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敏/高度羣聚 別讓監所成爲防疫破口
▲在監獄裡要保持社交距離幾乎不可能,再加上原本監所就是傳染病羣聚感染的高危險空間。(圖/pixabay)
全球目前均致力於對抗COVID-19(新冠肺炎),臺灣在抗疫表現亮眼,全國人民莫不努力避免社區感染髮生,提出諸多戶外室內的守則。只是連日敦睦艦隊傳出確診,在船上的幾波羣聚感染,下船後全臺足跡,疫調的不配合與軍中噤聲文化等,更加深疫情處理上的困難,引發國人高度警戒。同樣也有高度羣聚感染風險的,就是特殊社區的「監所」(矯正機關)。尤其此時,更值得我們關注並提前預防。在此,針對監所防疫提出七項建議,盼能提前防疫,落實部署。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3月底曾示警,除非各國監獄立即採取監測疾病的措施,否則各地監獄恐因疫情出現高死亡率。且監獄若未能有效管控,「每個人很快都會被傳染」。監獄之所以可能會成爲令人擔憂的疫情破口,即是由於其過於擁擠的特殊社區性質,在監獄裡要保持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是幾乎不可能的。防疫的日常守則,如「內外夾弓大立腕」的洗手口訣、足夠的肥皂及清水經常清洗,也很難達到。再加上,原本監所內就是傳染病羣聚感染的高危險空間。
此外,不在監所內的一般民衆生活就已深受「害怕感染」的心理影響,更何況是處於更高風險及醫療弱勢的監所收容人,也因此衍生的不只是監所醫療安全的問題,還包括收容人心理情緒問題—怕受感染及感染後來不及醫治的恐懼。目前全球疫情最嚴重的義大利,在當局祭出監獄探視限令後,此政令發佈後引發27個監獄發生暴動,導致12人死亡;泰國、哥倫比亞、美國、巴西也有收容人因擔憂肺炎在監所內蔓延的恐懼,或增加接見限制後的焦慮,發生暴動而導致死傷及越獄事件。目前菲律賓、科威特、荷蘭、以色列、美國部分州也都陸續禁止訪客探監。
▲義大利祭出監獄探視限令後,引發27個監獄暴動,導致12人死亡。(圖/路透)
依矯正署目前最新統計資料,到今(2020)年2月底爲止,矯正機關總收容人數爲5萬9808人,超收3.9%。這個數字是攤平到全國51個監所之後的呈現,幾個超收破15%的監所:桃園監獄(近60%)、桃女監、新竹監獄、臺中監獄、雲林第二監獄、高雄第二監獄、宜蘭監獄、臺北看守所、苗栗看守所、臺中看守所、南投看守所、臺南看守所、屏東看守所、基隆看守所等,原本醫療和環境條件就差,而每個工場人數大約都在百人左右,無論舍房和工場都不可能達到社交距離。
WHO歐洲分部於3月20日曾發表臨時指引(Preparednes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OVID-19 in prisons and other places of detention),針對COVID-19在監所的疫情預防與感控提供建議。我國法務部則於2月底制定「法務部矯正署因應矯正機關發生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預防及緊急處理計劃」,並提出包括量體溫、宣傳戴口罩、勤洗手教育宣導、消毒、新收調查旅遊史、暫停志工及外界參訪等8點具體感染管制措施。矯正署並於3月9日在臺北監獄、3月18日在臺中監獄兩度進行防疫應變演練,指將採「三級制」面對疫情,並稱有疑似或確診個案出現時將建立指揮系統,採取分流管理。另,我國疾管署則已有建置多年的「人口密集機構傳染病監視作業登錄系統」,要求各機構與地方政府衛生機關持續通報與監控羣聚感染狀況。
然而,監所關注小組過去四度參訪監所的經驗,超收導致的環境不良,以及一般醫療的匱乏(門診量能、戒護外醫、羣聚傳染病等)向來是持續關注的重中之重,面對疫情更不得輕忽。在此具體提出以下七點建議,希望讓疫情管理更加周密:
一、加強對進出監所者之掌握:應擴大範圍針對會進入監所的工作者亦有確實掌握。另,訪視者(含志工、外部協助教化團體)的評估,應列入評估範圍。日前法務部表示會掌握新收者的旅遊史與接觸史調查,2020年2月統計數據顯示矯正機關1〜2月新收人數爲4862人,但許多收容人入監前的生活與居住狀態不一定穩定,行蹤、接觸史其實難以透過新收調查確實掌握,目前肺炎持續擴大,法務部應更仔細進行新收者的評估,包括和其他機關的資訊合作做爲評估依據。
