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欲殘中山
[原文]
魏文侯欲殘中山①。常莊談謂趙襄子曰:“魏並中山,必無趙矣。公何不請公子傾以爲正妻,因封之中山,是中山復立也。”
[註釋]
①殘:滅。
[譯文]
魏文侯打算滅掉中山國。趙襄子家臣常莊談對趙襄子說:“魏國想要吞併中山國,接着就會攻打趙國,趙國離亡國不遠了。您何不請求魏文侯,娶他的女兒公子傾做您的正妻,趁機把她的封邑封在中山國,這樣中山國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犀首立五王
[原文]
犀首立五王①,而中山後持。齊謂趙、魏曰:“寡人羞與中山併爲王,願與大國伐之,以廢其王。”中山聞之,大恐,召張登而告之②,曰:“寡人且王,齊謂趙、魏曰,羞與寡人併爲王,而欲伐寡人。恐亡其國,不在索王,非子莫能吾救。”
見嬰子曰:“臣聞君欲廢中山之王,將與趙、魏伐之,過矣。以中山之小,而三國伐之,中山雖益廢王,猶且聽也。且中山恐,必爲趙、魏廢其王而務附焉。是君爲趙、魏驅羊③也,非齊之利也。豈若中山廢其王而事齊哉?”田嬰曰:“奈何?”張登曰:“今君召中山,與之遇而許之王,中山必喜而絕趙、魏。趙、魏怒而攻中山,中山急而爲君難其王,則中山必恐,爲君廢王事齊。彼患亡其國,是君廢其王而立其國,賢④於爲趙、魏驅羊也。”田嬰曰:“諾。”
張醜曰⑤:“不可。臣聞之,同欲者相憎,同憂者相親。今五國相與王也,負海⑥不與焉,此是欲皆在爲王,而憂在負海。今召中山,與之遇而許之王,是奪四國而益負海也。致中山而塞四國,四國寒心。必先與之王而故親之,是君臨中山而失四國也。且張登之爲人也,善以微計薦中山之君久矣,難信以爲利。”
田嬰不聽,果召中山君而許之王。張登謂趙、魏曰:“齊欲伐河東⑦。何以知之?齊羞與中山併爲王甚矣,今召中山,與之遇而許之王,是欲用其兵也,豈若令大國先與之王以止其遇哉?”趙、魏許諾,果與中山王而親之。中山果絕齊兩從趙、魏。
[註釋]
①犀首:魏相公孫衍。立五王:約三晉和燕、中山同時稱王。②張登:中山臣。③驅羊:指白白出力而無所得。④賢:好過。⑤張醜:齊臣。⑥負海:指齊國。⑦河東:地名,屬趙、魏兩國。
[譯文]
犀首讓五國互相稱王,只有中山推遲了。齊王對趙、魏兩國說:“我認爲與中山同時爲王而羞愧,希望和你們一起討伐它,取消它的王號。”中山君聽說後內心很惶恐,召見張登告訴他說:“我將要稱王,齊王對趙、魏說,與我一起稱王,很是羞愧,想討伐我,我很怕自己的國家滅亡,並不要求一定能稱王,現在只有你能救我。”
張登到了齊國,見到田嬰說:“我聽說您打算廢掉中山國的王號,即將與趙、魏兩國聯合起來進攻中山,這樣做不妥啊!像中山這樣的小國,遭受三個大國的攻打,即使是比廢除王號更厲害的事,它也會惟命是從的。而且如今中山內心惶恐,必定會聽從趙、魏的命令廢除王號,並且對趙、魏的命令百依百順。這樣一來,您就是徒勞地爲趙、魏兩國辦事,而齊國根本沒有得到任何好處。這怎麼比得上讓中山廢除王號而依附齊國呢?”田嬰說:“依您看該怎麼辦?”張登說:“您現在前去聯絡中山,答應和中山結盟並認可它稱王。中山一定感到很高興,並且不會去找趙、魏兩國尋求妥協。趙、魏兩國肯定會因此生氣去攻打中山,中山感到危急,知道各國不願與它一起稱王,中山內心恐懼,必定會爲您廢除王號而依附齊國。中山擔心的是怕國家因此而滅亡,現在您雖然廢除了它的王號卻有了保全它國家,總好過白白爲趙、魏兩國出力要好。”田嬰回答說:“好,我聽您的。”
