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以縣域醫共體打開基層醫療服務新空間

2月22日,東阿縣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正式揭牌成立,作爲山東省縣域醫共體建設的先行試點,通過深化“三醫協同”改革,以體系整合破解基層醫療資源碎片化難題。聊城市的實踐,特別是東阿樣板縣的創新探索,爲提升基層醫療服務效能打開了新空間。

從單體機構到協同體系,這是醫療服務格局的深刻變革。

東阿縣2024年以來,持續深化緊密型醫共體建設,構建縣鎮村一體、以鎮帶村、信息互通的新型縣域醫療服務體系,推進分級診療有序運轉,縣域就診率達92%,基層就診率達78%,醫保資金90%以上在縣域內使用。創新“1+2+N”組織架構,從架構搭建到能力提升,再到服務優化,構建起一套完整的醫療服務體系。通過建立行政、人力資源、財務內審、醫保基金內控、醫療質量、基層衛生、數據信息、供應保障等“八大中心”,從管理的各個維度,將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整合爲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爲醫共體的高效運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人事、財務、資產、業務、藥品耗材目錄、藥品耗材配送等“六統一”模式,使醫療資源從無序競爭轉向協同配置。特別是將疾控機構和婦幼保健機構納入醫共體體系,標誌着醫防融合從理念走向實踐,爲構建平急結合的公共衛生體系提供了組織保障;將中醫醫療機構納入醫共體體系,注重發揮中醫藥服務優勢,提升中醫藥服務的可及性和便捷性。

從數字賦能到資源融合,這是醫療服務效能的關鍵跨越。

縣域緊密型醫共體建設作爲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體制機制的深層次改革,在信息化系統不一致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難。聊城市積極應對挑戰,建成影像、心電、檢驗等七大資源共享中心,全面建立“心電一張網”,構建起覆蓋縣域的數字醫療新生態。持續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2024年下派886名醫護人員到基層駐點服務,實現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覆蓋,創新實行“診療+服務”工作包制度,有力提升資源下沉效能。東阿縣建設緊密型醫共體全民健康信息平臺,讓基層檢查、上級診斷的遠程醫療模式得以真正實現,已爲基層醫療機構提供消毒包15萬個,出具影像報告20萬餘例,檢驗報告2萬餘份,遠程心電診療5萬餘人,審覈處方7萬餘份,實現縣鄉村“一張網”。爲進一步整合資源、優化服務,聊城將錨定單病種精細化管理,充分發揮家庭醫生“守門人”隊伍的作用,針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和心腦血管疾病康復期患者,制定縣域統一的分級診療路徑和質控標準。持續強化信息化賦能,全力打通健康數據壁壘,大力推行AI智能隨訪、遠程影像診斷等數字化工具,實現“篩查-診斷-治療-隨訪-康復”全鏈條閉環管理,探索適合羣衆全生命週期健康服務的新路徑。

從傳統模式到創新變革,這是醫療服務升級的重大突破。

聊城以“一縣一策”穩步推進縣域緊密型醫共體建設,目前,全市8個縣(市、區)已建成14個醫共體,全部建成影像中心、心電診斷中心、中心藥房。東阿縣對照緊密型、同質化、促分工、提效能、保健康5個方面14項指標,探索建立以首診率、轉診率、羣衆滿意度爲核心的績效考覈體系,爲醫共體的高效運行提供製度保障。醫保總額預付制改革是醫共體建設進程中的關鍵一招。聊城市探索建立市、縣級審覈管理機制,促使醫共體從傳統的“治病掙錢”理念,向“防病省錢”的健康管理模式轉變。值得一提的是,茌平區縣域醫共體醫療設備更新項目在全省唯一獲批國家超長期特別國債,這一成果充分展現了財政投入對優化縣域醫療生態的強大撬動作用,爲提升縣域醫療服務質量築牢了根基,也爲其他縣區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鑑。

(大衆新聞記者 薛良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