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圭
白圭,前463年—前385年,戰國東周人(今河南洛陽),計然家人物。
白圭和小倩倩在看星星。
“圭哥!”
“大半夜的,你這麼叫我讓人瘮(念‘腎’)得慌!”
“小白?”
“——算了,還是叫我圭哥吧。”
“今年收成怎麼樣呀,圭哥?”
“嗯,今年木星(古代叫歲星)在正東方,和在正西方一樣,今年會五穀豐收,不過明年年景不好。看來要多收點糧食,到時老百姓纔有飯吃。”
“是呀,去年大旱,把庫存都清光了呀,圭哥。”
“去年木星在正北方,所以大旱。不過,還好它不在正南方,不然當年旱災,來年還要鬧水災,那老百姓就更苦了。”
“那早點睡吧,圭哥,明天還要收糧呢。對了,圭哥,其實我也可以叫你老鬼;要是你不覺得肉麻,人家更喜歡死鬼死鬼地叫你哦。”
“——你老這麼叫呀叫的,真要招來什麼玩意就不好玩了!”
選自《史記•貨殖列傳》。這是白圭依據天象氣候的變化,來決定貨物的存售。聲明一下,準不準,沒試過。愛較勁的人士可以自行研究,費用請自理。
白圭出生在東周的洛陽(當時叫洛邑),小時候挺聰明,只是家裡並不富裕。
當時的東周雖然已經不當大哥好多年,但都城洛陽仍然是全國政治、文化包括商貿的中心。很多商人都在這裡經商,常常有大批商隊從各地往來於此。
所以要混口飯吃,還不是太難。據說白圭長大後,就在商隊裡找了個粗活。
在漫漫無聊的商隊路途上,從各種吹牛拉呱攀講侃大山中,白圭不僅瞭解了很多百姓生活習俗,接觸過儒、道、兵、計然家等的思想學說,而且還學習到天文地理之類的知識。
這爲他以後的生意奠定了基礎。除了對儒學兵家等的應用,對天文星象的掌握,更是讓他受益匪淺,使他能夠實時觀天象,看天氣。
要知道,即便現在,光靠自己想較準確掌握未來幾天的天氣情況,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更何況是全年大致氣候。看天氣預報的請讓路,別擋道。
這裡說下古代的商人,其實當時商人的地位並不像大家想象的那麼低。
我國的商人出現很早,最早有記載的,是夏朝時商族部落的首領王亥(他的七世孫成湯,後來建立了商朝)。他開創了中國商業貿易的先河,後來人們尊稱他爲“華商始祖”,並把買賣人稱爲“商人”。
以前的商人有商、賈等不同稱謂,有區別的。到處行走販賣貨物的,叫商;有固定店面或攤位的,叫賈。所謂“行商坐賈”,就是這個意思。
在春秋之前,商人只是爲官府及貴族服務,和後來的商人意義不同,而且身份不低,算是編外公務員。
春秋時,商人才成爲真正意義的商人,但並不受到歧視,身份是和工人、農民一樣的。而且各國對它還很感興趣,都持支持態度,所以纔會出現如范蠡、猗頓以及後來的呂不韋等大商人。
只有到了戰國,因爲商人大量出現,農民變少,影響了土地種植、糧食收成等,所以有些國家纔有了一些抑商的政策。但商人的地位依然沒有降低。
直到秦國統一中國後,纔開始採取嚴厲的重農抑商政策,以至商人的地位直接淪落到四民的最末位(四民,指士〈讀書人〉、農、工、商)。不管你多有錢,誰看不爽都可以唾罵幾下,還不能還口。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兩千來年,直到民國時期,商人地位才又大幅提升。而如今,商人已屬社會上層人物了,不是我等小民能夠高攀得上的。
不僅不能唾罵,而且——那個土豪,我們做朋友,好不嘛!
