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教堂裡的燭光很昏暗。但姑媽還是在那幽暗中看到了那雙眼睛,那眼睛已並不年輕,但卻充滿着一種讓人不解的魅力。一個男人。他在稍遠的地方跪在木凳前。姑媽有點怕那眼睛。她覺得這樣長久地被一雙眼睛追隨無論如何是可怕的,而且是在這神聖而又神秘的地方。姑媽總是深埋着頭。深埋着她被遺棄的滿心憂傷。她是剛剛經歷過生之創痛的那個女人。在那樣的時代,她已是呼天不應,叫地不靈。在生之漫漫而遙遠的路途上,她已是再沒有希望可以企盼。她只想聽從母親的教誨,從此把身與心都交付那天上的主。她喜歡這個教堂裡的寧靜。燭光。琴聲與歌聲。那是來自天上的聲音,那聲音繞樑三日,纏纏繞繞,姑媽也就自覺她自己到了一個無苦痛無干擾無眼淚也無抑鬱的地方。
現實是她從二十歲的時候就將開始守住貞姐,又獨守空房。
家族中姐妹兄嫂們的笑聲她參不進去。
其實姑媽是苦到了極致纔有了這關於主的念想。一個這樣的女人她怎麼還有可能被另一個男人再度去愛呢?
飄飄渺渺的路。
當她把童貞交付給了一個男人。姑媽的往事是不堪回首的。傷痛到肺腑。具實嚴格說,姑媽的這第一次婚姻也根本就談不上什麼愛情。她只是以方圓幾十裡地那首屈一指的閉月羞花之貌,懵懵懂懂地坐進了那個娶親的花轎。不是姑媽的需要。姑媽沒有選擇的任何的可能性。姑媽只是個十八歲漂亮的大戶人家的女兒,而這個大戶人家已經家道中衰了,已經破落了,他們是想要通過姑媽而攀附上這一帶最殷實的地主,以重振肖家的往日聲威。姑媽算什麼。姑媽在此姻緣中並不重要,她不過是一個工具或手段而已。結婚前姑媽並沒有見過她的丈夫。她也並不知那男人是雞是狗,但不論是雞是狗也要去嫁。她認定的是一條千古不改的聽之任之的命和理。她只夢想着能繼續過她肖家大小姐的生活。一個美麗的少奶奶就這樣進了洞房。姑媽想也沒想到她所嫁的這個讀書人是有着開明思想的偉大知識分子。他們在相見的那一個瞬間從命於婚姻了。姑媽在明亮的燭光下看到了那一雙清澈而明亮的眼睛。姑媽覺出了她的心怦然而動。她甚至即刻就愛上了那個北平學生,她要以身相許要終身相隨從此有了依靠有了幸福而和美的生活。一種將永不枯竭的愛意油然而生。紅燭便熄火了。在花團錦簇之間。一聲聲地撕裂。隱忍着。血流如注。一切都安排好了。當有了貞姐,那個男人就上路了。
他要去北平尋更多的學問,糟糠之妻的情愛沒有新的內容,那學生終於厭倦。洞房花燭夜只是一個瞬間的記憶。他儘管也很動心也很投入但他依然是走了。殘存着些微的留戀。一步一回頭。淚水盈於眼眶之中。想着不久會回來。
但再沒有回來。北平到底是北平。識文斷字的女學生到底是識文斷字的女學生。自由的思想到底是自由的思想。於是,那北平的大知識分子從自己做起。爲了追隨先進的思潮,他寄回家來——紙休書。其實按照當時的風俗他完全可以不離婚。但他不願做那種不徹底的革命者。他懷了負疚。他知他內心其實並不恨這個無辜的裹着小腳的不識字的鄉下女孩子,而只是仇恨那個封建婚姻的傳統。他休掉姑媽只是爲了休掉糾纏於他的那個封建婚姻制度。他想一個先鋒鬥士所追求的應是先鋒的自由與愛情。於是可憐的姑媽不僅成了家族利益聯姻的犧牲品,而且成了北平學生要反封建反傳統的犧牲品。
懵懵懂懂地去而又悽悽惶惶地回。
有很久的一段時間裡,姑媽自慚形穢以致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她覺得二十歲上活起來已很沒有意思了,所以她帶起貞姐來也是馬馬虎虎的。於是就在這馬馬虎虎之間,她肅穆走進這座鄉村的教堂。她聽到了天堂裡的聲音,並在那聲音中,在燭光下在很多很多的人中間,找到了那雙深沉的眼睛。