二、提供心理支持之方案:監所收容過度擁擠的情況在疫情前便已十分緊繃,而更有可能造成羣聚感染以及收容人心理負擔,針對監所內的管理不應僅着重於監禁管理,對於收容人的心理壓力應適時協助紓解,避免因恐懼帶來的羣體負向行爲效益。監所的防疫準備動作,不只是工作者的責任,監所應利用此時機,讓收容人理解監所內相關的流程與策略,協助收容人在「知」的狀況下,減少恐懼感。
同時,隔離都須經過專業防疫的評估,未經評估而無防疫必要的隔離,反而會造成收容人焦慮等心理壓力。
在「接見」部分,法務部目前鼓勵親友以視訊接見替代會面,然前往監所的接見空間以電視接見仍有舟車及進入封閉社區的風險,因此,應加速開放手機APP接見,才能真正達到分流防疫。
三、空間老舊不足,分艙分流困難:監所收容過度擁擠的老問題在此刻更顯急迫,任何的羣聚感染不僅造成收容人的心理壓力,管理人員亦然。各國皆已有討論暫時釋放部分囚犯以緩解監所過度擁擠情形,以我國監所的現況,一旦有疑似或確診個案是否有足夠隔離空間與就醫動線值得注意。雖法務部表示採取分艙分流策略,但是否有充足空間可做爲隔離場所,應進行檢討。
四、引入充足醫療評估資源:根據法務部最新統計年報,2018年3月底,監所專業人員與收容人比例,護理人員比爲1:851,藥師比爲1:1156,醫事檢驗師比爲1:4085。過去監所內已發生多起因收容人送醫不及導致死亡的案例,關鍵原因之一即是監所內醫事人員比例過低,評估不易加上戒護考量,也增加了管理人員的壓力。若監所內收容人身體不適未經過專業評估,難準確掌握其狀況。而這正是監所現場的實際窘境。
具體建議四項做法:1.除了以發燒、下呼吸道症狀和旅遊/接觸史作爲新入監者、訪視者的初步篩檢之外,若有症狀則應該接受醫療專業者的評估。2.戒護外醫的標準以及人員、動線也應該要有妥善規劃。3.監所人員必須接受防疫的充分資訊及相關訓練,例如因應疑似症狀、工作人員宿舍的清潔衛生及空間調整,目前受訓的強度跟比例還是可能不足。4.避免未經評估且無防疫必要的隔離,這將造成收容人沒有必要的焦慮等心理壓力。
五、保障收容人勞作金可支撐監內生活:需注意以疫情爲由合理化監所收容人低薪勞動之情形。在紐約有要求收容人協助分裝消毒劑等防疫物資,也需注意防疫物資在缺乏管控的監所勞作環境中,是否確實符合生產標準。北監紡織勞作班、澎湖監獄、花蓮監獄等等,都有製作布口罩的活動,積極參與防疫作業。在目前大環境不佳的狀況下,監所主要賴以維生的委託加工訂單可能減少的狀況下,更要注意不該用「公益」作爲強制收容人提供免費勞動的理由,收容人制作布口罩是否有收到勞作金,監所應公開說明。
▲花蓮監獄由收容人縫製布口罩套,但要注意不該用「公益」作爲強制收容人提供免費勞動的理由。(圖/記者王兆麟翻攝)
六、檢視個人防護裝備(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PPE)配給是否妥適:在個人防護裝備缺乏之下,必須考慮有效率地管控配給。但同時也應考量監所的特殊密集擁擠環境,對防疫上的困難。法務部矯正署指出,目前已調整配給收容人一週2片口罩,且允許收容人家屬以郵寄或透過接見窗口送入監所,並通令全國監院所及矯正學校遵循辦理。然,實際走訪監所狀況不一,落實與否也是防疫關鍵。再者,目前國內口罩產能持續增加,且二代健保納入收容人之後,收容人理應也能以健保卡購買實名制口罩配額。
七、不應以疫情爲名,停止外部監察組織進入:最後,WHO臨時指引中也特別提醒,即便是在疫情之中,也不應該禁止第三方監察組織進入監所訪視,以防止酷刑或其他非人道待遇。更重要的是,我們也要提醒,完全爲封閉而封閉,絕非防疫公衛的良方。相反地,能即時確切地調整各種防疫策略,落實疫調及管控纔是重點。
監所的公衛系統原本就脆弱,經不起任何一點破口。靈活的策略、快速精準的判斷,纔能有效地度過潛藏的疫情危機。(本文經作者同意,轉載自《蘋果日報》)
●陳惠敏,監所關注小組理事長。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