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市場 陸支付機構尋新藍海
1月14日大陸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備付金全額繳存大限將至,根據瞭解,隨着超過1.24兆(人民幣,下同)備付金到繳存到位,大陸的支付機構牌照不僅身價大幅縮水,對於使用者的補貼也在迅速消失,有業者坦言,這意味着大陸第三方支付機構己經開始面臨從C端(客戶端)向B端(客戶端)轉型的課題,「B端市場將會是大陸支付機構下一個大藍海」。
之所以要交存備付金,主要是出於安全考慮。業內人士介紹,所謂「客戶備付金」,是非銀行支付機構預收客戶的待付貨幣資金,儘管這是不屬於支付機構的自有財產。但卻是不少第三方支付機構會把這筆資金存在銀行收取利息,甚至違規挪用備付金用於高風險投資。
業內人士指出,上述情況牽涉到支付機構備付金與銀行機構「直連」的情況,由於由於「直連」缺乏風險屏障,人行纔會強力切斷支付機構和銀行的直連,「斷直連」成爲監管整治的重點。
百億元利息收入飛了
至於這一波備付金繳存與「斷直連」對於大陸支付機構的衝擊有多大?根據初步統計,截至2018年11月底,支付機構繳存的備付金已逾1.24兆元。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估計,每年由此產生的利息收入估計將近百億元之譜。這也意味着,在繳存大限之後,支付機構每年將出現近百億的缺口。
在龐大的利益蒸發之後,有業內人士指出,大陸的支付機構身價已經大不如前,一個最明顯的表現是,近幾個月來支付機構的牌照價格持續縮水。支付百科首席評論員寇向濤表示,以往支付牌照的價格溢價高,市場處於有價無市狀態,但目前基本是「無價無市」。
不過,這並不代表支付機構沒有未來。據瞭解,除了向收費更高的跨境支付領域發展外,不少大陸支付機構開始從C端轉向B端經營。
其中,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加大對線下服務商的扶持力度即是一個典型的表現,而銀聯商務、快錢等機構也在爲零售、物業、醫療等數十個行業精準定製「支付+行業」解決方案,以滿足場景化需求。
業者指出,與C端支付的激烈廝殺相比,支付機構在B端的利潤可能更高,主要原因在於,隨着中小的B端客戶增加,各家支付機構的技術能力也在提高,都在開發B端,整體的資訊化也能夠降低大家的成本,所以在這塊可能也和跨境一樣,是支付機構未來爭奪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