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養老、教育等公共服務協同發展 三地服務均等化 多領域跨城通辦
來自北京的醫保卡劃過河北燕達醫院的結算系統,來自北京的老人在河北的養老社區共賞鳥語花香,雄安宣武醫院手術室的5G信號穿透行政邊界……
這些畫面拼成了一幅京津冀協同發展11年的民生答卷。
11年來,京津冀三地加強對接合作,促進醫療、養老、教育等領域公共服務協同發展,一場以“百姓獲得感”爲標尺的深刻變革正在華北平原展開。
隨着協同腳步持續走深,三地公共服務協同逐步突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勢,在更深層次實現融合。
同時,三地從原來的輸出單項公共服務互聯互通向集成式服務轉變。系列變革,推動京津冀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和均等化。
養老服務
跨城養老的品質化升級
“我在這裡住了6年多了,買東西、吃飯下樓就能解決,要是看病拿藥,小區北邊就是燕達醫院,刷醫保卡可以直接結算。”2018年,來自西城的陳淑萍(化名)和老伴一同住進了河北廊坊三河市燕郊燕達金色年華養護中心。在這裡,她加入了社區老年合唱團、編織小組,週末還要自駕打卡三河美食,生活過得多姿多彩。
環境優美,配套齊全,文娛活動豐富,讓不少北京老年人選擇在此頤養天年。據燕達金色年華養護中心相關負責人透露,入住的老年人羣體中,95%以上爲京籍。近年來,三地之間衆多深層次的支撐服務接續跟進,無論是推動養老合同異地網籤,還是打通養老服務補貼異地支付渠道,均有效解決了老年人跨城養老的後顧之憂。北京養老服務網“京津冀養老”模塊和“冬南夏北”旅居養老機構服務平臺的上線,集中展示了大量來自天津、河北的養老機構,方便老年人“一鍵觸達”津冀養老資源。
北京市民政局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2月,全市戶籍老年人在津冀地區養老的共有6380人,其中,河北省6178人、天津市202人;有京籍老年人入住的津冀養老機構共224家,其中,河北省192家、天津市32家。
這是京津冀養老服務協同發展的一個縮影。11年來,三地養老協同愈加緊密。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市民政局瞭解到,三地堅持落實同質同標任務,加快推進京津冀地區養老項目、政策、人才、醫養、區域、行業協同,引導更多優質養老資源向河北等地延伸佈局,推動養老服務質量同步提升。
醫療服務
從資源疏解到構建協同網絡
再看醫療領域,北青報記者從市衛健委獲悉,11年來,本市持續推動核心區中心城區大型醫療機構向外疏解。目前已完成天壇醫院、北大第一醫院等13個市屬央屬醫院疏解項目建設,累計疏解牀位3000餘張。此舉有效緩解了大城市病,更提升了百姓看病就醫體驗。
過去一年,北京的醫院建設也進入“集中兌現期”:2024年4月26日,北京友誼醫院順義院區開診;10月19日,安貞醫院通州院區開診;12月28日,北京口腔醫院新建主院區正式開診;12月29日,北京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二期開業……去年,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新增牀位2900餘張。戰略牽引之下,區域醫療服務能力的提升有目共睹。
放眼雄安,醫療資源也將越發雄厚:雄安宣武醫院一期已經建成投用,成爲雄安新區第一家三甲醫院,目前門急診量已累計超過23萬人次、完成手術2700餘臺。今年,該醫院將完成二期土建工程竣工驗收與交付,積極推進產科、兒科開診和病房擴容。此外,又有6家在京三甲醫院確定佈局雄安院區,包括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等重要力量。
如今,京津冀三地醫療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協同網絡。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北京與保定、承德、唐山簽署新一輪《醫療衛生協同發展合作框架協議》,組織在京優質醫療衛生資源與雄安新區、張家口、廊坊北三縣等重點區域開展支持合作。支持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宣武醫院等醫療機構在河北4市建設7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11年來,三地共建京津冀區域醫聯體115個,成立京津冀醫養結合聯盟,覆蓋542家單位。已有60項臨牀檢驗結果在京津冀914家醫療機構實現互認,50項醫學影像檢查資料在三地686家醫療機構共享,有力提升三地醫療服務同質化水平。
教育服務
高等教育知識生產模式迭代
教育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領域。11年來,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爲區域一體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非首都功能疏解方面,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北京工商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27所在京高校累計向外疏解轉移學生11.5萬人。北京沙河高教園區和良鄉大學城的建設,有效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學科重點實驗室的集中。在協同發展大背景下,“新兩翼”教育水平正不斷提升:雄安新區教育獲得優先發展,北京三所“交鑰匙”援建學校已陸續揭牌並開學納新,北京市第八十中學等對口幫扶雄安新區4所學校。
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有何特色?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馮洪榮曾這樣總結:三地的基礎教育正共建共享,通過援建、託管、輪崗等形式,讓優質教育資源在三地流通。京津冀高等教育則實現了知識生產模式的迭代升級,通過產學研用多主體互動,共同組建了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探索形成大學“育種”、中心“育苗”、企業“育材”、區域“成林”的“有核無邊”協同創新格局。
政務服務
從單項互通轉向集成式服務
隨着協同發展步伐的邁進,三地逐步從原來的輸出單項公共服務互通互聯轉向集成式服務轉變,將有效強化就業、養老、醫療、社保等領域的共建共享。
據瞭解,京津冀已實現了遷入、遷出調檔和經營場所變更登記“一窗受理、同步審覈、限時辦結”。三地新發布了生態、交通、氣象等16項京津冀協同地方標準。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三地已聯合發佈科技成果和專利技術78項,推動5300餘項專利開放許可數據實現三地共享。此外,三地還同步出臺推進京津冀社會保障卡一卡通規定,發佈了五大應用場景。
新的一年,京津冀政務服務協同發展繼續走實走深。本市將推進申請材料告知承諾制等改革措施在雄安新區實施;加快620類電子證照共享應用,實現20項以上互認資質資格統一規範辦理或“亮證即辦”,加強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同事同標”事項動態管理。今年還要發佈第二批京津冀社保服務“同事同標”事項,爲三地百姓更添便利。
數說
醫療服務
支持河北建設7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
三地共建立京津冀區域醫聯體115個
60項臨牀檢驗結果在京津冀914家醫療機構互認
50項醫學影像檢查資料在三地686家醫療機構共享
養老服務
截至今年2月,6380名北京戶籍老人在津冀養老
津冀318家養老機構納入北京合同網籤範圍
“冬南夏北”旅居養老平臺上線70家津冀康養目的地
教育服務
2024年京津冀職業教育改革示範園區成立,4所北京市屬高校、首批1000餘名新生入駐
27所在京高校累計疏解轉移學生11.5萬人
北京援建雄安新區的三所“交鑰匙”學校啓用
北京市第八十中學等對口幫扶雄安新區4所學校
政務服務
推進京津冀社會保障卡一卡通規定,發佈五大應用場景
推動5300餘項專利開放許可數據三地共享
今年將實現20項以上互認資質資格統一規範辦理或“亮證即辦”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蔣若靜
編輯/倪家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