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唔,這章找了許久資料,另外一隻手得以倖免……』
————以下正文————
“李大夫。”
就當宋國使臣李史與趙臣肥義在屋內談聊時,屋外傳來了蒙仲的聲音。
聽到這個聲音,李史略微猶豫了一下,但最終還是說道:“進來吧。”
得到李史的允許,蒙仲推門而入,假裝不知屋內還在趙國的臣子肥義,拱手對李大夫說道:“李大夫,您吩咐的事我等已經辦妥,不知您還有什麼吩咐?”
李史有吩咐蒙仲等人去做什麼事麼?
其實並沒有,蒙仲這樣說,只是爲了給足李史面子,順便給自己“貿然闖入”弄一個理由而已。
這不,李史作爲宋國的老臣,當然明白這些,在點點頭後,故作不經意地說道:“唔,那就好。……來,你就在老夫身邊吧。”
說着,示意蒙仲進屋。
肥義驚訝地看着這一幕,在打量了幾眼蒙仲身上的“胡服”後,他笑着對李史說道:“尊使,莫非這位是您家族的後輩?”
很顯然,肥義看出了李史對蒙仲的“特殊照顧”。
不過想想也是,憑他與李史的身份,他倆在屋內單獨談話時,竟有衛士膽敢以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來打攪,而不可思議的是,李史非但不生氣反而將其招入屋內——這明顯就是特殊照顧嘛。
見被肥義瞧出了端倪,李史也不隱瞞,笑着說道:“讓趙相見笑了。……此子並非老夫的族子,而是我國大夫惠盎的義弟,並且,此子還是莊子的弟子。此番我前來趙國,惠大夫特地叫此子跟隨在旁,以便此子能增漲見識。”
“哦?”
一聽說蒙仲這名少年竟然是宋國聖賢莊子的弟子、宋國大夫惠盎的義弟,肥義眼眸中閃過幾絲驚詫,而此時,蒙仲亦拱手拜道:“小子蒙仲,見過……趙相。”
待愣了愣後,蒙仲這才反應過來:眼前這位,竟然是趙國的國相?
片刻之前,蒙鶩曾猜測肥義在趙國的地位可能不低,但事實上,他還是有所低估。
肥義在趙國的地位何止是不低,他乃是趙國的“三朝元老”,在趙雍的父親「趙肅侯趙語」在位時,肥義就已經是趙國的貴臣了,然後又接連輔佐趙雍,以及如今的趙君趙何,作爲趙國的國相,肥義堪稱位極人臣。
然而不可思議的是,這位趙臣居然不是中原人,而是出身被中原人稱呼爲“蠻夷”的「白狄」。
白狄入中原,發生在兩百餘年前的秦晉時期,而是秦國對白狄採取殘暴鎮壓的手段,而晉國則採取懷柔政策,因此,白狄族中的鮮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這四支,便遷移到了中山一帶。
而後,肥氏、鼓氏、仇由氏這三支白狄部落相繼被晉國所滅,唯獨鮮虞氏在中山建立了國家,即中山國——鮮虞氏所建立的中山國曾經一度被魏國攻滅,但此後鮮虞氏的後裔還是重新復國,即如今的中山國。
而肥義,即白狄族肥氏一族的後人。
雖然從面貌上仍能看出肥義與中原人有所區別,但從肥義的言行舉止來看,外人實在很難想象這竟是一名“蠻夷”,或許這就是所謂的「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雖然肥義是白狄出身,但他在趙國生活了那麼多年,也早就與趙人無異了。
包括趙國派遣入宋爲相的仇赫,以及派遣入秦爲相的「樓緩」,前者是出身匈奴,後者是出身樓煩,但仍然是深受趙雍信任的臣子,且早已被趙國的文化所同化。
“小子,來這邊坐。”
見蒙仲身份特殊,肥義自然不會像對待普通少年那樣對待蒙仲,招招手邀請蒙仲在他與李史對坐的矮桌旁坐下,旋即指着蒙仲身上的胡服好奇問道:“宋國亦盛行此類胡服嗎?”
蒙仲如實回答道:“並不是,這是小子方纔在城內遊逛時購置的,確實如趙人所言,便於活動。”
“呵呵呵。”肥義笑着點了點頭,旋即感慨地說道:“主父當年施行「胡服」改革時,國內貴族堅決反對,全賴主父恩威並施,纔將那些人說服。……可即便今時今日,國內仍有不少人於暗中抵制胡服。……愚蠢。”
說到最後,肥義搖了搖頭,對於那些頑固守着“先王之法”的貴族很是不屑。
要知道在他看來,趙雍施行「胡服騎射」的改革,不亞於秦國的「商鞅變法」、與齊國的「鄒忌變法」,皆是能使國家變得更強的制度改革。
在趙國施行胡服騎射的改革後,趙國先於中原各國而擁有了「騎兵」這一兵種,陸續擊敗匈奴、婁煩、林胡等外族,別看趙雍謙虛地表示“趙國仍未有稱王的資格”,但事實上,趙國的軍隊目前已非常強大,強大到就連周邊的遊牧民族也無法像以往那樣侵犯趙國。
而這一切,都是「胡服騎射」改革帶來的成果。
在一番閒聊後,話題再度漸漸變得嚴肅起來。
李史對肥義說道:“今我宋國已攻滅滕國,將三軍兵力部署在齊國的薛邑,一旦貴國做好準備,則兩國便能聯手攻伐齊國。……卻不知趙主父此次攻伐中山,是否能盡全功?”