經過一些年的積累,有了一定本錢後,白圭腦子比較活,就開始自己做生意。最初他常常往來奔波於各國,在生意越做越大後,他選擇在魏國定居了下來。
那時正是李悝變革的時候,魏國正逐漸變得強大,政策也比較寬鬆。於是李悝在上面忙活,白圭在下面忙活。而他做生意和別人不一樣,採用逆向操作。
當時的大商人,都愛做奢侈品如珠寶、玉器或資源性商品如礦石、鹽等生意,像猗頓和呂不韋那樣的。這種生意利潤大,來錢快,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現在好像也差不多。
而白圭則盯上了無人問津的農副產品買賣。這一類本多利潤少,活又重,滿打滿算一年下來也剩不了幾個子,只能算是賺辛苦錢,所以即使普通的商人都不大去搭理。
但白圭不同。他利用天文氣象的知識,判斷來年的災荒情況,提出“歲星十二循環週期論”,以十二年爲一個農時循環週期,根據這個規律決定進貨和出貨。
歲星就是木星。歲星十二循環週期論,是指古代中國天文學家以相對不動的恆星爲背景,站在地球上(好像也只能這樣)觀測木星的運動,正好約十二年繞天一週,所以叫歲星十二循環週期。
另外,木星每年都要經過一個特定的星空區域,這區域也有一個特定的名稱,如析木、大火、實沈、降婁等,共有十二個。這樣就可以用“歲在析木”、“歲在大火”來紀年,這是古代常用的紀年方法,叫做“歲星紀年法”,同時也用它進行推算和預測事件。
其中的析木、大火等也是十二地支的代名,如析木指寅(虎),大火指卯(兔),所以也有“歲星在寅”、“歲星在醜”等的記法。有興趣的可以去研究。
總之這裡的“大火”,不是那“欲 火焚身”或“熊熊火焰溫暖了我的心窩”的大火。
還有,在古代,與木星相對的,又有個太歲的說法。太歲是人們虛構出來的天體,運行方向和木星相反,但週期一樣,所以也有太歲紀年一說。
至於“不能在太歲頭上動土”,則是說太歲運行到哪,相應的地面就會出現化身(就是那種粘菌複合體生物的太歲,也叫肉靈芝)。由於太歲是貴神(不是惡神哦),所以你在它化身的頭上踩來踩去,沒禮貌,要倒大黴的。
除了根據天象,白圭還受范蠡的影響,採取“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經營方法。就是穀物成熟時,糧多沒人要,就買進糧食,賣出絲、漆等;蠶繭出產時,絲多價格低,就收進絹帛綿絮,售出糧食。
插一下。這裡的綿,是指蠶絲結成的片或團,不是棉花的棉。棉花是在宋朝才引進中國,在宋朝以前,中國只有帶絲旁的“綿”字,沒有帶木旁的“棉”字。
這種薄利多銷、與衆不同的銷售方法,雖然累了點,但卻實現了年年財富都翻一倍的了不得業績。這種收益率可是現在任何一個商業大鱷,都很難與之比擬的。
與此同時,白圭還廣收學生,開展商業教育事業,可以說是他開辦了中國最早的商業學校。不過他的招收條件比較嚴格,學生必須具備智、勇、仁、強等素質。
智是指頭腦要靈活,不能一根筋,一條道走到黑。勇是指堅決果斷的勇氣,不要婆婆媽媽嘰嘰歪歪,該出手時就出手。仁是指仁義之心,懂得取與,就是賺錢可以,心別太貪太黑。強是指嚴於自律,有耐心,有毅力,三分鐘屁股都坐不住的請自動走人。
而最值得一提的,是白圭的仁義買賣。
他的積貨囤貨,不是像那些商人,故意囤積居奇,再壟斷高價銷售,牟取暴利。
農副產品面對的,是廣大貧苦的老百姓,所以白圭在收購時,糧價會比別人高,而在出售時價格又比別人低。同時也可以用糧換綿,綿換糧,自己有點差價收益就行。這樣老百姓既可度過糧荒,又能把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另外,白圭還應用“欲長錢,取下谷,長石鬥,取上種”的經商思想。就是如果老百姓自己吃,就賣差一些的穀物給他們,因爲價格便宜,老百姓反而可以省點錢。但如果是用來做種子的,就一定要賣上等的種子,以保證來年莊稼的豐收。
這些爲老百姓着想的做法,使白圭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榮譽,後人公認他爲“商人祖師爺”,身價比范蠡他們都高。
他的這種思想和行爲,確實很值得現在的商人們學習的。
還有一點值得學習的,是白圭不僅勤勞樸實,生活節儉,而且非常看重下屬。他關心員工,尊重下人,常和他們打成一片,同吃飯,同勞作,同甘苦。
當然,同吃同幹活,看個人興趣。但是,員工是一個公司的基礎,懂得這道理的老闆,他的事業纔會壯大和長久。
白圭晚年的事蹟不詳,也沒有留下什麼書籍,他的思想都記錄在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
其實他一生的事蹟都不詳,也包括猗頓他們這些當時赫赫有名的商人。這當然又得儒家來背這個鍋了,而且還不冤枉。
另外在他之後,還有一個修水利的白圭,也在魏國做過官。不過他們應該不是同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