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萬人放棄北漂 年輕人爲啥選擇下沉二三線城市
(原標題:每年10萬人放棄北漂,年輕人爲什麼選擇下沉二三線城市?)
多位受訪專家認爲,人才迴流地方的趨勢早已有之。舊題重議,是因爲疫情之下就業難題更爲突出。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及年輕人就業觀念的轉變是人才下沉的根本原因。
“三年前,我最大的夢想是留在北京;現在,我最大的夢想是離開北京。”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大四學生小胡說,她計劃通過“少數民族骨幹計劃”申請考研,按規定,報考人畢業後需回定向地區就業。她希望被分配到老家稅務局或審計局工作,儘管這與她曾經的夢想相去甚遠。
笑稱被現實磨平了棱角,實則經過深思熟慮。小胡告訴《財經》記者,在老家,一些公司會爲職工提供住房;買房時,家裡也會提供經濟援助,而在北京,即便月工資過萬,扣除租房等固定成本,手頭餘額所剩無幾,生活質量並不高。
羅林姣是美國哈佛大學物理系腦科學中心博士後,現擔任深圳南山區桃源街道辦副主任,她稱選擇當街道辦副主任屬個人行爲。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名牌高校畢業生放棄在北上廣工作,轉而下沉到二三線城市甚至鄉鎮基層。近日,杭州市餘杭區的一份招聘公示引發熱議,名單中全部爲來自清華北大的碩博畢業生,其中一部分學生就職於街道辦事處。後經餘杭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證實,公示截圖爲2018年招聘情況。
多位受訪專家認爲,人才迴流地方的趨勢早已有之。舊題重議,是因爲疫情之下就業難題更爲突出。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及年輕人就業觀念的轉變是人才下沉的根本原因。
“就業難”非人才下沉根本原因
餘杭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清華北大的學生來街道工作並非大材小用,而是基於餘杭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很多工作專業性強,亟需更多青年才俊在經濟社會的服務管理上做好專業支撐。該負責人還透露,近年來餘杭區不僅面向清華北大招賢納士,每年也面向國內外其他高校招聘優秀人才。
圖片來源:餘杭區發佈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勞動與就業研究室主任曲玥告訴《財經》記者,“人才下沉”由多種因素導致。
一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使二線城市出現新機遇。在經濟發展初期,高層次人才向沿海發達地區集聚。中國現已邁入中等收入階段,勞動力成本上漲帶動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優勢被削弱,部分產業轉移至中西部地區,使中西部地區有更好的產業基礎承接人才,二線城市出現新機遇。
二是中國高校擴招使得高層次羣體在短期內迅速壯大。 但教育水平不能僅看數量,還需衡量質量。如果大學生數量過剩,但技能與專業不能對標市場需求,學生難以在一線城市找到滿意工作,回老家或次發達地區或是出於無奈之舉。
三是年輕人的就業理念有所轉變。年輕人可以主動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情況靈活調整自己的就業觀念;也會在不能達成最優理想狀態時,被動選擇次優匹配渠道。
“疫情之下經濟週期的衝擊加劇了就業難,使得人才下沉現象更爲明顯。即使沒有疫情,同樣的情況也會發生,疫情只是直接原因。”曲玥說。
澎湃新聞“美術課”欄目通過梳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016/2017/2018年度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發現:2016年-2018年,京滬“一流高校”畢業生更少留在本地工作。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北京航天航空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中國生涯教育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專家蘇文平結合30年高校一線教學、諮詢經驗告訴《財經》記者: 近年來,三四線城市生活與工作環境一直在持續改善,同時爲吸引人才加強了招聘力度。加之95後畢業生的生活條件較上一代人更好,奮鬥意識相對較弱。很多孩子不願離開家,父母也希望孩子留在身邊,幾方合力導致學生離開一線城市。
蘇文平教授認爲, 二三線城市基礎設施與政策的完善使人才願意迴流,迴流人才將地方建設得更好,繼而吸引更多人才加入,這是良性循環。 “特別是杭州、深圳、成都、武漢等城市,近幾年吸引人才的加速度快於北上廣,最終結果是人才分佈到各地。這樣的趨勢早已有之,即使沒有疫情,5年、10年後也會如此。”
人才迴流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爲鼓勵人才下沉,各地積極築巢引鳳,用多維補貼、真金白銀吸引人才。中國指數研究院發佈的報告顯示, 大部分出臺人才新政的城市放開對學歷型人才的落戶限制,“零門檻落戶”、“先就業後落戶”、“在線落戶”是三大關鍵詞; 安居方面,地方給予合理的購房資格和購房補貼;鄭州、合肥等城市對生活補貼也加大力度,系列措施對加快意向型人才的流入有推動作用。
據瞭解,2017年初,武漢市提出“五年內留住百萬大學生”計劃,拉開了城市搶人序幕。 當年,西安、成都、南京、廈門、長沙、鄭州、合肥等二線城市相繼推出“人才新政”。2018年,全國超過100個城市發佈了人才政策,二線城市依然是主力,並擴展至部分三線城市。2019年部分三四線城市實現從“人才流出地”向“人才流入地”的轉變。2020年9月,鏈家發佈的《中國大學生職住觀報告》顯示,繼北上廣深之後,杭州、成都、西安、武漢、南京成爲大學生畢業後更願意的就業和居住的城市。
人才下沉會對地方經濟及城市發展產生哪些影響?是否會成爲今後一段時間內大學生擇業新趨勢?
