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意麪大不同 師出同宗皆美味

南投意麪一碗份量不大,麪條較細且肉燥偏瘦,通常會佐以蔥花空心菜。(圖片來源/AfersonTalk)

鹽水意麪面體較粗,肉燥肥瘦各半,較南投意麪乾爽。(圖片來源/鹽水區公所

鍋燒意麪跟鱔魚意麪用的意麪,因油炸感覺類似泡麪,但因較能吸附湯汁,往往作爲湯類或勾芡類的料理使用。(圖片來源/藥師吉米)

地理因素來論臺灣屬米食文化圈,這裡的人本不吃麪的,而現在之所以臺灣的麪食如此蓬勃,主要原因是1949年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同時也帶來大江南北的麪食文化。當時政府爲了促進稻米外銷,增加外匯收入美援麪粉亦取代稻米成爲糧政,經由各方推廣之下,臺灣人吃麪開始普及,時至今日依然方興未艾。

現在臺灣人吃麪種類特多,傳統上有所謂的四大天王:油麪面線陽春麪與意麪,這四款麪條口感味道各異,連烹飪方式也大相徑庭。其中的意麪,更是因爲地方文化的雜揉與飲食習慣變遷,形成有趣的差異,同樣都爲意麪,南北卻不相同。

意麪的起源大抵源於福州,最早可追究至明時期,相傳當時鄭成功福州籍的伙頭兵在臺南鹽水所制。因此鹽水也成爲意麪的故鄉。意麪的名稱由來也衆說紛紜,有一派說法是制面的時候常常發出「噫!噫!」的使力聲,所以稱之意麪。也有人說,意麪是臺語幼面」(細面)的諧音。最爲浪漫的說法是,因意麪加了雞蛋,麪條黃澄澄的如玉如意,取其吉祥寓意,就稱意麪了。

臺灣最知名的意麪除了鹽水外,另一個名聞遐邇的是南投。這兩地的意麪除了面體粗細外差異並不大。都是於制面過程中,加入大量雞蛋代替部份水分,麪條因此變得既富彈性又柔韌,本身還帶有濃郁的雞蛋香,越咀嚼越香甜。而意麪吃法也簡單,麪條燙熟後淋上油亮晶瑩的肉燥,講究點的燙點豆芽韭菜,要不灑些蔥花,鹹香甘甜,令人口水直流。

由於意麪由大量的雞蛋製成,過去儲放不易,經過一日曝曬往往品質腐敗。早年府城人爲了保存意麪美味,將意麪用大火油炸去除水分,加上蛋白高溫膨發,變成輕盈容易吸附湯汁。油炸意麪開始引領另一股潮流,現今臺南的鍋燒意麪、鱔魚意麪等,皆採用這種油炸雞蛋麪,除了保留意麪芳香,還吸飽了湯汁精華香醇滑溜。

直到今天,意麪又有不同吃法,如南投市舉辦的意麪文化節,就曾把意麪做成涼麪。但唯一不變的,是意麪作爲緩解鄉愁媒介,是混雜肉燥與面香,濡染出一幕幕絢爛且令人心醉的雋永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