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聖/西進大陸,在地化體驗纔是關鍵

文/王明

20年前的臺灣傳統產業流行一句話,他們說: 「去大陸找死,不去大陸等死。」這句話現在很少聽到了,也可能是去大陸的已經死了(關廠),或在臺灣也已經死了(也關廠)。現在臺灣報章雜誌常聽到有關大陸,就是大陸崛起而臺灣卻一籌莫展,深陷薪資停滯,經濟無法成長難題。

那麼對有志青年們,該不該去大陸工作呢? 我曾在美國工作過幾年,那是個網路科技公司,剛去的時候全公司只有我是非美國人。後來回到臺灣工作,再到大陸任職美國電腦資訊產品全球領導廠商,在大陸當地擔任負責所屬產品線整個中國行銷業務,我的看法是:

我建議有大陸工作經驗,但請明白爲何去。

我鼓勵到大陸去工作,但首先請搞清楚「爲什麼去大陸工作?」。你是去賺錢,結交人脈,去創業,瞭解大陸,還是其它?

就像許多人去澳洲打工一樣,說白了目的就是爲了賺錢,但是還有可以學英文這樣的小小願望,或者是拓展國際視野這種偉大的志向

對在臺灣上班的年輕人,不管是大學畢業或者是已經工作5~10年,雖然面對臺灣薪資停滯,但相較於20年前的傳統產業,你似乎並沒有這種「去大陸找死,不去大陸等死。」迫切的危機感。即使薪水不高,加薪幅度少,但臺灣生活費也不高,生活品質又完善,去大陸工作是你一個選項,但並沒有成爲「不去等死」的危急存亡關頭。

所以先想清楚,你去大陸工作的目的是爲什麼? 如果是去賺錢,那如何能夠最短時間賺到最多錢? 如果要結交人脈,那可能還要一邊讀EMBA。如果要去創業,就要多方接觸創立公司相關資源。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優先事項要去做。

白領上班族而言,我認爲去大陸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有大陸經驗。而且是住在大陸當地的工作經驗(不是出差飛來飛去那種)。

去澳洲打工的目的是爲了賺錢,去大陸的目的當然也是爲了賺錢……這應該是很多剛大學畢業,或工作幾年的白領上班族想法。這絕對正確無誤。

但我在看工作生涯的規劃,習慣看What’s next? 也就是說你找下一個工作,這份新工作能夠爲下下一份工作帶來什麼幫助? 請用這個觀念來看待去大陸工作這件事。去澳洲打工,除了賺錢跟期待中的能夠學好英文,開拓視野,但對接下來要找的工作幫助有限。

但如果你把去大陸工作,同時思考下下一份工作職場發展,那麼去大陸一年絕對比去澳洲打工一年來得更有收穫。

策略是這樣的,當你在大陸當地有一年以上工作經驗,你的履歷表就可以寫入: 曾在中國大陸負責某某工作。而你下下一份工作,不管是要在大陸跳槽(那麼當然有中國工作經驗很重要),還是你要回到臺灣尋找工作,或者你的眼光放遠尋找歐美廠商在亞洲地區的工作,這份曾經在中國當地居住工作的經驗,都會爲你加分,因爲這是所有廠商想去的市場。(p.s. 去澳洲打工的經驗沒有這種明顯效果)

因此你去大陸工作的目的,就不應該只是賺錢,而是着眼於這份居住在大陸的工作經驗,可以爲下下一份工作帶來更高的發展。

如果說你明白了去大陸第一份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有在大陸當地生活,當地工作的經驗。因此你也得決定,你要到外商大陸投資企業臺商公司上班,還是大陸當地企業(民營企業)。

這種住公司宿舍管理工廠的工作,薪資行情普通,但因爲生活開銷公司全部包辦,所以很能夠存到錢,適合不怕吃苦想要存一筆錢的年輕人(例如去澳洲打工的人)。但如果抱着要去了解大陸當地生活民情,那就要考慮多些。因爲譬如說你到鴻海,它是一個巨型的自給自足工業區,對臺灣幹部來說,你的生活範圍就是工廠跟宿舍。公司對臺乾的照顧非常好,但也導致你跟真實大陸外界的接觸就少。例如,很可能你住的地方是某交通不便的廠區,然後熟的同事又都是臺灣人,因此你會變成好像住在大陸,但又過臺灣生活,跟整個生活就是去廠裡工作。這讓你失去了在大陸當地工作,瞭解大陸當地的生活文化,瞭解大陸當地人生活習慣這些機會

