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別讓進口生鮮成防疫漏洞

中國時報社論

炎炎夏日已經來臨,專家原本預期新冠肺炎疫情可望在夏季趨緩,如今卻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美國、巴西、印度病例持續飆高,日本、南韓、香港則在疫情消減後再現反彈。依此趨勢看,新冠病毒不會像當年SARS般限於局部並快速消失,而是會像流感一樣持續全球跑透透。政府不能再認定這只是一波很快會結束的疫情,必須爲與新冠共存的新常態作好萬全準備。

美國每日新增確診人數近日跳到7萬,來到總計360多萬人確診、超過14萬人死亡的可怕數字。最早傳出疫情的東亞國家,疫情和歐美比極爲輕微。這要歸功於曾有SARS或MERS經驗,政府和民衆警覺性夠、反應也快,封城、斷航、篩檢、口罩等措施立即到位。安然度過第一波的東亞,卻在放松管制後出現第二波疫情,北京很快壓制下去,但始終沒查清源頭。南韓是在5月假日後的6月出現第二波,7月又出現第三波,日本東京現在日增約280人,已將疫情警戒提升到最高的第4級;香港單日新增67例,也創下1月至今新高。

與病毒共存長期作戰

新冠病毒最可怕的是病毒株變異快速、傳播力驚人,約半數無症狀或輕症者,可以在無知無覺間廣泛散播病毒。而且世衛組織終於承認,新冠病毒不只是經由飛沫傳染,還可以經由空氣傳染,後者的傳播範圍更大。一旦因疫情趨緩就放鬆警戒,絕對有可能再來個第2或第3波。現在歐美和大陸都傾全力研發疫苗,但新冠病毒已有超過30種變異株,能否研發出同時打擊多種變異株的疫苗猶未可知。也有可能像同屬冠狀病毒的流感一樣,每年選幾株可能有較大流行的病毒,再讓藥廠提供疫苗,但也像流感一樣,有時手氣不佳挑錯了,結果是其他株流行起來,疫苗有打也沒用。如果效期短,要年年打或打多種,在研發成本和政府醫療資源上都會是很沉重的耗費。

所以我們眼前最可靠的對策,是把已經做好的做得更好,做得不好的再補強,因爲病毒可能會與我們常在,很多以爲是暫時的特例,現在要以長期作戰的態度面對,並且在「生命」、「生計」與「生活」之間求取最佳的平衡,以下有幾項工作必須加強:

首先是篩檢能量,目前臺灣因爲確診數少,檢驗單位能取得的樣本數也少,這不利於發展大量的篩檢能力,加上疫情中心堅持精準篩檢,不肯增加廣篩,能做篩檢的機構也不多,萬一防疫出現破口導致大規模社區感染時,我們的篩檢能量及速度會來不及處理。無法快速大量地篩檢,就無法精準地在社區進行追蹤隔離,也就難以嚴密圍堵疫情擴散。未雨綢繆,趁着現在臺灣沒什麼疫情,政府必須增加篩檢單位、強化快篩能力並研發有效試劑。

其次是預備好隔離場所,前一波海外民衆回國時,就已出現隔離旅館一房難求的窘境,政府放任無症狀的人回到家中居家檢疫或居家隔離,這是非常危險的。雖然疫情中心後來要求家中無專用衛生間或有老人者必須住檢疫旅館,但也顯示政府並沒有爲相當數量的隔離人口預作準備。光是歸國人潮就已經應付不來了,如果國內爆發疫情卻又不能集中隔離,等於是任由病毒在各地流竄。疫情中心應該及早協調軍方、學校或政府可用設施,甚至找地方預做方艙醫院的準備也行。

除了人貨物也要檢測

另外,大陸曾在南美進口的冷凍食品發現病毒,這提醒我們,除了人,貨也不能疏忽。過去疫情中心對人的篩檢都能不做就不做了,更不會多事想到貨物上頭,但大陸的前例是個不能忽視的警訊,進口貨品生鮮至少也該抽樣檢測,免得防疫出現漏洞。

疫情今年絕對結束不了,明年也還不一定,再往後同樣難說。長期鎖國必然會打趴臺灣經濟,我們既要與病毒長期作戰,就要在防疫的同時重振經濟,依據各國疫情並配合篩檢或認證後,開放商務、觀光與留學生來臺。臺灣看起來好像很安全,但是這個安全的基礎非常脆弱,儘早補強各項防護,才能讓我們持續安度疫情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