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專程來臺肉搜!找不到蟲給孩子吃 都市五色鳥的美麗與哀愁
▲都市小精靈五色鳥。(圖/Peter攝)文/動物當代思潮、圖/取自林業試驗所
2018年的「挺挺動物小學堂」爲師生與親子帶來六堂認識我們身邊動物的相關知識,希望透過深入淺出的內容,讓大小朋友更加了解大自然裡的野生動物與家中的同伴動物。
第二節的小學堂,爲呼應動物保護與友善環境的「微笑動物日」,就讓林業試驗所鳥類專家葛兆年博士,帶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那些令人見了嘴角會上揚的都市小精靈:五色鳥吧!
有着曼妙飛羽的五色鳥,顧名思義有五種顏色:藍綠紅黃黑,斑斕的色彩集中在頭部,無論展翅、凝望,從任何角度看,無可否認地,五色鳥怎麼看都美。牠是臺灣的「特有種」鳥類,意思就是「走遍全世界,只有臺灣看得到喔!」
▲五色鳥是臺灣的「特有種」鳥類。(圖/Peter攝)
葛博士說:「許多老外鳥友,都專程來臺灣『肉搜』這種鳥類,他們會到處打聽,哪種臺灣特有種最容易看到?答案就是五色鳥。」在大安森林公園、臺北植物園,都市裡很多地方都能「現場募集」(拍照)到牠。
但很多朋友會說,「真的嗎?我怎麼都沒看過?」現場隨機調查的結果,似乎只有十分之一的人看過五色鳥,因爲牠們都躲在樹林深處,肉眼不容易發現,但牠的聲音相信大家都聽過。葛博士說:「有時候我們愛鳥,不一定要親眼看到,光是聽見牠的聲音,也是很棒的事情。」
***
葛博士與她的團隊,花了十年的時間研究五色鳥。「牠的美麗前面已經見識到了,但牠的生命爲什麼會充滿哀愁呢?」
首先,左邊的圖是正常的情況,可愛的五色鳥想知道外面發生什麼事,就會像你在家裡打開窗子一樣,把頭探出來。但是右邊這張圖上面明顯有個洞,這是人爲的破壞,有小偷將五色鳥的小孩都偷走了,這是五色鳥第一個哀傷。
五色鳥的家遭到破壞,還有幾種狀況。例如颱風來了,巢樹被風折斷;或是政府例行對公園路樹進行修枝,也會影響五色鳥的家園。
葛博士說:「我們做研究時,經常都會去觀察。有一天,我的同事左看右看這棵樹,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了,才發現原來這棵樹有一根很大、很重要的枝條不見了。」
▲圖左爲颱風折斷,圖右爲政府修枝。
大家可以看到,右圖跟颱風折斷不同,截面十分平整,被政府鋸斷的那截枝條裡,正好住了五色鳥一家人。葛博士他們想到裡面還有五色鳥的三個小朋友,就非常緊張,還跑去垃圾場到處尋找,後來回「事發現場」,終於在草叢裡找到了。
葛博士立刻把掉地上的三隻小朋友帶回去照顧,可是小鳥們只活了一天,便回天乏術。「因爲牠們實在太幼小了,即便研究團隊照顧過小五色鳥,但育雛這件事還是牠的爸媽最適合,不是人類輕易辦得到,這個結果實在令人很痛苦。」
除了人爲因素以外,五色鳥還有一個憂心。對我們來講,松鼠是蠻可愛的動物,可是五色鳥不喜歡,牠是五色鳥的頭號天敵,從照片中可以看到,這隻松鼠是現行犯,五色鳥的家被牠破壞,整個洞挖開以後,小寶寶也被帶走了。
還有一種干擾,雖然沒有動手捕抓,但一樣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由於五色鳥實在太可愛了,吸引很多人聚集在樹下拍照,五色鳥很害怕,於是牠就選擇不出門,結果牠的孩子就餓死了。
「這不是我在誇張,我們做研究都曉得,幼鳥必須每小時餵食,人只要在下面聚集兩小時,親鳥無法出門找食物,小鳥就會捱餓。所以我們會提醒大家,聚集拍照其實對五色鳥是不好的行爲。」葛博士說。
▲聚集拍照對五色鳥也是一種干擾。(圖/山夢嫺攝)
***
前面我們看到好多五色鳥的憂愁,但還有一個更深層的憂愁,是經過葛博士五年的研究才發現的。在瞭解這個深層問題之前,葛博士要帶我們先了解五色鳥的基本生活。
五色鳥是「雌雄異型」,不過差異不足以讓我們從野外分辨公母。雖然牠在都市很常見,但其實是森林的鳥類,主要分佈在低、中海拔的山區。牠是吃素的鳥,所以有個綽號叫「花和尚」;主食是果實,因此又稱牠「果食者」,亦即只有在育雛時纔會捕捉昆蟲喂幼鳥,成鳥是不吃的。
