來也有看過,他們跟我觀察到的這個現象沒有任何關係。

我很肯定:「霸凌他人有助於讓本來沒那麼會說話的人,變得說話流利。遭受霸凌則會讓本來只會適度發言的人,變得害怕開口。」

尤其是常見的人格判斷項目:「看着對方眼睛說話。」對霸凌別人的人來說輕而易舉。

對長期被霸凌的人來說,沒經歷過的人,絕對不知道那有多難。舉個養成這種性格過程的例子:我被賞過的那一巴掌,就是在我看着老師眼睛說話的時候發生的。

哪一方對面試有利,我想再清楚不過了。

體育:天賦差距導致教學效果兩極化

由於體育是我的最弱項負分羣育不算的話),不管多好的老師都不可能把我送進職業籃球隊或棒球隊,在我的經驗裡,這是最能表現「混才施教」是如何有問題的項目。

我對體育的印象跟分班方式是完全相符的。以籃球爲主表現演變。

國小,國民義務教育:上體育課目的在於讓同學用籃球砸我。

這是事實,曾經全班排成一列輪流投同一個籃框,我投球之後,球沒進,我到籃下撿球,兩位同學立刻連續朝我的頭投了兩顆球,都中了以後還哈哈大笑。

國中,同上:上體育課的目的在於在場邊看別人打球。

也是事實。老師上課時是親自示範一次,然後就跟會打球的同學一起打球,精進他們的球技。我在旁邊也不忍心剝奪那些人進體育系的機會。雖然這樣我沒事幹,但是叫他們等一個根本不想打籃球的人學會打球,實在太不公平了。

高中,用考的進去:因爲經過一次挑選,所有人都至少有一部分心思放在課業上。程度有相近一些些,此時上體育的目的在於全程防止手受傷(也就是我還是有打一點球)。如果碰到羽毛球我就可以打得滿開心。

大學,不但用考的進去,該進體育系的人也都已經進了:我終於知道什麼叫「學體育」了。人生中首次學會如何「命中率超過七成的三步上籃」。

超有成就感!(雖然我還是沒愛上打籃球。)

因爲大學時全班都是坐電腦的(都同系啊),老師可以從肌肉運用方式開始從頭教。

運動神經好的人,和運動神經不好的人,學習體育的方式天差地別。根本不應該混着教。

本來只想寫幾千字,結果字數已經破萬了,還有一半。

政策推行者以爲對小孩好的,不是真正好的。

我這個人就是有那麼點根深柢固的不合時宜,國中時期我偏偏跑去跟班上成績吊車尾的同學混在一起。

我很普通的跟他們像普通同學一樣廝混,成績差距在我們之中絲毫不成問題,他們身上都沒有某些人說的「因爲被放棄,心理受創所以轉而霸凌人」之類的情況,都是善良,德育可以拿高分(十二年國教施行以後就難說了)的學生。

深刻體會到身爲後段學生對他們的影響的,是在學校開新課程之後。學校決定開辦「點心製作班」(實際的名字我忘了,反正內容是教成爲吳寶春第二所需的技能)。專門給成績落後的同學上。

我成績算好的,所以我沒有去上(沒上那堂課的同學好像留在教室考試還幹嘛吧,不記得了),但是我的兩個朋友去了。

她們開始上那個班以後,眼神和氣質都不一樣了。目光變得有神。那是連一介國中生都能看出來的重大改變。

之前我根本沒注意到,她們身處於以她們辦不到,差非常之多的標準爲主的環境裡,沒有辦法建立起像有能耐參與競爭者那樣的自信心。她們身上有種自覺格格不入造成的陰影

我那時候就感覺到,那堂我沒有去上的課,在她們心裡點起了驅散陰影的火炬。第一次聽到她們談論夢想,也是在那之後的事。

她們根本不該上高中,應該立刻去追求她們的夢想,朝糕點烘培之路前進,把火炬變成太陽。要是十二年國教施行,她們很可能會被父母硬塞進高中(她們體育比我好,而且可能到時就有烹飪執照加分,但這兩點都無法扭轉她們成績落後造成的陰影),繼續在格格不入的陰影下多撐三年,再失去三年的青春,忍受三年的自我厭惡。

先說不管是教育部還是人本教育基金會,都有一種嚴重的誤解:「把比較好的東西給孩子,孩子就會高興。」

在這個理論之下誕生的,就是給孩子比較高的學歷、比較前段的學校,孩子就會高興。

這只是一廂情願。

假設把籃球界頂點的資格:上場打NBA的權利塞給我,我也只會在場上崩潰大哭。

爲什麼我這個連運球都運不好的人,必須站在那裡讓他們不斷拿走球投籃,爲什麼我必須不停被甩開,必須不停被守死(或許不用守我我自己就跑到累死了),爲什麼我偶爾摸到球的時候,是那些高手用同情的目光,憐憫的停手,讓隊友毫無阻礙的,小心仔細的定點把球扔到我手中(即使如此我還是很可能變成用頭接球)?

