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燕策三(1)

齊、韓、魏共攻燕

[原文]

齊、韓、魏共攻燕,燕使太子請救於楚。楚王使景陽將而救之①。暮舍,使左右司馬各營壁地,已,稹表②。景陽怒曰:“女所營者,水皆至滅表,此焉可以舍?”乃令徙。明日大雨,山水大出,所營者,水皆滅表,軍吏乃服。於是遂不救燕而攻魏雍丘③,取之以與宋。三國懼,乃罷兵。魏軍其西,齊軍其東,楚軍欲還,不可得也。景陽乃開西和門,晝以車騎,暮以燭見,通使於魏。齊師怪之,以爲燕、楚與魏謀之,乃引兵而去。齊兵已去,魏失其與國,無與共擊楚,乃夜遁。楚師乃還。

[註釋]

①楚王:指楚懷王。景陽:楚國名將。②稹表:樹立標記。稹,同“植”,樹立。表,用來區別軍隊不同部分的標記。③雍丘:地名,在今河南杞縣。

[譯文]

齊、韓、魏三國聯合攻打燕國,燕國派太子到楚國去請求救援。楚王派景陽率軍來救助燕國。晚上宿營時,景陽派左右二司馬各自選地紮寨,不一會兒,又立木表作爲邊界。景陽視察之後生氣地說:“你們所選擇的營地的位置,洪水很快就要衝過來,木表也會被淹沒。這裡怎麼能住宿呢!”於是命令軍隊遷移到別處。第二天下起大雨,山洪洶涌奔來,原先安營的地方,木表果真都被洪水淹沒。將士們十分敬佩景陽的神機妙算。即使在這樣的困境中,楚軍始終沒有去救援燕國,而是調轉兵力攻打魏國的雍丘,接着把奪取的雍丘轉送給宋國。這三個國家的軍隊都很驚恐,於是取消了圍攻燕國的計劃。這時魏軍駐紮在西邊,齊軍駐紮在東邊,楚軍要想回國也受到阻隔。然而景陽卻打開西和門,白天車馬來來往往,晚上燭火照得通亮,景陽還常派使者到魏軍駐地去。齊軍感到很納悶,認爲燕、楚兩軍要聯合魏軍攻打自己,就退兵了。自從齊軍離開駐地之後,魏軍就失去了盟軍,又不能聯合其他軍隊去攻打楚軍,夜裡只好倉皇逃竄了。楚軍這才收兵回國。

張醜爲質於燕

[原文]

張醜爲質於燕①,燕王欲殺之,走且出境,境吏得醜。醜曰:“燕王所爲將殺我者,人有言我有寶珠也,王欲得之。今我已亡之矣,而燕王不我信②。今子且致我,我且言子之奪我珠而吞之,燕王必殺子,刳子腹及子之腸矣③。夫欲得之君,不可說以利。吾要且死,子腸亦且寸絕。”境吏恐而赦之。

[註釋]

①張醜:齊臣。②不我信:即不信我,賓語前置。③刳(kū):剖開。

[譯文]

齊臣張醜到燕國去做人質,燕王想殺死他,張醜逃跑了,快要逃出邊境時,被邊境上的官吏抓住了。張醜說:“燕王要殺我的原因,是有人說我有寶珠,燕王想得到它,但是現在我已經丟了寶珠,可燕王不信任我。今天您打算把我送到燕王那裡,我就說您奪去了我的寶珠,並珠寶吞進了肚子,燕王一定會殺了您,剖開您的肚子。如果想得到國君的賞識,也不該用財物取悅於他。我一旦被腰斬而死,您的腸子也會一寸寸地被切斷。”邊境上的這個官吏很害怕,就放了張醜。

燕王喜使慄腹以百金爲趙孝成王壽

[原文]

