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樂 心有所歸(藝海觀瀾)
關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重視老年人的文化需求,生產創作出更多老年人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成爲文藝創作的新課題
自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老年人口數量和佔總人口比重持續增長。在這一背景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讓老年人過上有品質的晚年生活,不僅要在養老體系等方面統籌規劃,也要關注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這對當下文藝創作提出了新的課題。
近年來,一些文藝工作者已經關注到“銀髮羣體”,創作出一批反映老年羣體和老年生活的精品佳作。電視劇《嘿,老頭!》《老閨蜜》從老年生活的細微處入手,娓娓道來,令人感動;近期上演的舞劇《Ta還在我身旁》,起用零舞蹈基礎、零舞臺演出經驗的非職業演員,白描式呈現老年人晚年的生活狀態與情感變化,表達陪伴與關懷的溫情主題;一些社區、基層文藝院團組織年輕編導編創新式廣場舞,豐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人步入老年,不僅生理髮生變化,生活狀態和社會關係也被重新塑造,需要進行心理和情緒的調適,以積極面貌更好地融入社會。許多反映老年羣體和老年生活的文藝作品,積極倡導全社會理性、善意地認識老齡化過程,理解老年羣體並積極給予接納和關懷。
但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與龐大的老年羣體規模和快速增長的趨勢相比,能夠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文藝作品還遠遠不夠。首先表現爲讓當下老年人愛看、願意看的文藝作品數量還不夠多,如電視頻道上老年人可心的節目還不夠多。其次,老年題材或涉及老年羣體的作品質量有待提升。對老年人及其生活的表現還存在淺表化、臉譜化的問題,深入到他們的內心世界不夠,沒有充分挖掘老年羣體背後的生活、心理與情感現實。當前,互聯網對文藝創作深度介入,互聯網自帶“年輕基因”,以青年人爲主要目標受衆,所以更關注中青年爲主體的網民羣體的審美訴求;再加上老年人對一些文藝作品的傳播方式並不熟悉,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老年羣體與文藝的距離。
因此,重視老年人的文化需求,生產創作出更多老年人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豐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已成爲文藝創作面臨的重要任務。創作者們要充分發掘老年題材,塑造精彩的老年羣體文藝形象,激發老年人的情感共鳴,只有從歷史的視角觀察社會變遷、觀照老年人的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才能藝術地表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傳統養老思想,以及“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民間智慧。老年人更願意在重溫經典中回憶過往,品味人生。電影院、電視臺、劇院、美術館等藝術機構可以主動調研老年人的文藝需求,通過舉辦“老年藝術周”、增加“老片”“佳作”“經典”播映平臺、增加文化場所利用率等方式,豐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滿足老年羣體的精神文化需求,還要釋放老年人的創作熱情,引導他們積極投身到文藝創作當中。步入老年,本來就是人生中的一份禮物。豐富的人生經驗、獨特的時代經歷爲年長者帶來了通達觀念和處世智慧。這些無不蘊藏着藝術創作的可能性。時光流逝積澱而成的美感,“人生包漿”具有的特殊光澤,依然令人動容。近來不斷刷屏的“銀髮網紅”現象便是明證。觀察網友和“銀髮網紅”們的隔屏對話,我們可以深切體會到,在“用戶生產內容”、受衆與主體漸趨融合的趨勢下,老年人藉助網絡平臺,有更多文化創造的可能,可以更好地施展才華。當老年人擁有了更加廣闊的內容生產的平臺,能夠更便捷地使用互聯網技術,用多種方式講述人生故事,相信也會獲得更多的認同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