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日本沒有同姓宗親會 一切都是里長伯的錯!
文/特約撰述 福澤喬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除了貴族、武士之外,平民百姓都是有名無姓,一直到了明治政府成立,公佈稱爲「平民苗字必稱義務令」的法律,一夜之間民衆們都有了姓氏了,只是這個姓氏怎麼來的?怎麼會那麼有效率?講白了還是跟日本的里長伯們有很大的關係。
在日本幕府時代有一句成語「苗字帶刀」這句話的意思翻成白話文就是:「想要有姓氏,腰間就要能配一把刀」,當時的日本人可以擁有姓氏,不是貴族就是武士,一般的平民百姓根本沒有姓氏的需要。畢竟這些老百姓一輩子的生活裡,既不用登錄到公文書,當時也沒有戶口普查,只要喊一下「阿初」、「太郎」之類的就夠用了。幾百年下來,也沒有什麼不方便的地方。
直到明治政府成立之後,現代國家體制逐漸成形,爲了統計國家兵員人數同時也要開始全國徵稅,把戶政體系工作做好,就非常重要。在明治四年公佈了「平民苗字必稱義務令」,新法令一公佈,新政雷厲風行。不過,就像現在的行政系統一樣,一個指令到了末梢神經,很難立刻得到基層的迴應。加上也有不少人,看穿了明治政府的目的,不就是要我們的男丁去當兵,收我們的稅金去打仗嗎?所以剛開始這項指令的推展,非常不順利。
里長伯發揮想像力 日本的姓氏自然景緻多
後來一個里長伯想到了一個好方法,「叫你們每個家庭想個姓氏,這麼拖拖拉拉的,好,你們不想,我幫你們想!」於是里長伯一天起了大早,叫了村裡頭的一個木匠帶着材料工具跟着他。他先敲了村子口的一戶大爺家。
「大爺,你們姓氏想好了嗎?」「我們一天到晚要去田裡工作,沒空想。」「那我幫你們想喔。」「隨便你。」
於是里長伯就叫木匠在大爺家門口,釘了個木牌,上頭寫着「村上」,於是這戶大爺就在戶籍名冊上,被稱爲「村上正男」。又來到森林入口的大媽家,里長敲了半天門,沒人應門,里長伯也不管,就在大媽家門口掛了木牌,寫上了「森下」,同時也登記進了戶籍名冊裡。
這個里長伯的做法,立刻一傳十、十傳百,其他爲了沒辦法在期限內達成使命的里長伯們,當然就有樣學樣,也造成日本的姓氏當中,有不少的像是「田中」 、「上田」 、「森下」、「田尻」之類與居住地自然景色相關的名字出現。
而且這裡也會有一個問題,日本擁有同樣的姓氏的人,未必可以溯源到同一個祖先,這也就是爲什麼日本在海外只有地方的同鄉會,而不像華人擁有同姓宗親會的道理。下回遇到兩位田中先生,也就不會奇怪他們怎麼有那麼多不一樣的地方。
▼ 一張圖可取好多姓氏,田邊、田中、中田、山下...。(圖/記者於佳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