▲交配中的五色鳥,肉眼難分公母。(圖/洪偉峻攝)
牠還是一級的巢洞鳥(會自行挖洞築巢)。在臺灣,只有五色鳥跟啄木鳥有能力創造樹洞,所以被稱爲「建築師」。許多二級巢洞的動物(例如貓頭鷹、飛鼠)不會自己做洞,要靠一級巢洞專家來幫忙創造棲息地,因此五色鳥是很重要的關鍵物種。
「很多朋友問我,五色鳥喜歡哪種樹呢?其實多達十幾種,但只有一個重點,牠會根據經驗來選擇『軟硬適中』的樹。因爲太硬牠挖不動,太軟容易被風吹斷。根據調查,在臺北牠最常使用的是樟樹。」五色鳥的家高度約11公尺、樹的直徑約40公分,因此調查五色鳥非常辛苦,需要架設10公尺以上的梯子,至少每兩天檢查一次。
從圖示可以清楚看到,五色鳥的家有水平通道與垂直巢室,水平通道約11公分,深度大概有30公分。爲什麼要做這麼複雜的洞?原因是可以防風雨,還可以防止敵人入侵。葛博士說:「在野外,只要看到直徑5公分大小的樹洞,一定就是五色鳥做的,而且非常的圓。」
「五色鳥繁殖在春夏之間,基本上是一夫一妻,但如果老公變弱了,老婆就會走掉,這是真的。」葛博士說築巢是公鳥的工作,如果洞打得七零八落或速度太慢,母鳥就會不理牠,但如果已經配對成功,母鳥也會幫助牠。
一個洞大約會有三顆蛋,雛鳥大概每小時需餵食1.6次,公鳥餵食比較多,媽媽則會負責清理環境(例如小孩大便)。一開始幼鳥沒有毛,慢慢會長出「羽鞘」,等到28天后,小鳥就會離巢。
▲(左)打洞的木屑比較乾淨,(右)清巢的木屑會混合幼雛的糞便顏色較深。
***
葛博士他們會開始追查都市五色鳥深層問題的開端,是因爲發現都市裡的幼鳥很容易夭折,「爲什麼好好的小鳥會活不下去呢?」於是就啓動了昆蟲調查,果真證實陽明山上與都市公園裡的昆蟲數量很懸殊。
臺北植物園的小五色鳥,因爲沒有昆蟲吃,長得就比較慢,結果夭折率就變高了。她說:「我們經過多年才發現,原來都市的五色鳥,沒有我們想像中快樂,雖然牠們很盡心地照顧小孩,但是找不到足夠的蟲給孩子吃。我們常常看到很活潑的小鳥,可是慢慢地,一隻又一隻地不動了,最後整窩全部死掉。又或是一隻越來越強,把其他體弱的兄弟姊妹踩在腳底下,這是牠的生存法則,因爲很少量的蟲只夠供應給最強的一隻吃。」
「小孩全軍覆沒,怎麼辦呢?」辛苦的爸媽就很努力地再生一窩又一窩,山區的五色鳥一年只需生一次,都市的五色鳥一年要拚三次,牠們不停地付出能量,就爲了製造更多存活的生機。
這就是都市五色鳥最深層的哀傷,同時也是都市裡討生活的生物們,都會碰到的困境。
爲什麼都市裡的蟲會比較少呢?難道大家在抓蟲嗎?「其實是我們對環境的照顧,可能都『太好了』,例如我們去公園玩,不是都很不喜歡看到蟲?也不喜歡雜草堆嗎?然後就認爲『這裡一定是沒管理好』,所以就跟政府反應,困擾我們的蟲子也就慢慢變少了,結果影響到所有吃蟲的廣大生物。」──原來都會的我們,竟不知不覺讓五色鳥和其他生命活得這麼痛苦。
目前凡隸屬林業試驗所的公園,葛博士的團隊便儘量協調降低除蟲除草,希望市民對「看起來都是草」的公園也能有同理心,瞭解這樣的環境才健康。
她說:「因爲生物多樣性是支持都市有足夠的『韌性』,去對抗氣候變遷的一個關鍵機制,如果都市環境裡的生物不夠豐富,其實我們是沒有能力去反應的。」
經由五色鳥,讓我們更進一步思考,我們能否多關心都市的棲地,友善跟我們一起生活在都市的其他野生動物,這件事對大家的明天也會更好。以後,當你聽見五色鳥優美的啼聲時,也請試着多想想,五色鳥的美麗與哀愁吧。
(即時接收毛毛軍團訊息!快加寵物雲Line)
(ETtoday寵物雲有IG了,快按追蹤:https://goo.gl/MyKwZB)
★「動物當代思潮」由臺南大學吳宗憲老師召集學者及夥伴所組成。透過各種方式將涉及動保議題的「動物保護學」、政策與法律等,進行跨域討論、交互檢證。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動物當代思潮」臉書、「動物當代思潮論壇」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