燕王喜①使慄腹以百金爲趙孝成王壽,酒三日,反報曰:“趙民其壯者皆死於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王乃召昌國君樂間②而問曰:“何如?”對曰:“趙,四達之國也,其民皆習於兵,不可與戰。”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爲趙可伐,遽起兵六十萬以攻趙,令慄腹以四十萬攻鄗,使慶秦以二十萬攻代。趙使廉頗以八萬遇慄腹於鄗,使樂乘以五萬遇慶秦於代③,燕人大敗,樂間入趙。

燕王以書且謝焉,曰:“寡人不佞④,不能奉順君意,故君捐國而去,則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願,而君不肯聽,故使使者陳愚意,君試論之。語曰:‘仁不輕絕,智不輕怨。’君之於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則君掩蓋之,不虞⑤君之明罪之也;望有過則君教誨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國人莫不知,天下莫不聞,君微出明怨以棄寡人,寡人必有罪矣。雖然,恐君之未盡厚也。諺曰:‘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以故掩人之邪⑥者,厚任之行也;救人之過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過,非君心所望之?今君厚受位於先王以成尊,輕棄寡人以快心,則掩邪救過難得於君矣。

[註釋]

①燕王喜:燕孝王之子,名喜。慄腹:燕國相國。趙孝成王:趙惠文王之子,名丹。②樂間:樂毅之子。樂毅投奔趙國後,燕王又封他爲昌國君。③樂乘:人名,與樂毅同族。④不佞:不才。⑤不虞:不料,沒想到。⑥邪:錯誤,過失。

[譯文]

燕王喜派慄腹拿出百金向趙孝成王獻禮祝福,飲酒三天,慄腹返回,回報燕王說:“趙國百姓中壯年的都死在長平,他們的遺孤還沒有長成,可以攻打趙國。”燕王於是召見昌國君樂間,向他詢問說:“攻打趙國的事怎麼樣?”樂間回答說:“趙國,是一個四通八達的國家,其百姓都善於作戰,不可以與趙國開戰。”燕王問:“我用一倍於趙隊的兵力攻打它,可以嗎?”樂間說:“不可以。”燕王問:“我用三倍於趙隊的兵力攻打它,可以嗎?”樂間說:“不可以。”燕王爲此很是生氣。身邊的大臣都覺得可以攻打趙國,燕國很快發兵六十萬前去攻打趙國,派慄腹用四十萬軍隊攻打部邑,派慶秦用二十萬軍隊攻打代地。趙國派廉頗用八萬軍隊在鄗邑抵抗慄腹,派樂乘用五萬軍隊在代地迎擊慶秦,燕國人被打得大敗,樂間也投奔了趙國。

燕王寫信責備樂間並且表示了歉意,他在信裡說:“我沒有才能,沒有接受您的意見,結果讓您離開國家去了他鄉,這充分表明了我多麼無能啊。我想改正我的缺點,恐怕您不願意聽,所以就先派去使者陳述我的心思,請您判斷一下是否。俗話說:‘仁義之士不輕易和他人斷絕關係、智慧的人不輕易發出抱怨。’您是怎麼對待先王的,所有的人的心裡都很清楚,我如果有什麼過失或者不足之處,希望您能夠包涵,可沒想到您卻把我的過失四處散佈,還棄國而去。而且我的過失,國內外的人都知道,即使您不公開,我的罪過也是不能迴避的。但即便這樣,您也顯得太不厚道了。俗話說:‘實在人不通過詆譭他人來擡高自己,仁義的人不通過損害他人的利益來讓凸顯自己。’所以說掩蓋別人的過失是厚道的行爲,幫助別人糾正錯誤的人是仁義之士。這世上能有人幫我遮醜並且挽救過錯,難道不是您想看到的麼?您曾經被先王厚待並獲得了顯赫的地位,現在卻爲了一時痛快而拋棄本王,看來本王想遮醜改錯是不能靠你了啊!

