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國家治理的現代化_一、何謂現代化

國家治理的現代化

國家治理與現代化有着密切的內在關係,現在講國家治理問題,就是以現代化的發展爲背景和載體的。現代化帶來了經濟一體化,使經濟組織、社會組織和各種活動羣體,成爲新的公共治理領域的主體;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各方參與治理成爲一種需求和可能;民主的持續發展,意味着國家與市場、社會、公民之間必須保持良好的合作,意味着利益攸關的各方能夠共享。國家治理必須着眼於現代化,並以現代化爲依歸。國家治理也離不開現代化,現代化成爲國家治理的必然落腳點。正因爲這樣,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鮮明地突出了現代化。

一、何謂現代化

現代化,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最爲響亮也最爲人熟知的一個概念。現代化,不但成了人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流行語、常用語,而且成爲執政黨的指導思想和國家發展的趨勢方向。標誌着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公報》中就明確提出了“把工作着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即“四個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直至黨的十七大報告、十八大報告確立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目標爲止,現代化始終構成當代中國的主旋律,成爲最強烈的音符之一。

現代化(Modernization),在英語中是一個動態的名詞,是要使其成爲現代(to make modern)的意思。Modern(現代)這個詞,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作裡首先使用,人文主義者用它來表達與中世紀時代(農耕時代)相對立的一個新時代。因此,從最早提出的“現代”到後來出現的“現代化”,就是指從農業社會轉型爲工業社會,使農業社會所具有的典型特徵轉變爲工業社會所具有的典型特徵。這樣的轉型,產生了巨大的社會變遷,一般來說,有着12個方面的顯著轉變、普及和普遍化,即從手工勞動轉向機器操作,自然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社會固態轉向社會流動,消息閉塞轉向信息傳播,習俗慣例轉向規章制度,保守單一轉向開放多元,鄉村分散轉向都市集中,閉關鎖國轉向國際交流,文盲轉向知識,愚昧轉向科學,人治轉向法治,專制轉向民主。這12個方面的變化,可概括爲以下的“12化”。

機械化。機械化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直接運用電力或其他動力來驅動或操縱機器設備以代替手工勞動進行生產的措施或手段。正因爲這樣,機械化和機器化幾乎是同等的概念。在利用機器生產過程中,如果人蔘與的活動比較多,稱爲“半機械化”;而如果人只是站在生產過程旁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如對開關的控制等,生產成爲自動的流水線,則是“全機械化”。機械化是提高勞動生產率、減輕人的體力勞動的重要途徑。機械化是工業社會和農業社會最顯著的區別,工業社會依靠機器勞動,農業社會則是手工勞動,完全依靠人力和風、水、牲畜等自然力。機械化和工業化,也有相同的一面,但工業化是一個具有更大內涵的概念。我國學者、著名工業史專家方顯廷教授,早在1938年就提出工業化具有廣義和狹義兩層含義:“工業化一詞,有廣狹二義。狹義之工業化,專指工業本身。凡一國之

工業,已引用機械動力及工廠組織以從事生產者,稱爲已臻工業化。廣義之工業化,則指一國所有之生產事業,均已追隨工業化工業之後,利用新式機械與大規模之組織方式而言。”狹義的工業化僅指其工業本身,即與機械化相同。廣義的工業化則指整個經濟領域和社會組織各方面,即與現代化相同。

信息化。信息化是指以計算機爲主的智能化工具爲代表的新生產力,智能化工具又稱信息化的生產工具,需具備信息獲取、信息傳遞、信息處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信息化不僅是一種生產力,而且是一個具有龐大規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組織的信息網絡體系,改變着人們的生產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使人類社會發生極其深刻的變化。

科技化。科技是科學與技術的通稱,通常人們掌握了科學的原理,就會產生利用該原理的技術。科學技術是通過研究和利用客觀事物存在及其相關規律,達到有效、便捷、低消耗、高產出等特定目的的方法和手段。科學技術有四個方面的基本內容:科學精神意識、科學思想思維、科學方法手段、科學知識理論。馬克思主義認爲,“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對工業社會的經濟發展起着決定性作用,是推動各行各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具有重大影響。

市場化。市場化是以建立市場型管理體制爲重點,以市場經濟的全面推進爲標誌,以社會經濟生活全部轉入市場軌道爲基本特徵的。把特定對象按照市場原理進行組織的行爲,通過市場化,實現資源和要素優化配置,從而提高社會效率,推動社會進步。市場化帶來了商品的流動和經濟的開放,打破了農業社會的自然經濟和封閉的狀態。

社會化。社會化是個體認識與適應社會,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過程。它是通過個體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而實現的,是一個逐步內化的過程。以自然經濟爲特徵的封建社會的經濟活動,使人的社會化離不開血緣和狹小的地區範圍,造成人的狹隘、保守和落後;以社會化大生產爲特徵的工業社會,使人的社會化擴大到很廣的範圍,形成開放、進取和進步的精神。社會化還包含生產、生活、服務等活動的廣泛普及。