張醜說:“不可以這樣。我聽說,有相同的人會彼此憎恨,有共同憂患的人會互相靠攏。如今五國相約稱王,齊國去不參與。五國其實都想稱王,可害怕齊國不答應。如今會見中山國君,答應他稱王,是分散了五國的團結而增強了齊國的力量。拉攏中山而排斥四國,四國就會害怕,定會先答應中山稱王,並與中山友善,那麼您就會因爲拉攏了中山而失去四國的支持。再說,張登善於用陰謀來討好中山國君,他的話是不可信。”
田嬰沒有采納,果真召見了中山君並允許中山君稱王。張登對趙、魏兩國說:“齊國要攻打你們的河東地區。我怎麼知道的呢?齊國對同中山同時稱王感到恥辱,如今卻召見中山君,同他會面並允許他稱王,實際上是想利用中山的兵馬,這哪比得上你們同中山君先稱王,來制止他們的會面呢?”趙、魏兩國答應了,果真同中山一起稱王,並且與中山關係密切。中山也真的斷絕了同齊國的邦交,一心事奉趙國、魏國。
中山與燕、趙爲王
[原文]
中山與燕、趙爲王,齊閉關不通中山之使,其言曰:“我萬乘之國也,中山千乘之國也,何侔①名於我?”欲割平邑以賂燕、趙,出兵以攻中山。
藍諸君②患之。張登③謂藍諸君曰:“公何患於齊?”藍諸君曰:“齊強,萬乘之國,恥與中山侔名,不憚割地以賂燕、趙,出兵以攻中山。燕、趙好位而貪地,吾恐其不吾據也。大者危國,次者廢王,奈何吾弗患也?”張登曰:“請令燕、趙固輔中山而成其王,事遂定。公欲之乎?”藍諸君曰:“此所欲也。”曰:“請以公爲齊王,而登試說公;可,乃行之。”藍諸君曰:“願聞其說。”
[註釋]
①侔:相等,相當。②藍諸君:中山國的相國。③張登:中山國的臣子。
[譯文]
中山和燕、趙兩國的君主互相稱王,齊國於是封鎖了中山通往燕、趙的關卡,不讓中山的使者從此經過,並且宣稱說:“我們齊國是擁有萬輛戰車的大國,而中山只不過是擁有千輛戰車的小國,中山憑什麼與我們齊國並駕齊驅呢?”齊國想要用平邑賄賂燕、趙兩國,讓兩國出兵攻打中山。
中山相國藍諸君爲此感到擔憂。張登對藍諸君說:“您爲什麼要懼怕齊國呢?”藍諸君說:“齊國是擁有萬輛戰車的強盛大國,他們認爲與中山處在同樣的名位上,是恥辱。這次不惜割讓土地賄賂燕、趙兩國,希望兩國出兵進攻趙國。燕、趙兩國的君主喜好名位,貪圖土地,我擔心他們不會與我國同心同德。甚至還會給我國帶來戰禍,即便沒戰禍也會廢止我們的王號,您說我怎麼能不擔心呢?”張登說:“我希望出使燕、趙兩國,使他們兩國與中山國一心,幫助中山君稱王,這事一定能辦成。這是您的心意麼?”藍諸君說:“這正是我的心意啊。”張登說:“那麼就請您假扮作齊王,我先試着勸說您,如果能把您說動,就按照計劃行事。”藍諸君說:“我願意一試。”
[原文]
登曰:“王之所以不憚割地以賂燕、趙,出兵以攻中山者,其實欲廢中山之王也。王曰:‘然。’然則王之爲費且危。夫割地以賂燕、趙,是強敵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難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虧①而兵不用,中山可廢也。王必曰:‘子之道奈何?’”
藍諸君曰:“然則子之道奈何?”張登曰:“王發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閉關不通使者,爲中山之獨與燕、趙爲王,而寡人不與聞焉,是以隘之。王苟②舉趾以見寡人,請亦佐君。’中山恐燕、趙之不己據也,今齊之辭雲‘即佐王’,中山必遁燕、趙與王相見。燕、趙聞之,怒絕之,王亦絕之,是中山孤,孤何得無廢。以此說齊王,齊王聽乎?”