在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那人一直用眼睛說話。
那人並不知姑媽爲誰,更不瞭解姑媽的那段離異史,他只是覺得這個年輕的小婦人很美。姑媽不再梳姑娘的頭。她儘管只有二十歲但已成了曾經滄海難爲水的女人。
姑媽感覺着。那日光很熱烈。然後是惶惑。然後又是沉着。再由沉着而堅定。即是說,當那男人在教堂幽暗的燭光下越來越深地看清了姑媽的臉上所透露出的那一層悲傷,絕望和憂鬱之後,他便也就不再猶豫了。他覺得他憐愛她。憐愛這個茫然無措的女人。他覺得不管這年輕的女人有什麼樣的傷心什麼樣的歷史,他都應把她看管起來保護起來。他凝視着姑媽的目光幾乎是在說:我不會再離開你。
姑媽更加地茫然無措。
她跪在木凳的後邊,更深地埋住頭,逃避那咄咄逼人的目光。她害怕已經發生的一切。全部的一切。她已聽不見神靈的話。聽不見天堂裡的歌聲。但是,她卻越來越勤地到這座小教堂中來。
姑媽裹着一條暗色的圍巾。
圍巾下只露出了那一對黑而憂傷的眼睛。
她的臉因鬱結着傷心的往事而顯得更加蒼白而充滿了魅力。女人的魅力。
姑媽已不是姑娘而成爲了一個真正的女人。
有時候女人的魅力是超越姑娘的。
姑媽以少有的美麗而憂鬱的女人的魅力來去匆匆地無聲出沒於小教堂。
一切那樣開始着,進行着。
只要進行,事情就總會有個結果。
姑媽無心再一次經歷情感的失敗。她又拔解不脫。她想念渴慕那雙眼睛,如果哪一次她感受不到那目光如箭般的直刺,她就會覺得心裡空落落的,像丟失了什麼。
這其實才是那個封建時代中真正進步的事物。這是隻有在開明的基督教堂的燭光下才可能發生的戀愛。
但姑媽一點也不知她是在戀愛了。她只是一味地外表安靜地跪在那裡,聽牧師講道,並感受那目光。幸福的時候沒有疼痛也不瑟瑟發抖。她只爲頻繁地不顧路途遙遠而赴那簡陋的教堂。一個男人的目光的等待。姑媽甚至認爲她每一次去,都是爲了她不能使那雙眼睛失望。她用裹過而又放開的腳,走很遠的鄉村的土路。那路蜿蜒崎嶇坎坷不平但姑媽始終堅持。沒有力量能夠阻擋愛和等待。沒有力量。愛是超越了一切力量的力量,在那一段時間裡,姑媽就是握有了那力量。
那眼睛誘她走向神聖的祭壇。
她要去那裡尋她曾失落的東西。
生命中的。
她甚至不管是不是有結果。
哪怕沒有結果。
她只要走進教堂的時候被那目光所灼烤所照耀。
她只要在她離開的時候感受到那目光中所包含的真情和留戀。
這樣很久。
很久很久。
姑媽那時候並不懂什麼叫愛和被愛。她只是在那陽光般的目光下穿來穿去,享受着無言的關切與溫暖。
姑媽病了,躺了很久,於是與教堂久違。
她獨自一人待在廂房的土炕上,方纔知道她已離不開那目光那男人。她極想知道那男人究竟是哪鄉的哪鎮的,他究竟是誰,他何以要這麼看着她。她爲此而滿心迷惑又同時滿心激動。她在這朦朧的感知中好像已看清了什麼又弄懂了什麼。但是連她自己也不想把這看清的東西說明白,她因循着,期待着並麻醉着自己。
然後在一個午後,她拖着病弱的身子,重新踏上了那條路。路兩旁是白楊樹,挺拔入天。遍地是青綠的莊稼。玉米和高粱。青紗帳。她走啊走啊直到黃昏。她跪了下去。她祈禱。她竟沒有找到那盼望已久的目光。
她落落寡歡,星夜返回。
她走出教堂不遠以後,突然間覺得她身後的那影子被人拽住了。
——誰?
姑媽停住了腳步。
她無法前行。
是誰呢?
她被灼烤。
在那樣的一個時辰一個夜晚。
她突然間扭轉了身子就投入到了那溫暖的懷抱中。
那麼盼望已久的那麼期待的。
他們混入了大自然中。
他們成爲了大自然中的一部分。
路兩旁,依舊是被夜風吹動不停地搖曳的玉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