[原文]

“且世有薄於故厚施,行有失而故惠用。今使寡人任不肖之罪,而君有失厚之累,於爲君擇之也,無所取之。國之有封疆猶家之有垣牆,所以合好掩惡也。室不能相和,出語鄰家,未爲通計也。怨惡未見而明棄之,未盡厚也。寡人雖不肖乎,未如殷紂之亂也;君雖不得意乎,未如商容、箕子之累也。然則不內蓋寡人而明怨於外,恐其適足以傷於高而薄於行也,非然也?苟可以明君之義,成君之高,雖任惡名,不難受也。本欲以爲明寡人之薄,而君不得厚;揚寡人之辱,而君不得榮,此一舉而兩失也。義者不虧人以自益,況傷人以自損乎!願君無以寡人不肖累往事之美。

“昔者,柳下惠吏於魯,三黜而不去。或謂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與人之異,惡往而不黜乎?猶且黜乎,寧於故國爾。’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業不忘;不以去爲心,故遠近無議。今寡人之罪,國人未知,而議寡人者遍天下。語曰:‘論不修心,議不累物,仁不輕絕,智不簡功。’

“棄大功者,輟也;輕絕厚利者,怨也。輟而棄之,怨而累之,宜在遠者,不望之乎君也。今以寡人無罪,君豈怨之乎?願君捐怨,追惟先王,復以教寡人!意君曰,餘且慝心以成而過,不顧先王以明而惡,使寡人進不得修功,退不得改過,君之所揣也,唯君圖之!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書謁之。”

樂間怨不用其計,卒留趙,不報。

[譯文]

“再說世上有人待我不好,我反而多向他施恩;別人的行爲有了過失,我反而給以恩惠,加以任用。現在即使我蒙受了無能的罪名,而您也缺乏仁厚之風的批評,因此我認爲您的做法,沒有可取之處。國家有疆界,就好比家庭有院牆一樣,是爲了聚攏好事掩飾醜事。家裡不能彼此和睦,出去告訴鄰居,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我的怨恨、憎惡還沒有表現出來,您就公開棄國而去,不能算盡了忠厚人的本分。我雖然無能,但還不像殷紂王那樣昏憒無能;您雖然不得志,也沒有像商容、箕子那樣的憂患。然而您竟不在國內掩飾我的過失,卻跑到國外表明您的怨恨,恐怕您那樣做足以有損於您的高尚的品格,別人也會瞧不起您的行爲,不是這樣嗎?如果可以彰顯您的仁義,成就您高尚的品格,我即使承擔某須有的惡名,也很容易接受。本來想表明我不薄義,而您自己也得不到忠厚之名;本來想張揚我的恥辱,而您也得不到榮耀,這樣做一舉兩失。仁義的人不靠損害別人來滿足自己的私慾,更何況傷害別人也損害了自己呢!希望您不要因爲我無能,而傷害了您的美名。

“從前有個柳下惠,在魯國做官的時候多次被撤職,可還是不肯離開魯國。有人對他說:‘你完全可以離開這裡啊。’柳下惠說:‘如果做人與凡人一樣,在哪裡能夠不被撤職呢?更何況反正都是撤職,我倒更願意呆在本國。’柳下惠沒有因爲多次被撤職而就放棄原則,所以人們一直都牢記他過往的功績;他從來沒有考慮過要離開自己的國家,所以從古到今沒有人非議他。現在我的過錯本國的老百姓還沒知情,就已經被天下人議論紛紛了。俗話說:‘良言不違背本心,高論不損害其他人的利益,仁義之士不輕易和他人斷絕關係,智者不輕視他人的功勞。’

“拋棄別人的大的功業,就會使別人絕情;輕率絕情地貪求私利,是因爲他產生了怨恨。因爲絕情而拋棄前功,心懷怨恨而自暴自棄,這種事應該發生在被疏遠的大臣身上,不希望出現在您的身上。現在我並沒有什麼罪過,您難道還怨恨我嗎?希望您擯棄前怨,追念先王,重新來教導我。或許您會說:‘您的過失我感到很高興,不顧先王的恩德來張揚您的醜惡。’,這樣就使我進不能建立功業,退不能改正過失,這是您心裡所揣度的,希望您再考慮一下!這些是我的想法,恭敬地以書信的方式傳達給您。”

