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維權 短視頻影視作品將告別“剪刀手”
長短視頻平臺的流量大戰,終於打到了“版權”這一關鍵之局。日前,53家影視公司、5家視頻平臺及15家影視行業協會發表聯合聲明,宣佈將對網絡上針對影視作品內容未經授權進行剪輯、切條、搬運、傳播等行爲,發起集中、必要的法律維權行動。
憤怒的長視頻平臺掀起新一波反侵權浪潮,矛頭直指各短視頻平臺及內容創作者們,“一本萬利”的短視頻影視賬號將面臨大洗牌,二次創作也將告別“剪刀手”的野蠻生長期。
“短視頻追劇”蔚然成風
“5分鐘看完××電影”“××帶你看電視劇”“×分鐘快速看大片”……這類的短視頻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俯拾皆是,甚至已經成爲觀衆的追劇新方式。
記者注意到,以最近熱播的《山河令》爲例,在抖音電視劇榜單上,相關短視頻播放量達到了5.6億。抖音中部分影視剪輯的賬號粉絲量可達到百萬量級,搬運、剪輯的影視作品總獲贊量甚至能上千萬。
B站上有關影視作品的二次創作也受到不少觀衆的追捧。以口碑較高的經典反腐劇《人民的名義》爲例,記者看到,一位知名影視UP主以此爲素材剪輯的微劇場視頻,單個視頻播放量高達111.1萬,評論接近5000條。除了該劇外,這位擁有600多萬粉絲的影視博主十分擅長將一部電視劇或電影的精彩片段剪輯濃縮爲一個視頻,並配上原創解說詞,播放量都在百萬級左右,作品總獲贊數超過2400萬。
這種直接剪輯影視作品精彩片段的做法,令短視頻已成爲互聯網知識產權侵權高發地帶,熱門電視劇、院線電影更是被侵權的重災區。據12426版權監測中心發佈的《2020中國網絡短視頻版權監測報告》顯示,僅2019年至2020年10月間就累計監測到疑似侵權鏈接1602.69萬條,獨家原創作者被侵權率高達92.9%。
“直接從各個平臺搬運視頻甚至別人已經剪好的熱播影視片段,再加入自己的素材進行加工,這種方式是新人入行短視頻的最簡單也最快的方法。”視頻創作者阿章(化名)表示,影視剪輯號能快速積累起幾萬甚至幾十萬粉絲。“等粉絲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可以賣商品、做廣告推廣甚至賣剪輯教程等,擁有很多變現路徑,可以說是‘一本萬利’。”
版權大戰爲何此時打響?
近年來,圍繞着《我不是藥神》《延禧攻略》《中國有嘻哈》等影視作品,愛奇藝、優酷等長視頻平臺與字節跳動、B站的版權糾紛頻發,多爲單一平臺就某一影視作品的零星維權。優愛騰芒等5家視頻平臺、53家影視公司及15家影視行業協會爲何會突然在此時聯起手來,打響版權保護戰?
記者多方瞭解到,最新修訂的《著作權法》即將從6月1日開始實施,針對以往取證難、週期長、取證成本高、賠償額低等版權方維權的痛點以及短視頻侵權難認定等問題,修訂後的《著作權法》對合理使用規定進行了多項修改,並將法定賠償額上限由五十萬元提高到五百萬元。影視單位在這一背景下維權有了更多的法律底氣。
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騰訊視頻的正式漲價發生在聯合聲明的第二天。騰訊視頻從4月10日起開始實行新的VIP價格。愛奇藝也在去年11月完成9年來首次價格調整。在線視頻平臺在居高不下的內容成本面前,面臨日益嚴峻的盈利壓力,也面臨着更大的用戶流失壓力,不得不嚴堵其他平臺的內容搬運和用戶分流。
視頻的“長短之爭”火藥味漸濃。2019年《中國電視劇(網絡劇)產業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短視頻用戶使用時長已首次超過長視頻。因此有觀點認爲,在線視頻平臺之所以急於維護版權,也是在爲推廣自己的短視頻平臺鋪路。記者注意到,去年,愛奇藝高調上線了愛奇藝隨刻,鼓勵用戶對熱播劇綜進行二次創作。看劇、追劇綜則成爲騰訊微視主打板塊之一。芒果TV的“大芒計劃”也推出多次活動吸引培養專屬於芒果TV的視頻內容創作者。
二次創作版權難題待解
“幾個網站出的影視版權的聯合聲明,意味着我們只能被迫接受既定的結局,梅長蘇真的死去了,斯內普教授永遠沉睡,四季山莊一家五口永遠不能重聚……沒有劇情改寫,所有的一切,只能擁有一個結局,無論好與不好,我們只能接受。平行世界的大門,再也無法打開。”在聯合聲明發佈後,博主池棗棗發佈的一條微博獲得了超過1.1萬次轉發和5.7萬以上的點贊。
這條微博也折射出公衆對“版權保護戰”的另一重擔憂:如果版權方向短視頻開戰,需要“封殺”大家喜聞樂見的二次創作嗎?畢竟對個人來說,目前取用影視素材進行版權申請的手續和流程十分複雜。不少視頻博主在社交平臺上質疑稱。
面對海量的二次創作,一對一精準授權並不現實,該如何破解版權難題?“保護影視版權沒毛病,但也要爲二次創作留有空間。”北京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常務副院長張平認爲,在法律上可以嘗試擴大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的權限,引入延展代理,也可以用版稅機制,即不用事先獲得授權,但使用別人的作品後就需繳納版稅等方式讓權利人的投資得到回報。
無論二次創作將用何種方式探索解決版權難題,可以肯定的是,短視頻創作者們不得不告別簡單的“剪刀手”時代,引用素材需越來越注重規範化。
原標題:70多家影視單位打響版權保護戰 短視頻影視作品將告別“剪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