藍諸君曰:“是則必聽矣,此所以廢之,何其所以存之矣?”張登曰:“此王所以存者也。齊以是辭來,因言告燕、趙而無往,以積厚於燕、趙。燕、趙必曰:‘齊之慾割平邑以賂我者,非欲廢中山之王也,徒欲以離我於中山而已親之也。’雖百平邑,燕、趙必不受也。”藍諸君曰:“善。”遣張登往,果以是辭來。中山因告燕、趙而不往,燕、趙果俱輔中山而使其王,事遂定。
[註釋]
①虧:虧損,損失。②苟:倘若。
[譯文]
張登說:“大王您之所以毫不吝嗇割讓土地來賄賂燕、趙兩國,讓他們出兵去攻打中山,其目的就是想廢掉中山國君主的王號吧?齊王會說:‘是啊’。但是大王這麼做不但代價昂貴,而且可能招來戰禍。您割地賄賂燕、趙兩國,是增加了您敵人的實力;派兵攻打中山國,就會揹負挑起戰端的罵名。大王雖然用這兩招,但想廢止中山王號的目的,不一定能成功。大王如果採納我的計策,既不用割地給燕、趙兩國,也不會派出兵馬,就會讓中山君廢除王號。齊王一定會問:‘那麼你到底有什麼計策呢?’”
藍諸君說:“那麼你到底有什麼好看法呢?”張登說:“大王可以派重要的使者前去中山國,讓他稟告中山君說:‘我之所以封鎖關卡,不讓中山的使者打這裡經過通過,是因爲中山私下單獨與燕、趙兩國互相稱王,唯獨排斥了我,所以我才這麼做。假如中山君肯屈尊來見我,我一定會幫助中山的。’中山君擔心燕、趙兩國不同自己一心,現在齊王說出了‘從現在起幫助中山君’這樣的話,中山君一定會迴避燕王、趙王前來與大王您相見。這事讓燕、趙兩國知道以後,一定會勃然大怒從而與中山國斷絕關係。大王您也和中山君斷交,這樣就會使中山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這樣一來,中山怎麼可能不廢除王號呢?用這樣的話去說服齊王,他怎麼可能不接納呢?”
藍諸君說:“這樣去說齊王就一定相信,這是廢掉王號的好辦法,用什麼方法可以保住王號呢?”張登說:“這就是保存王號的辦法。齊王用這番話來說中山君,就把這番話轉告給燕、趙兩國,使它們同齊國斷絕,加深中山同燕、趙兩國的友好關係。燕、趙兩國一定會說:‘齊國割讓平邑前來拉攏我們,並不是想廢除中山君的王號,只是想離間我們與中山國的關係,自己好與中山國結盟。’即使再割讓一百個平邑,燕、趙兩國也一定不會接受。”藍諸君說:“太好了。”於是派張登去了齊國,張登果然用這番話來遊說。中山就轉告燕、趙兩國,斷絕與齊國的來往,燕、趙兩國果然共同輔助中山,讓中山君稱王,事情就這樣平定了。
司馬憙使趙
[原文]
司馬憙使趙①,爲己求相中山。公孫弘陰知之②。中山君出,司馬憙御,公孫弘參乘③。弘曰:“爲人臣,招大國之威以爲已求相,於君何如?”君曰:“吾食其肉,不以分人。”司馬憙頓首於軾曰:“臣自知死至矣。”君曰:“何也?”“臣抵罪。”君曰:“行,吾知之矣。”居頃之,趙使來,爲司馬憙求相。中山君大疑公孫弘,公孫弘走出。
[註釋]
①司馬憙(xǐ洗):中山國大臣。②公孫弘:中山國大臣。③參乘:陪乘。
[譯文]
司馬憙出使到趙國,讓趙國替自己謀求相國的職位。公孫弘私下裡知道了這件事。一次中山君外出,司馬憙替他駕車,公孫弘陪乘。公孫弘說:“做人臣子的,卻利用大國的威勢爲自已謀求相位,您覺得這種人怎麼樣?”中山君說:“我吃他的肉,不把肉分給別人。”司馬憙急忙在車前的橫木上叩頭說:“我自知死期到了。”中山君說:“爲什麼這樣?”司馬憙說:“我應當受罰。”中山君說:“走吧,我知道了。”過了一段時間,趙國的使者來到中山國,爲司馬憙謀取相位。中山君知道公孫弘陷害司馬憙,公孫弘被迫逃亡國外。