樂間怨恨燕王沒有采納自己的計策,最終還是留在趙國,沒有回報燕王。

秦並趙

[原文]

秦並趙,北向迎燕。燕王①聞之,使人賀秦王②。使者過趙,趙王③系之。使者曰:“秦趙爲一,天下服矣。茲④之所以受命於趙者,爲秦也。今臣使秦,而趙系之,是秦趙有郄⑤。秦趙有郄,天下必不服,而燕不受命矣。且臣之使秦,無妨於趙之伐燕也。”趙王以爲然而遣之。

使者見秦王曰:“燕王竊聞秦並趙,燕王使使者賀千金。”秦王曰:“夫燕無道,吾使趙有之,子何賀?”使者曰:“臣聞全趙之時,南鄰爲秦,北下曲陽爲燕,趙廣三百里,而與秦相距五十餘年矣,所以不能反勝秦者,國小而地無所取。今王使趙北並燕,燕趙同力,必不復受⑥於秦矣。臣切⑦爲王患之!”秦王以爲然,起兵而救燕。

[註釋]

①燕王:燕王喜,孝王之子。②秦王:秦始皇。③趙王:趙悼襄王。④茲:應作燕。⑤郄:同隙。⑥受:下脫命字。⑦切:應作竊。

[譯文]

秦國兼併趙國,又命令趙軍向北攻打燕國。燕王聽到這個消息,於是派人到秦國去祝賀。燕使者途徑趙國時,趙王讓燕國的使臣拘禁起來。使者說:“秦、趙成爲一個整體了,天下諸侯自然俯首稱臣。燕國之所以接受趙國的指令,因爲你們背後有個秦國撐腰。現在我本來要出使到秦國去,然而你們卻把我拘押起來,這就表明秦、趙兩國的關係有了裂痕。如果秦、趙產生分歧,天下諸侯當然不會事奉趙國,並且燕國也不會再聽趙國的調遣。再說我這次出使秦國,並沒有妨礙趙國攻打燕國。”趙王認爲說得有理,就放他走了。

燕使者見到秦王,說:“燕王私下聽說秦國兼併了趙國,燕王就派我送來千金賀禮。”秦王說:“燕王是無道的昏君,我已經命令趙軍前去攻打燕國,你還來賀什麼?”使者說:“我聽說趙國還是諸侯王的時候,南部的鄰國就是秦國,北部的下曲陽靠近燕國,趙國土地有方圓三百里,卻與秦國相持了五十餘年,趙國之所以沒能置於死地而後生的戰勝秦國,那是因爲國家弱小,土地又沒有什麼出產。現在大王讓趙國到北邊去吞併燕國,一旦成功,燕、趙兩國同心合力,一定不肯聽從秦國的指揮了。我私下裡爲大王感到擔憂啊!”秦王認爲說得對,就發兵援救燕國。

燕太子丹質於秦

[原文]

燕太子①丹質於秦,亡歸。見秦且滅六國,兵以②臨易水,恐其禍至。大子丹患之,謂其太傅③鞫武曰:“燕秦不兩立,願太傅幸而圖之。”武對曰:“秦地遍天下,威脅韓魏趙氏,則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見陵④之怨,欲排其逆鱗⑤哉?”太子曰:“然則何由?”大傅曰:“請入,圖之。”

居之有間,樊將軍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諫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積怨於燕,足爲寒心,又況聞樊將軍之在乎!是以委肉當餓虎之蹊,禍必不振⑥矣!雖有管、晏,不能爲謀。願太子急遣樊將軍入匈奴以滅口。請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講於單于,然後乃可圖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計,曠日彌久,心惛然恐不能須臾。且非獨於此也。夫樊將軍困窮於天下,歸身於丹,丹終不迫於強秦,而棄所哀憐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時也。願太傅更慮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與之謀也。”太子曰:願因太傅交於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諾。”出見田光,遭太子曰:“願圖國事於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註釋]

