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技術手段,“全鏈條”打擊僞劣婦幼用品
盤和林央視“3·15”晚會曝光部分母嬰品牌將殘次品、生產廢料以低價轉售不法商販,經二次包裝流入市場,引發社會強烈關注。目前,市場監管部門已啓動專項整治行動,誓言以“零容忍”態度斬斷黑灰產業鏈,守護婦兒健康安全底線。此事之所以會受到如此高的關注度,筆者認爲主要原因有三個:首先,婦幼貼身用品涉及面廣,僞劣產品帶來的危害大。貼身用品屬於生活必需品,幾乎涉及中國社會的每一個家庭,不僅如此,貼身用品的使用人是婦孺老幼,是家庭中最需要健康呵護的成員。所以,婦幼貼身用品質量問題的社會面影響非常大,若不妥善處理,會嚴重影響人民羣衆對消費市場的觀感和信心,不利於振興內需消費市場。其次,婦幼貼身用品的回收再銷售勢必包含巨大健康安全隱患。一方面,貼身用品涉及人體脆弱部位,尤其是嬰幼兒皮膚屏障尚未發育完全,一旦發生過敏感染,對健康的負面影響很可能是長期甚至是終身的;另一方面,生產再銷售會導致細菌、真菌或化學殘留物等危害物質附着,而現有貼身產品幾乎都是“打開即用”,所以這些危險附着物對於消費者來說是避無可避,如果產品有問題,消費者根本沒辦法預防。最後,婦幼貼身用品的安全問題會毀掉消費者對產業的信任。此事對產業有兩大負面效應:一方面,婦幼貼身產品出現安全問題會破壞民族品牌信譽。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讓中國乳業十多年擡不起頭,質量聲譽是行業生死線,聲譽一旦失守,受影響的必然不是一家企業,而是整個行業。另一方面,若放任僞劣婦幼貼身用品,那麼劣幣就會驅逐良幣。生產回收再銷售的成本更低,售價也更低,由於存在倖存者偏差(即有危險的產品消費者未必能發現問題),於是廉價的僞劣貼身用品往往比高品質的大品牌商品更好賣。長此以往,劣質產品必然通過價格優勢戰勝優質產品。事實上,那些將生產轉賣給不法分子的大品牌,是在“作繭自縛”。發現問題後必須有效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筆者認爲要做好以下幾點:一是強化源頭管理,壓實企業責任。要加強殘次品、下腳料等生產的流向監管,提高信息透明度,嚴格按照現有規定要求,將生產切碎後作爲廢料處理,只要確保生產企業不折不扣地執行規定,就能避免殘次品的回收再銷售。二是嚴厲打擊灰產,積極發動羣衆,開展全民監督。比如,在生產環節可以引入內部人舉報獎勵制度,積極鼓勵內部知情者將問題及時暴露出來,並對舉報人進行必要保護。在發現問題後,將相關涉事企業列入“黑名單”,法律追懲要讓違法企業及相關責任人付出乃至傾家蕩產的代價。積極鼓勵消費者對產品質量提出合理懷疑,疏通消費者投訴維權渠道。考慮到大部分消費者對產品沒有專業甄別能力,所以,監管部門要圍繞消費者質疑展開科學驗證,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並對發現問題的消費者給予適當的補償和獎勵。三是以技術手段追根溯源。比如通過數字技術記錄每一道工序責任人的信息,實現“全鏈條可追溯”。還可以通過算法感知消費者在平臺留下的評價,對評價負面較多的商品開展集中抽檢。通過平臺算法對異常報價進行追蹤,發現那些價格顯著低於成本的貼身用品,並用專業手段分析其低報價的成因,判斷並檢查低價優勢是否來自偷工減料或是生產再回收。四是電商平臺要改變推薦算法導向。當前部分電商平臺的推薦算法以低價爲導向,越便宜的商品推薦量越大,這並不符合商品社會的客觀規律,同時也吸引一些商家以不法手段來壓低成本。市場競爭應該是良性的,平臺推薦應該遵循一分錢一分貨的客觀規律,即算法應該體現的是性價比,而非僅是低價。所謂性價比,是同樣的價格買到更好品質的商品,也是同樣品質商品賣更低的價格,其本質是品質和價格的對應關係,而非越便宜越好。總之,人民健康無小事,貼身用品安全是民生底線。唯有以“零容忍”態度打擊黑心產業鏈,以“全鏈條”思維築牢監管防線,才能讓消費者安心、讓行業迴歸初心。此事亦警示我們,中國消費市場的高質量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走好這條路的關鍵,是讓法治化的利劍高懸,是讓全社會共同編織一張責任網絡,是建立一套促進市場良性競爭、公平競爭的體制機制。2025年,是中國激活消費、整治內卷化的一年。但激活消費不能只靠補貼,整治內卷不能只靠說教,改善消費市場中消費者的體驗,纔是激活消費、優化競爭的關鍵。中國正在行動,打好“組合拳”,以高品質消費賦能高質量發展。(作者是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