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雜誌/解決急診壅塞最該做的3件事
醫學中心急診室走道躺滿吊着點滴、等待住院的病患,醫護人員壓力大到要發聲明、出走,政府投入逾11億元改善急診壅塞,爲何仍然破功?
4月初臺大急診醫護人員發表聲明,要求院方正視壅塞問題,隨後臺中榮總也傳出多位急診醫師打算離職。而日前,臺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公佈調查發現,臺灣一年將近有4000名「檢傷一級病患(指病況危急,生命或肢體需立即復甦、急救的病人)」 在急診室等牀超過2天,且愈緊急的患者滯留率愈高。
更令人驚訝的是,平均每10個應轉入加護病房(ICU)的重症、亟待復甦的患者,就有3人未能在6小時內被送至加護病房。
「這次醫學中心壅塞的問題並非小病濫用急診的人太多,而是重症病人的分流失衡,院內病房調度機制又失靈,造成滯留時間太長,」醫改會執行長劉淑瓊說。
急診壅塞問題已經談了多年,《康健》從5年前報導相關問題開始,聽見民間團體、醫界不只一次提出相關對策。衛福部去年也開始推動跨院轉診網絡計劃,一旦隸屬責任醫院的醫學中心沒有病牀,就可將病患轉至合作的下轉醫院。
但很顯然,目前的對策成效不彰,因爲造成滯留率過高的3大關鍵問題並未真正解決。
關鍵1:轉診、分流計劃應更徹底執行
轉診計劃推不動,最主要的困難是民衆觀念不易更改,即使知道滿牀,大多數人還是拒絕轉院,堅持要在偏好的醫學中心等牀。面對目前的結果,衛福部醫事司這樣迴應。
這個觀察並沒有錯,因爲目前國內民衆普遍對於大醫院較有信心。「病人堅持要送到臺大,即使聽到滿牀了也執意要等,但醫院又不能趕病人,只好送進來,」臺大護理部主任黃璉華無奈地說,臺大急診室160牀的暫留區,經常超收民衆到180、190牀。而這次醫改會抽查醫學中心「等待加護病房人數」也發現,同一區域內醫院的人數落差非常大,顯示壅塞的問題集中在特定醫院。
不過,醫改會認爲,不該一直把問題怪在民衆身上,卻不提出對策。因爲如果醫院願意多花一點時間向民衆分析轉診利弊、澄清疑慮,病人不見得會抗拒轉院。
有一家醫學中心的護理人員就發現,醫院推動轉診態度其實不太積極,很少看到有人花時間親自跟病人說明轉診的意義。唯一具體的,只是發給病人一張轉診意願單,但病人自己看也看不出差別,大多數人當然都填拒絕。
讓病人有信心,纔會有轉診意願。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院長黃勝堅目前與臺大進行急診分流計劃,他就曾表示「病人想留在臺大等牀是人之常情」,因此重點在醫院能否給轉診病人「安心的承諾」。
他採取「先說之以理、後動之以情」的策略:告知病人、家屬「與其在走廊等,爲何不到病房等,尤其病人還在治療黃金期。」一旦病人答應轉診,就用Line羣組通知兩院團隊人員,手機一響起「登登登」,聯合醫院包括主治醫師的團隊人員就開始待命。保證做到病人一到下轉醫院,30分鐘內主治醫師就進病房探望病人,讓病人感到確實被照顧。
醫學中心也要設法加強民衆對下轉醫院的信心。因爲國內醫院朝兩極化發展,大醫院規模愈來愈大,中小型醫院卻逐漸萎縮,地區、區域醫院定位不清,民衆對要轉去的醫院自然感到陌生。
負責分流臺中榮總急診病人的童綜合醫院最近就發現,醫學中心不一定清楚其他醫院的狀況,爲了促進兩院轉診流通,上週急診部開始派駐個管師到榮總駐點,親自跟着榮總的急診醫師一牀牀巡視留院觀察病人。若有等牀很久、又有意願轉院的病人,個管師就能第一時間回答病人的問題,併爲病人安排轉院。
不過才實施一週,童綜合醫院急診部主任吳肇鑫就感嘆地說:「醫院中心的態度是影響民衆信任的關鍵。」如果只有一方積極主動,病人又對下轉醫院陌生,還是難有信任感。
急診管理學會理事長陳日昌也曾提出建議,若原醫院的醫師能到轉入醫院探望、會診病人,就不會讓人有被醫院趕出去的感覺。此外,醫學中心的醫生若願意輪流去中小型醫院看診,也能幫中小型醫院做出口碑。
黃勝堅說,院方願意改變態度很重要,而合作醫院若願意建立默契,大家都受益。因爲一旦建立起好的合作模式,可紓解醫學中心的壅塞,中小型醫院遇到無法處理的病人也可以快速轉至醫學中心求助,也纔是真正讓民衆獲益之道。
關鍵2:應增加病房調度彈性、重視急診收治住院率
另一個關鍵問題則是院內住院病房調度方式。
目前,許多醫學中心的急診醫師沒有調度病房的權力,各專科病房,有時難免本位主義,都想留幾牀給自己科的病人,或者疾病複雜、跨科的病人就可能沒有科要收…【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198期】
延伸閱讀小麻煩自己搞定,假期不上急診有訣竅急診不是多花點錢、馬上看!6問創造醫病雙贏急診暴力頻傳 危及醫病安全搶救生死一瞬間!謝謝你白衣天使小心!這4種胸痛攸關生死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康健雜誌網站》。※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