當然如果是臺資企業,但不是在工廠裡上班,而是在城市裡面(例如上海, 北京)的辦公室工作,這種就勝於到工廠上班。因爲至少你是在城市裡面,可以近距離的瞭解這城市的運作。

這就好像如果一個新加坡人,他到臺灣第一份工作,就到屏東的鄉下跟着當地企業老闆工作,公司很賺錢也可以付得起高薪,以老闆很鄉土的作風,一邊工作一邊還熱情請他吃檳榔,這習慣沒有對錯,恐怕這位新加坡人也不容易適應。

鎖定了想到大陸工作,而且要到大城市的辦公樓裡面工作,你就可以準備好履歷表開始尋找。首先,如果你在臺灣找當然效果沒有在大陸當地來得容易,不過至少可以開始做準備工作。

在臺灣找工作你會投履歷到104等線上人力銀行網站,在大陸同樣有許多類似網站。但這些多半針對大陸當地的人去尋找,對在臺灣想要過去工作的不一定適用。我相信已經很多文章在講如何到大陸找工作,我就不說太多,只介紹兩種方法:

在大陸工作,你一定要把它當作「國外」來看待,只是用相同語言文字而已,就像新加坡人到臺灣工作,臺灣對他是個「國外」。大陸真的跟臺灣在基本觀念上差異很大,所以你做好準備會遇到無數的文化震撼。這些內容可以參考田臨斌先生這篇壓力、排擠、誘惑:臺幹在大陸的應變計劃, 他說的非常貼切而且都是肺腑之言。

而且從臺灣過去的人,你畢竟沒有跟他們共同成長那種背景經驗,因此有些大陸同事很自然而然的動作,看在你眼裡會很難想像。舉一個例子,你可能很常聽到去過大陸的人提起,或自己親身體會,在北京/上海的地鐵(捷運),人們是毫無像臺灣這種排隊習慣的,地鐵車一來蜂擁而擠進去。在臺灣我們都會說,這些人怎麼這麼沒水準,都在爭先恐後。

但如果你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大陸每年大學/大專畢業生是600萬以上,2012年就是680萬,而民國99年臺灣的大學/大專畢業人數是27萬。如果你從小就在這麼多人口的地方,你要費盡心思去爭取自己的資源,不然就被淹沒了,因此你不得不很會用各種方法去爭奪,或者是排擠別人,而這些自然的態度都很可能你在工作上遇到。

面對在大陸工作時遇到的不愉快,或者是你在生活上的種種不如意,你就想想,像你這樣語言文字相通的人都會如此,那些外國人到中國豈不更痛苦(也許反而不會),所以你可以跟我一樣,遇到不如意,心中告訴自己: Welcome to China! 雖然是很阿Q,但是既然你是爲了要有大陸當地工作生活的經驗纔到大陸,那麼就接受它的美好跟醜陋吧。

田臨斌的文章也說了,在大陸工作如果是一個人去,生活非常苦悶,因此有許多花天酒地的誘惑。晚上下班跟週末的時間,如果一個人住的確非常無聊,但這時間反而是你可以用來更瞭解中國的機會。我在大陸工作那幾年,就利用這些時間,大量閱讀跟中國大陸1949年之後的書(稱爲新中國成立),可以更瞭解那段臺灣寫的反共救國曆史,跟大陸當地是如何度過大饑荒文革等故事。同時也看了改革開放30年相關書籍,瞭解現在耳熟能詳的大陸企業,像是聯想、海爾等,它們公司發展的脈絡

空閒多讀書,不但可以排解一個人旅居中國的寂寞,還能夠增長見聞。有了這些知識,我之後在大陸工作經常引用這些他們成長過程纔有的經驗,例如三個代表學雷鋒農業學大寨等等,讓大陸人覺得倍感親切。如果不是很認識我,甚至不知道我是從臺灣來。

與其你埋怨臺灣薪水凍漲, 經濟不景氣, 豔羨海峽對岸隔壁大宅門大口喝酒大口吃肉,要不就去闖闖看吧!!

在去之前,先想清楚,你是要去有大陸當地工作跟生活經驗。這經驗讓你就近認識大陸,這一個全球注目的巨大市場,與臺灣如此接近卻又如此遙遠。真實的去與大陸同事來往,去了解過去40年來文化的差異,去知道大陸生活習慣。把自己融入大陸生活中,看中央電視、用微博、讀當地財經週刊、用當地人的角度去想問題,這樣去擁有你的大陸工作經驗。

不管你後來是不是繼續在大陸發展,或者是回到臺灣,這大陸當地經驗是你另外一個工作生涯的有力跳板

如果你曾經徬徨過該不該去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