上場打NBA的權利是林書豪纔會喜歡,我不是他。

被強迫升學的人,他們的感覺就像我上面說的那樣。一點機會都沒有,偶爾有的機會是來自於憐憫,還要拖累我自己都很敬佩的人停下來等我。

我要享受打籃球,必須跟一羣和我一樣,投籃最高點只能進國小用籃框,運球會運到球飛掉的人在一起,才能享受到樂趣。我不想也不要去NBA。

這叫「因材施教」,但教育部和人本教育基金會都不重視這個問題,只覺得「每個孩子有機會進NBA都會樂不可支,因爲那是比較好的地方!」

教育部和人本教育基金會似乎覺得,認清孩子的能力有所限制,是對孩子潛能的侮辱,不可以提及孩子現在無法跟上困難的學業、不可以說孩子永遠無法在這項競爭中獲勝、不可以說給更多的表現機會孩子也沒辦法利用。但是一口咬定我絕對有(不可以沒有,否則違反教育原則)打籃球的潛能和獲勝的可能,然後讓我被職業球員上演「單方面虐殺」,我纔會感到自尊受創。

能力沒到就是沒到,硬塞進那個地方去然後就趕上了,這種事情只會出現在漫畫小說裡。

爲什麼我不可以滿足於在國小規格球場上爲林書豪加油?

十二年國教不可能消除名校迷思,家長還是會設法往名校擠。這件事已經很多人在講了,我就直接講我本身的經驗,我讀的小學(注意,我是九年義務教育!國中不用考,但小學卻還是有名校迷思)是該區域的「升學小學」。我媽曾經很得意的跟我說,因爲四周的人都想擠進來,都把戶籍遷到這邊,所以「要在本地住三年以上才能入學」。

延長免試入學年數,對家長的行動是沒有絲毫舒緩效果的。

教育部在那邊:「你們看,升學門更寬了,每個都進得來。」

家長是:「給我往前擠,只要進得去就給我往前擠!」

那麼孩子的情況,以一個常見的詞形容,叫作:夾心餅乾。

以前可以:「門太窄了,進不去。再怎樣都只能放棄。」然後順理成章的換跑道。現在不行了。因爲每個人都有機會,每個人都有潛能,每個人都該上NBA被林書豪那等高手單方面虐殺。教育部跟人本教育基金會也順從這樣的妄想,跟家長有志一同的把孩子夾扁。孩子就算被虐殺到站都站不起來了,也必須在場上繼續出糗到比賽時間結束。

同時會被夾殺的還有好老師(爛老師肯定會適應得無比良好),前面提及每個跟老師水準有關的問題,都同時意味着那個位置上可能會出現能被家長用權力金錢影響的收賄者。

這即是最初說的「察舉」的弊端。說真的,如果十二年國教跟聯考一樣有入闈、彌封等等嚴格的防弊手段,很多爭議都會消失。但是十二年國教完全沒有防止權力和金錢介入的方法,也無法統一各校的評量水準,無法避免教師自己的偏頗、或者只是不周延導致的評量失準。

十二年國教以現在的面貌上路,雖然它的手段和理想都與察舉類似,但是它的環境卻是像「末期的察舉」。充滿了各種紕漏、各種讓髒手作用的地方。因此它一上路,不會像初期的察舉那樣成功推出各種不同的人才,只會直接以末期垂死麪貌登場,不必慢慢等腐敗。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舉美育皆匠氣,察德育多霸凌;羣育領袖沒主見……」十二年國教要是真照這樣實行,以後一定可以找到實例把最後一句也對上。

●作者碎御劍獅,一頭在塵世中構築樂土的臺灣狻猊。興趣是蒐集中國獅、跟珍禽異獸;人打交道、瞭解歷史。最喜歡的三個作家是:麥克安迪《說不完的故事》、海萊茵《夏之門》《銀河公民》、瓦爾特.莫爾斯《藍熊船長的奇幻大冒險》《夢書之城》。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