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運河龍燈一代代舞下去

師傅展示舞龍道具

黃嘉瑩

在去往北京通州區漷縣鎮張莊村路上,筆者看到筆直的馬路穿鎮而過,兩邊都是紅磚砌成的平房,行駛在路上視野極爲開闊。午後,謝兆海師傅按照約定時間來到張莊村村委會,他是運河龍燈會的第五代傳承人,向我們講述了通州運河龍燈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後的傳承故事。

張莊村的運河龍燈是大運河河畔最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通州區運河龍燈早已“走出通州”,它在北京市也是一張亮眼的文化名片

謝師傅今年54歲,1966年生,他穿着牛仔褲運動鞋頭戴鴨舌帽,鴨舌帽上繡着一個“良”字,他的兩鬢已經沾染上歲月的風霜,但依舊步伐矯健思路清晰。談及運河龍燈的歷史,謝師傅神采奕奕,娓娓道來。“據老一輩人回憶,有時候大運河上運糧漕船來到北京時遇上河面提前封凍,這時候就通過舞龍來祈禱冰面快些解凍。傳說這是‘御賜的龍’”。舊時舞龍含有祈福消災,祈求來年豐收之寄託,承載着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謝師傅的爸爸、爺爺、太爺爺等祖上先人都是運河龍燈的傳承人,有記載的運河龍燈會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十四年,至今已經有近200年的歷史了,謝師傅也是運河龍燈的第五代傳承人。據謝師傅回憶,他父親打小就開始操練運河龍燈,到謝師傅這一輩,他接觸運河龍燈也有幾十年了,運河龍燈已經成爲他生命中難以割捨的重要組成部分。

爲了傳承運河龍燈,謝師傅可謂盡心盡力,不斷爲保護這一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奔走呼號,嘔心瀝血。操練龍燈的隊員大都年事已高,他們之中有農民、工人、木匠泥瓦匠,平時各自忙活自己的工作,運河龍燈把他們聚集在一起,謝師傅又是龍燈隊伍中的主心骨

謝師傅回憶,父親在世時經常在村裡以敲鑼爲信號,讓隊員們集中起來操練龍燈。現在謝師傅也經常一家家上門和隊員們約定時間,動員大家擠時間參與舞龍排練

謝師傅的老本行是木匠,靠這門手藝養家餬口,但爲了更好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從2015年開始他便捨棄了老本行,專心投入到這一事業之中,生活受到一定影響,家裡人也表示出不理解,但他還是選擇了咬牙堅持。

受父親的影響,無論再苦,謝師傅也打定主意把這門非遺技藝傳承下去。

據謝師傅回憶,通州運河龍燈曾經在很多個場合都表演過,比如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2016年,運河龍燈還在通州區運河文化廣場表演過,當時還得了一個三等獎,回憶起當時的熱鬧場景,謝師傅依舊很興奮。“我們從側門一進去遊客就都圍上來了,我們都差點施展不開了。大家紛紛掏出手機拍照,可熱鬧了。”龍燈一亮相,便享受到了“大明星”一般的待遇

除了去市裡區裡參加活動,運河龍燈會最常去的還是鎮上和村裡。鎮上的運動會、村裡的節慶活動舉辦時免不了讓龍燈會來表演助興,大夥兒都愛看,龍燈會在本地遠近聞名。張莊村運河龍燈隊員們訓練有素,配合默契,在演出時統一穿上精心製作好的傳統服飾,一隊身着紅色衣裳,另一隊身着白色衣裳,兩隊隊員都腳踏紅色靴子,靴子上飾有金色紋路。隊員們頭上還戴着極具特色的紅頭扎,紅頭紮上以紅色小球裝飾隊服是傳統的中式開襟服裝,彰顯着濃濃的傳統文化底蘊

據謝師傅介紹,運河龍燈原有30多個套式,目前保留下來的有13個。談及自己在龍燈隊中的位置,謝師傅豪爽地笑了,“我在龍燈隊裡沒有固定的位置,哪裡人不夠我就頂上,我什麼都會,在龍頭龍尾或者其他哪個位子都可以。”

2005年,運河龍燈被列爲“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正式命名爲“通州運河龍燈會”。張莊村也因爲得天獨厚的運河龍燈文化遺產入選北京市第一批市級傳統村落名單(共44個),爲通州區唯一入選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