國際化。國際化是指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上的互相依存,國際間的聯繫不斷增強。國際化的經濟活動,是設計和製造容易適應不同區域要求的產品的一種方式。國際化和另一個概念——全球化有着相同的含義。隨着人類全球交往的增多,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以及全球意識的崛起,開始把全球視爲一個整體。國際化、全球化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愈益深刻的影響。

城鎮化。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第二、三產業不斷向城鎮聚集,從而使城鎮數量增加,城鎮規模擴大的一種歷史過程,它主要表現爲隨着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農村人口居住地點向城鎮的遷移和農村勞動力從事職業向城鎮第二、三產業的轉移。城鎮化的過程也是各個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所必然經歷的社會變遷。一般來說,城鎮化的實現要求其城鎮人口達到70%—80%。

知識化。知識化是以智能化網絡化信息工具的廣泛應用爲基礎,知識被高度應用,知識資源被高度共享,從而使得人的智能潛力以及社會物質資源

潛力被充分發揮,個人行爲、組織決策和社會運行趨於合理化的理想狀態。同時,知識化也是知識產業發展與知識在社會經濟各部門擴散的基礎之上,不斷運用與創新知識來改造傳統的經濟、社會結構從而通往如前所述的理想狀態的一個持續的過程。對於社會成員來說,知識化本質上是學習與創新的過程,是普遍具有一定程度的知識文化水平和知識積累。隨着知識化的發展,人類社會和經濟的各個方面發生深刻的變革,各種社會活動的功能和效率大幅地提高,從而達到人類社會更高的新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水平。

民主化。民主在英文中是democracy,它源自古希臘文,demos爲人民, kratein爲統治,意指“人民的統治”。民主是在一定的社會範圍內,按照平等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來共同管理公共事務的制度。在民主政治體制下,全體公民以直接或間接選舉的方式,讓選出的代表行使權力。民主化就是指從其他政權形態轉變成民主政體的過程。民主化也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是長期而且連續的歷史過程,可以發生在各種社會領域,例如經濟民主化、社會民主化等。

法治化。法治是與人治根本對立的,兩者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治國理念。人治強調個人權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與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沒有法治。法治包含兩個部分,即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是兩者的統一體。形式意義的法治,強調“依法治國”“依法執政”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等價值、原則和精神。形式意義的法治應當體現法治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實質意義的法治也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運行機制予以實現,兩者均不可或缺。法治以民主和自由爲基礎,需要民主和自由的支撐、推動的力量;而民主和自由也需要法治的保障,需要法治的切實貫徹實施。

制度化。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用以實現某種功能和特定目標的社會組織乃至整個社會的一系列規範體系。漢語中“制”有節制、限制的意思,“度”有尺度、標準的意思。這兩個字結合起來,表明制度是節制人們行爲的尺度。制度化則是指羣體和組織的社會生活從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認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轉化過程。制度化是羣體與組織發展和成熟的過程,也是整個社會生活規範化、有序化的變遷過程。從這個意義說,制度化也即規範化。

多元化。多元是指不同種族、民族、宗教或社會羣體在一個共同文明體或共同社會的框架下,持續並自主地參與及發展自有傳統文化或利益。多元是一種客觀存在,是現代社會的最重要特徵之一。在多元社會中,不同族羣相互間展示尊重與容納,從而可以安樂共存、相互間沒有衝突。多元也是科學、社會、經濟等發展的關鍵性推動力量。所謂多元化,就是從多元出發,把工業社會和經濟發展產生的企業、公司、商會等生產經營性組織和學校、社團、教會等社會生活性組織,都看成是多元社會中的一個主體,形成多元化主體。

顯而易見,以上“12化”就是人類從農業社會轉型爲工業社會,進入現代化社會之後後者與前者形成的鮮明對比和典型特徵。現代化的“12化”是農業社會所不可能具備的,因此,離開這“12化”也就沒有現代化可言。

(本章完)