①燕太子:燕王喜之子,名丹。②以:同已。③太傅:輔導太子的官。④見陵:被欺凌。⑤逆鱗:據說龍喉部下邊生有逆鱗,如果有人觸動逆鱗,龍就會產生吞殺之意。⑥振:拯救,挽救。

[譯文]

燕太子丹在秦國做人質,得了機會逃了回來。看到秦國將要吞滅六國,現在秦兵已逼近易水,害怕亡國之禍就要降臨燕國。太子丹很憂慮,就對自己的太傅鞫武說:“燕、秦兩勢不兩立,希望有幸得到太傅出謀劃策。”鞫武回答說:“秦國佔領的土地遍佈天下,如果它們再以武力脅迫韓、趙、魏三國,那麼易水以北,就永無寧日了。您何不爲了曾經受辱的怨恨而與殘暴的秦國作對呢?”太子丹說:“那該如何是好?”太傅說:“請太子暫且休息一下,容我自己思量一下這件事。”

第58章 趙策三(4)第36章 楚策一(1)第62章 趙策三(8)第16章 秦策二(5)第3章 東周策(3)第24章 齊策一(3)第81章 韓策三(1)第88章 燕策二(1)第81章 韓策三(1)第61章 趙策三(7)第17章 秦策三(1)第94章 宋、衛策(1)第28章 齊策四(1)第14章 秦策二(3)第44章 楚策四(1)第45章 楚策四(2)第54章 趙策二(4)第86章 燕策一(3)第32章 齊策五(2)第71章 魏策三(3)第69章 魏策三(1)第72章 魏策四(1)第26章 齊策三(1)第65章 魏策一(3)第31章 齊策五(1)第52章 趙策二(2)第62章 趙策三(8)第75章 韓策一(1)第67章 魏策二(2)第41章 楚策二(2)第56章 趙策三(2)第37章 楚策一(2)第3章 東周策(3)第29章 齊策四(2)第74章 魏策四(3)第7章 秦策(2)第81章 韓策三(1)第15章 秦策二(4)第13章 秦策二(2)第72章 魏策四(1)第86章 燕策一(3)第24章 齊策一(3)第67章 魏策二(2)第38章 楚策一(3)第43章 楚策三(2)第69章 魏策三(1)第48章 趙策一(2)第50章 趙策一(4)第57章 趙策三(3)第66章 魏策二(1)第53章 趙策二(3)第96章 中山策(1)第26章 齊策三(1)第64章 魏策一(2)第95章 宋、衛策(2)第34章 齊策六(2)第40章 楚策二(1)第41章 楚策二(2)第89章 燕策二(2)第87章 燕策一(4)第88章 燕策二(1)第30章 齊策四(3)第3章 東周策(3)第4章 西周策(1)第71章 魏策三(3)第14章 秦策二(3)第30章 齊策四(3)第19章 秦策四(1)第84章 燕策一(1)第61章 趙策三(7)第46章 楚策四(3)第4章 西周策(1)第33章 齊策六(1)第63章 魏策一(1)第9章 秦策(4)第82章 韓策三(2)第73章 魏策四(2)第12章 秦策二(1)第17章 秦策三(1)第6章 秦策(1)第53章 趙策二(3)第94章 宋、衛策(1)第12章 秦策二(1)第80章 韓策二(3)第41章 楚策二(2)第31章 齊策五(1)第27章 齊策三(2)第46章 楚策四(3)第45章 楚策四(2)第45章 楚策四(2)第76章 韓策一(2)第13章 秦策二(2)第53章 趙策二(3)第52章 趙策二(2)第26章 齊策三(1)第44章 楚策四(1)第47章 趙策一(1)第42章 楚策三(1)第5章 西周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