曲玥分析,人才下沉有利於促進“雙循環”。數月來,中央多次重申,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目前,中國產業經濟的區域佈局還有很大的調整空間與發展潛力。根據他國經驗,當某地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爲獲取成本優勢,勞動密集型產業會向相對落後的國家或地區轉移,原地區則進行產業升級。 中國各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這就爲東部沿海地區向內陸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提供可行性,其結果是,東部地區產業升級、中西部經濟協調發展,而中西部地區對經濟轉移的承接需要勞動力來完成。
西部地區的崛起也會使國內經濟發展更協調。在產業經濟的背景下,勞動密集型產業多爲出口導向型。當前國際局勢變幻莫測,產品輸出一旦受阻將阻礙國際循環。爲保國內循環順暢,此前售往國外的產品需要轉移至國內消化。提高居民的收入和消費、激發他們的消費潛力是關鍵,這同樣需要人員來匹配。
曲玥說,政府在吸引人才去中西部地區上可以更有作爲。經濟政策爲根本,政府應着力改善新興產業和企業的投資環境及制度,降低運營成本。人才政策爲輔,“經濟發展得好,人才自然會過去。”
蘇文平認爲,人才迴流對地方經濟有正向影響,這一點毋庸置疑。他們的加入首先會拉昇當地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消費。如果地方能留得住人,他們會持續創造價值,爲當地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形成良性循環。
“在此過程中,用人部門要針對人才制定特定方案予以激勵。”蘇文平舉例,三四線城市銀行招到的985高校的碩士畢業生被派往縣城支行工作,除他之外,所有員工都是當地人。因無法適應環境,該學生只工作3個月就選擇了辭職。“人才落地後無法適應而離開,會使該地區在校友圈裡名聲下降,對地區產生負面影響。”
杭州是典型的“人才帶動城市經濟發展”案例。 在阿里巴巴、本站等互聯網巨頭、衆多創業公司,以及2018年剛建成的杭州醫藥港小鎮的影響下,杭州市2016年-2019年人才淨流入率、互聯網人才淨流入率保持全國第一,2019年人口增量達55.4萬。大量人才流入爲經濟帶來的作用顯著:杭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爲3795億元,增長15.1%,比上年提高0.1個百分點;電子商務產業增加值增長14.6%,物聯網產業增加值增長13.6%,數字內容產業增加值增長16.3%,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增加值增長15.7%。杭州GDP排名位列全國第九。
爲加強人才工作對地方經濟的助力,發揮人才對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廣東近日製定強化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人才支撐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全省製造業人才總量超過1350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約280萬人,技能人才約850萬人,經營管理人才約220萬人;從業人員受過高等教育比例達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佔技能人才比例達到35%以上,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研發人員比例達到10%以上的發展目標。
8月24日,寧夏自治區政府新聞辦舉行《關於鼓勵引導人才向基層流動的若干措施》(下稱《措施》)新聞發佈會,爲支持基層人才成長,《措施》重點圍繞編制管理、職稱評審、創新創業、薪酬待遇等方面進行改革,對認定的自治區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給予100萬元補助,對認定的國家和自治區技能大師工作室分別給予20萬元、10萬元補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寬泛界定“成功就業”含義
曲玥表示,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調整導致勞動力市場供、需兩端不匹配,因此高校畢業生專業對口率持續處於低位。
從需求端看,傳統中國以農業爲主,改革開放以來工業發展迅速,2013年,中國第三產業增加值更是首次超過第二產業。經濟騰飛帶來的產業結構調整導致勞動力需求結構變化。此前市場上對非技能型的勞動力需求較多,現在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多。
從供給端看,中國高校擴張看起來很快,但勞動力更替總體上依託於人口序列的變化,即用下一代人頂替上一代人,其實是一個很慢的變量,因此,學生技能的調整很難即時匹配上需求變化。
蘇文平表示,隨着教育水平整體提高,基礎崗位上會出現更多大學生,這是長期以來中國從精英教育轉向大衆教育的結果。此外,95後畢業生父母多爲60後和70後,他們中不少人就是大學畢業,對於“成功就業”的定義更寬泛。 老一輩人秉持“只要孩子有出息,走得越遠越好”的觀念。與他們相比,這一代父母不僅重視工作角色,也更看重生活質量,他們希望孩子留在身邊,同樣注重生活環境的舒適度。
隨着經濟發展,二三線城市與一線城市差距逐步縮小,壓力小、節奏慢、幸福感高成爲二三線城市新競爭優勢。 曲玥認爲,大城市爲年輕人提供發展機遇,而非即時兌現幸福生活,如果現實趨於飽和,“未來機會”看起來也就更難實現。區縣相對人性化,提供更舒適的住房條件或更好的人文關懷,這是基層吸引人才的重要發力點。
“不是基礎崗位非高材生來做不可,而是隻要激勵措施得當、高材生來做工作質量整體會有提升。” 蘇文平說,人盡其用尤爲重要,無論在哪個位置,都要能發揮出他們的能力。假如僅爲了緩解眼下就業難題而來,一旦有了更好機會、一定會很快離開的。如果工作環境能讓他們發揮出能力、實現自我價值,就能達成雙贏局面。 美國碩士畢業生有願意當幼兒園老師的,最近深圳出現了哈佛博士畢業去街道辦事處工作的,只要他們真心認可崗位價值、能盡力創造價值,就是爲社會做貢獻。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小胡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