肥義聞言看了一眼李史,笑着說道:“尊使是在懷疑我趙國攻伐中山的決心麼?”
李史沉思了片刻,最終還是搖了搖頭,他對肥義說道:“據在下所知,貴國此前已四伐中山,此次是第五次,而在第四次討伐中山時,貴國原本能攻滅中山,卻不知因何依舊扶持「尚」爲中山王……”
肥義當然明白李史想說什麼,點點頭說道:“那時只因有齊國介入……”
“那麼這次呢?”李史目視着肥義正色問道:“不知此次,貴國可已做好與齊國作戰的決心?”
聽聞此言,肥義捋着髯須沉思着。
正如李史所言,趙國討伐中山國,在趙雍在位期間已經發生了四次,這次是第五次。
記得「馬陵之戰」後,魏國名將「龐涓」殞命,魏國短暫的“中興之相”,再次化爲泡影,此後,魏相惠施促成「徐州相王」,使魏國與齊國結成聯盟。
而此時,齊國亦與楚國結盟,「齊魏楚三國聯盟」初步建立。
這個聯盟,引起了秦國的警惕,秦國立刻派遣張儀前往魏國,一邊遊說魏王,一邊攻伐魏國,軟硬兼施。
張儀到了魏國後,一方面迫使魏國臣服於秦國,一方面則聯繫齊楚兩國的大臣,試圖破壞「合縱抗秦」的戰略。
在面對秦國攻伐的情況下,魏惠王魏罃相當有骨氣,硬扛着來自秦國的壓迫,暗中惠施、支持公孫衍。
此時,公孫衍見齊楚兩國靠不住,便設法促成魏、韓、趙、燕、中山「五國相王」,希望這五個國家抱團抵抗秦國,同時也是爲了防範齊國與楚國。
然而,「五國相王」非但遭到了秦國的反對,亦遭到了齊、楚兩國的堅決反對。
最終,五國相王失敗,並沒有達成預期的效果。
在這種情況下,魏惠王魏罃終於承受不住秦國的壓迫,罷免了國相惠施,由張儀擔任國相。
張儀出任魏相,變相等於魏國已臣服秦國,以至於形式一下子就倒向了秦國。
於是,秦國借道魏、韓兩國,攻伐齊國,東西兩個大國終於開始大戰——即齊國名將、孟子的學生「匡章」開始揚名的這場戰爭。
由於齊國名將匡章擊敗了秦軍,中原諸國再次意識到秦國並非不可戰勝,於是張儀被驅逐,由公孫衍擔任魏相,再次高舉「合縱抗秦」的旗幟,試圖聯合齊、魏、韓、趙、燕等國,討伐秦國。
但最終,這次聯合討伐秦國,卻只有三晉出兵,也就是魏、趙、韓三個國家,以至於聯軍被秦國擊敗。
當時,魏韓兩國立刻向秦國求和,唯獨趙國不求和,堅決抵抗,因此遭到了秦國的進攻。
然而就在這時,齊國竟也背棄盟約,對趙國落井下石,趁機攻伐趙國。
正是這場戰爭,堅定了趙雍「討伐齊國」的決心,於是他私下與秦國和解,兩國達成了戰略同盟。
既然決定要攻伐齊國,首先就要解決趙國的隱患,即中山國。
中山國在很大程度上被齊國操控,因此齊國當初堅決反對「五國相王」,因爲一旦五國抱團,中山國就將脫離他齊國的控制——因此當時齊國堅決反對中山國稱王,甚至試圖聯合燕國、趙國進攻中山國,逼迫中山王放棄“王號”。
若干年後,燕國內亂,齊國趁機派匡章攻伐燕國,在短短五十日內就攻佔了燕國全境,而在此期間,中山國亦背棄「五國相王」的盟約,趁火打劫攻伐燕國。
當時趙雍便意識到,名正言順討伐中山國的時機來了。
此後,趙雍進行的一系列的運作,先是冊立韓女爲後,說服韓國放了質子燕公子職,由趙兵護送後者前往燕國繼承君位,促成「趙燕同盟」,隨後,待秦武王過世時,又讓燕國放了質子秦公子稷,逼迫秦國冊立公子稷,進一步穩固「秦趙同盟」,再加上「趙宋同盟」,此時趙國的力量已變得非常強大,縱使是齊國,亦對趙國有所忌憚。
隨後,趙雍又派遺使者樓緩至秦國、仇赫至韓國、王賁至楚國、富丁至魏國、趙爵至齊國,且在同年首次發動針對中山的戰爭。
次年,趙雍下令進一步擴大對中山國的攻勢,派出了二十萬兵力,使中山國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國土。
由於趙雍自認爲他趙國無法一口氣吞併中山,這場戰爭暫時告一段落。
兩年後,趙國第三次討伐中山,由於齊國暗中相助中山國,雙方打成平局。
又過兩年,趙國第四次討伐中山,攻入中山國的國都「靈壽」,逼得中山國的君主逃到齊國。
次年,中山國全境皆被趙國佔領,但由於齊國的干涉,最終仍讓出了一部分土地,扶持了「尚」作爲中山王。
毫不誇張地說,若非是齊國的干涉,趙國在第四次討伐中山國時,就能徹底攻滅這個國家。
而如今,趙國第五次攻伐中山國,事實上真正的關鍵並非是「趙國能否戰勝中山」,而是在於「趙國是否已經做好了與齊國開戰的準備」。
不錯,趙伐中山,只不過是「趙燕宋三國討伐齊國」的序幕而已。
“趙國,是否已做好與齊國開戰的準備?”
目視着肥義,李史再次沉聲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