|第二章| 國家建構和國家治理轉型_二、國家治理的類型和轉型|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關鍵_一、中國政府治理制度和組織結構|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關鍵_二、中國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論和目的|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國家治理之策_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特點|第十一章| 推進自治是國家治理之基_二、基層羣衆自治制度的內涵|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關鍵_一、中國政府治理制度和組織結構|第四章| 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體系_三、中國特色國家治理體系的構建原則|第一章| 治理的由來和發展_三、治理的傳統和當代含義|第五章| 黨的領導是國家治理的核心_三、以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的建設|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關鍵_一、中國政府治理制度和組織結構|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關鍵_一、中國政府治理制度和組織結構|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國家治理之維_三、建設完備的國家治理法治體系|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國家治理之維_五、正確認識和處理黨與法治的關係|第一章| 治理的由來和發展_一、治理的原初形態|第七章| 發展民主是國家治理之根_三、中國式民主的特色|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關鍵_三、中國政府治理建設的途徑和任務|第九章| 弘揚德治是國家治理之魂_一、以德治國的豐富內涵|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國家治理之維_一、國家治理法治化的進展和藍圖|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國家治理之策_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向|第七章| 發展民主是國家治理之根_三、中國式民主的特色|第四章| 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體系_三、中國特色國家治理體系的構建原則|第十章| 實施共治是國家治理之重_一、共治的理論依據|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國家治理之維_五、正確認識和處理黨與法治的關係|第四章| 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體系_二、中國特色國家治理體系的系統結構|第七章| 發展民主是國家治理之根_一、國家治理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國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機構|第四章| 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體系_五、中國特色國家治理體系的建設思路|第二章| 國家建構和國家治理轉型_一、現代國家的建構|第三章| 國家治理的現代化_四、國家治理現代化是“第五化”|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國家治理之策_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特點|第二章| 國家建構和國家治理轉型_一、現代國家的建構|第二章| 國家建構和國家治理轉型_二、國家治理的類型和轉型|第九章| 弘揚德治是國家治理之魂_一、以德治國的豐富內涵|第十一章| 推進自治是國家治理之基_二、基層羣衆自治制度的內涵|第九章| 弘揚德治是國家治理之魂_一、以德治國的豐富內涵|第二章| 國家建構和國家治理轉型_三、中國國家治理的發展階段|第三章| 國家治理的現代化_三、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的不懈追求|第七章| 發展民主是國家治理之根_一、國家治理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第三章| 國家治理的現代化_一、何謂現代化|第一章| 治理的由來和發展_三、治理的傳統和當代含義|第十一章| 推進自治是國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層羣衆自治制度|第七章| 發展民主是國家治理之根_四、中國式民主的優勢|第十章| 實施共治是國家治理之重_一、共治的理論依據|第二章| 國家建構和國家治理轉型_一、現代國家的建構|第三章| 國家治理的現代化_四、國家治理現代化是“第五化”|第七章| 發展民主是國家治理之根_一、國家治理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第五章| 黨的領導是國家治理的核心_二、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與執政方式|第四章| 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體系_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內涵|第一章| 治理的由來和發展_一、治理的原初形態|第二章| 國家建構和國家治理轉型_三、中國國家治理的發展階段|第三章| 國家治理的現代化_三、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的不懈追求|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國家治理之策_二、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特點|第五章| 黨的領導是國家治理的核心_三、以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的建設|第五章| 黨的領導是國家治理的核心_一、中國共產黨與國家治理的關係|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國家治理之維_一、國家治理法治化的進展和藍圖|第三章| 國家治理的現代化_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含義|第十章| 實施共治是國家治理之重_一、共治的理論依據|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國家治理之維_二、國家治理法治化的創新觀點|第四章| 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體系_三、中國特色國家治理體系的構建原則|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關鍵_二、中國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論和目的|第三章| 國家治理的現代化_四、國家治理現代化是“第五化”|第七章| 發展民主是國家治理之根_二、中國國家治理需要新型民主觀|第七章| 發展民主是國家治理之根_四、中國式民主的優勢|第四章| 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體系_五、中國特色國家治理體系的建設思路|第二章| 國家建構和國家治理轉型_一、現代國家的建構|第十章| 實施共治是國家治理之重_二、共治的主要方式方法|第二章| 國家建構和國家治理轉型_三、中國國家治理的發展階段|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國家治理之維_二、國家治理法治化的創新觀點|第七章| 發展民主是國家治理之根_二、中國國家治理需要新型民主觀|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國家治理之維_二、國家治理法治化的創新觀點|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國家治理之維_四、司法體制改革的重大舉措|第十章| 實施共治是國家治理之重_三、共治實踐發展的典型|第四章| 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體系_二、中國特色國家治理體系的系統結構|第五章| 黨的領導是國家治理的核心_一、中國共產黨與國家治理的關係|第三章| 國家治理的現代化_三、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的不懈追求|第三章| 國家治理的現代化_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含義|第七章| 發展民主是國家治理之根_五、中國式民主的改革完善|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國家治理之策_三、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機構|第十二章| 深化改革是國家治理之策_一、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向|第三章| 國家治理的現代化_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含義|第九章| 弘揚德治是國家治理之魂_二、德治方略的形成和作用|第七章| 發展民主是國家治理之根_三、中國式民主的特色|第三章| 國家治理的現代化_四、國家治理現代化是“第五化”|第一章| 治理的由來和發展_一、治理的原初形態|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國家治理之維_三、建設完備的國家治理法治體系|第七章| 發展民主是國家治理之根_二、中國國家治理需要新型民主觀|第七章| 發展民主是國家治理之根_四、中國式民主的優勢|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國家治理之維_二、國家治理法治化的創新觀點|第九章| 弘揚德治是國家治理之魂_三、德治建設的重點和途徑|第三章| 國家治理的現代化_四、國家治理現代化是“第五化”|第四章| 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體系_二、中國特色國家治理體系的系統結構|第十一章| 推進自治是國家治理之基_三、改革和完善基層羣衆自治制度|第六章| 政府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關鍵_二、中國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論和目的|第八章| 健全法治是國家治理之維_一、國家治理法治化的進展和藍圖|第四章| 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體系_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內涵|第二章| 國家建構和國家治理轉型_二、國家治理的類型和轉型|第二章| 國家建構和國家治理轉型_三、中國國家治理的發展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