司馬憙三相中山
[原文]
司馬憙三相①中山,陰簡②難③之。田簡④謂司馬憙曰:“趙使者來屬耳⑤,獨不可語陰簡之美乎?趙必請之,君與之,即公無內難矣。君弗與趙,公因⑥勸君立之以爲正妻。陰簡之德公,無所窮矣。”
果令趙請,君弗與。司馬憙曰:“君弗與趙,趙王必大怒;大怒則君必危矣。然則立以爲妻,固無請人之妻不得而怨人者也。”
田簡自謂取使,可以爲司馬憙,可以爲陰簡,可以令趙勿請也。
[註釋]
①三相:三次出任相國。②陰簡:中山君的愛妃。③難:嫉恨。④田簡:中山國的臣子。⑤屬耳:打聽,探聽。⑥因:趁機。
[譯文]
司馬憙三次出任中山的相國,中山君的寵妃陰姬不喜歡他,這時田簡對他說:“趙國使者來探聽中山的情況,爲何不把陰姬的美貌告訴趙國的使臣呢?趙王知道此事後,必然前來要她。如果大王把她送給趙王,那麼閣下在朝中就高枕無憂了;如果大王不肯給,那閣下就可趁勢勸中山君立她爲後,從此她就會對閣下感恩不盡。”
於是司馬憙果然耍計謀讓趙國來要陰姬,中山王當然不願意給,於是司馬憙就趁機對大王說:“大王不把陰姬送給趙王,那趙王肯定很生氣,這樣一來,大王就危險了。不過大王可以立陰姬爲王后,因爲世間還沒有要人正妻不成而怨恨的人。”
田簡自認爲這樣做可以說服趙國使臣,也可以幫助司馬憙,更可以幫助陰姬,尤其可以不讓趙國要去陰姬。
陰姬與江姬爭爲後
[原文]
陰姬與江姬爭爲後①。司馬憙謂陰姬公曰:“事成,則有土子民②;不成,則恐無身。欲成之,何不見臣乎?”陰姬公稽首曰:“誠如君言,事何可豫③道者。”司馬憙即奏書中山王曰:“臣聞弱趙強中山。”中山王悅而見之曰:“願聞弱趙強中山之說。”司馬憙曰:“臣願之趙,觀其地形險阻,人民貧富,君臣賢不肖,商④敵爲資,未可豫陳也。”中山王遣之。
見趙王曰:“臣聞趙,天下善爲音,佳麗人之所出也。今者臣來至境。入都邑,觀人民謠俗,容貌顏色,殊無佳麗好美者。以臣所行多矣,周流無所不通,未嘗見人如中山陰姬者也。不知者,特以爲神,力言不能及也。其容貌顏色,固已過絕人矣。若乃其眉目準⑤頞權衡,犀角偃月,彼乃帝王之後,非諸侯之姬也。”趙王意移,大悅曰:“吾願請之,何如?”司馬憙曰:“臣竊見其佳麗,口不能無道爾。即欲請之,是非臣所敢議,願王無泄也。”
司馬憙辭去,歸報中山王曰:“趙王非賢王也,不好道德,而好聲色⑥;不好仁義,而好勇力。臣聞其乃欲請所謂陰姬者。”中山王作色不悅。司馬憙曰:“趙強國也,其請之必矣。王如不與,即社稷危矣;與之,即爲諸侯笑。”中山王曰:“爲將奈何?”司馬憙曰:“王立爲後,以絕趙王之意。世無請後者。雖欲得請之,鄰國不與也。”中山王遂立以爲後,趙王亦無請言也。
[註釋]
①江姬:中山君美人。後:國君的正妻,王后。②有土:據有土地。③豫:預先。④商:比較。⑤準:鼻子。⑥聲色:美樂和美色。
[譯文]
中山國的陰姬和江姬爭着做中山國的王后。司馬憙對陰姬的父親說:“王后的事如果能夠成功,您就會得到土地,統治百姓;如果不能成功,恐怕性命難保。想使事情成功,爲什麼不跟我商量呢?”陰姬的父親叩頭說:“果真像您說的那樣,厚報之事那裡用得着先說。”司馬憙立即就向中山王上書說:“我知道削弱趙國,增強中山的好辦法。”中山王高興地召見他說:“願意聽一聽您的計謀。”司馬憙說:“我希望到趙國去,觀察那裡的地形和山川險阻情況,人民的貧富的情況,君臣的賢愚的情況,斟酌敵我力量作爲參考,現在還不能預先亂說。”於是中山王派司馬憙去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