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燕策一(3)

當初,蘇秦的弟弟蘇厲爲了燕國王子做人質的事前去見齊閔王。齊王怨恨蘇秦,所以想囚禁蘇厲,做人質的燕國王子替他去謝罪,這是纔算完事,於是讓他做人質信使。因爲燕相國子之和蘇代是姻親的關係,子之早想得到燕國政權,所以才讓蘇代帶着做人質的王子到齊國去。當齊國派蘇代回報燕國時,燕王噲問他說:“齊王能稱霸嗎?”蘇代說:“不能。”燕王說:“爲什麼?”蘇代說:“他不相信自己的大臣。”於是燕王把國政單獨給了子之,不久又讓出王位,接着燕國內部大亂。最後齊國攻打燕國,殺死燕王噲和子之。自此燕人擁立昭王。蘇代和蘇厲再也不敢進入燕國,二人一起都回到齊國,齊國對他們很友善。後來蘇代從魏國經過,魏國替燕國逮捕蘇代。齊王派人對魏王說:“齊國曾請求把宋地封給涇陽君,可是秦國不接受。秦國並非不想佔有齊國的便宜和得到宋地,而是不信任齊王和蘇代。今天齊、魏不和睦,竟是到了如此厲害的地步,那麼齊國不能再欺騙秦國。如果秦國信任齊國,齊、秦兩國就要聯合起來,況且涇陽君又得到宋地,這可不是魏國的利益所在。因此大王不如讓蘇代到東邊去,秦國一定不會相信蘇代了。只要齊、秦不和睦,天下就不會產生大動盪,魏國討伐齊國的形勢也就形成了。”這時魏王才放出蘇代,讓他到宋地去,宋王也很友好地接待了他。

燕昭王收破燕後即位

[原文]

燕昭王收破燕後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欲將以報仇。故往見郭隗先生曰①:“齊因孤國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得賢士與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敢問以國報仇者奈何?”郭隗先生對曰;“帝者與師處,王者與友處,霸者與臣處,亡國與役處。詘指而事之②,北面而受學,則百已者至③。先趨而後息,先問而後嘿④,則什己者至。人趨己趨,貝若己者至。馮幾據杖,眄視指使⑤,則廝役之人至。若恣睢奮擊,呴籍叱咄,則徒隸之人至矣⑥。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⑦。王誠博選國中之賢者而朝其門下,天下聞王朝其賢臣,天下之士必趨於燕矣。”

[註釋]

①郭隗(wěi委):燕昭王的謀臣。②詘指;猶言折節。詘,通“屈”。③百己者:指才能超過自己百倍的人。④嘿:通“默”。⑤眄(miǎn免):斜視。⑥呴(hǒu吼)籍叱咄:蹦跳呵叱。呴,通“吼”,吼叫。叱咄,大聲呵叱。⑦服道致士:事奉有道德的人,招致有才能的人。

[譯文]

燕昭王收復了被齊國打得殘破的燕國之後,即位爲王,自貶身份用重金招攬賢才,打算依靠這些賢才爲自己報仇。於是去見郭隗先生說:“齊國趁着我國內亂攻破了國都,我深知我們燕國國力弱小,沒有能力報仇雪恨,然而卻想得到賢能的人與我一起治理國家,以洗刷先王的恥辱,這是我的心願。請問要報國家之仇,有什麼好的良策嗎?”郭隗先生回答說:“稱帝的人與老師相處,稱王的人與朋友相處,稱霸的人與大臣相處,亡國的人只有和僕役相處。貶低身份事奉有才能的人,面向北面接受教導,這樣,那些才能招攬比自己強百倍的人到來。如果他比別人早去做事,比別人晚去休息,先去討教,然後苦心冥想,那麼那些才能超過自己十倍的人才會到來。別人去求教,自己也去求教,那些才能與自己相仿的人就會到來。如果靠着几案拄着手杖,頤指氣使,那麼招來的只能是隨從僕役。如果舉止放縱,蹦跳無拘,那麼招來的只能是奴隸。這是古人事奉有道之人和招攬賢才的辦法。大王果真能廣泛地選用國內賢才,親自登門拜訪,天下人都會知道大王去拜訪自己的賢臣,那麼,天下有才能的人一定會紛紛奔向燕國。”

[原文]

昭王曰:“寡人將誰朝而可①?”郭隗先生曰:“臣聞古人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於君曰②:‘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③。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④?’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爲能市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千里馬至者三。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⑤,況賢於隗者乎?豈遠千里哉?”於是昭王爲隗築宮而師之。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湊燕⑥。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國殷富,士卒樂佚輕戰⑦。於是遂以樂毅爲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⑧。齊兵敗,閔王出走於外。燕兵獨追北入至臨淄⑨,盡取齊寶,燒其宮室宗廟。齊城之不下者,唯獨莒、即墨。

[註釋]

①誰朝:即朝誰。②涓人:宮中負責掃除的官吏。③反:通“返”。④捐:花費。⑤見事:被任用。⑥湊:聚集,奔向。⑦樂佚:生活安定。輕戰:不怕戰爭。⑧三晉:指韓、趙、魏三國。⑨北:敗,這裡指敗逃的軍隊。

[譯文]

昭王說:“我應該去拜訪誰呢?”郭隗先生說:“我聽說古時候的大王,有個想用千金尋求千里馬,三年都沒有得到。宮中有個近侍的人對大王說:‘請讓我去找千里馬。’大王就派他去了。只用三個月他就找到了千里馬,可是馬已經死了,用五百金買了那馬頭,就返回來報告大王。大王非常生氣地說:‘我要找的是活馬,買死馬有什麼用,況且又白白浪費了五百金?’這個人回答說:‘買死馬都捨得花掉五百金,更何況活馬呢?天下人一定都覺得大王是能買良馬的,還愁千里馬不來嗎?’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馬就到手了。如果現在大王真的想收羅人才,請先從我開始;我都能被錄用,何況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呢?難道他們能把千里當做遠路嗎?”於是昭王替郭隗修築宮殿,並拜他爲師。從此以後,樂毅從魏國來,鄒衍從齊國來,劇辛從趙國來,人才爭先恐後聚集到燕國來。昭王又在國中弔唁死去的人安慰活着的人,和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之後,燕國富庶殷實,士兵安心爲國效命。昭王用樂毅做上將軍,和秦楚及三晉聯合謀劃討伐齊國,齊兵大敗,齊閔王被迫逃到國外。燕兵獨自追逐敗兵,一直打到臨淄才罷手,奪取那裡的寶物,燒燬齊國宮殿和宗廟。那次沒有攻下的齊城,只有莒和即墨。

齊伐宋

[原文]

齊伐宋,宋急。蘇代乃遺燕昭王書曰:“夫列在萬乘而寄質於齊①,名卑而權輕。奉齊助之伐宋②,民勞而實費。破宋,殘楚淮北,肥大齊,仇強而國弱也。此三者,皆國之大敗③也,而足下行之,將欲以除害④取信於齊也。而齊未加信予足下,而忌燕也愈甚矣。然則足下之事齊也,失所爲矣。夫民勞而實費,又無尺寸之功,破宋肥仇,而世負其禍矣。足下以宋加淮北,強萬乘之國也,而齊並之,是益一齊也。九夷方七百里⑤,加之以魯、衛,此所謂強萬乘之國也,而齊並之,是益二齊也。夫一齊之強而燕猶不能支也,今乃以三齊臨燕,其禍必大矣。

“雖然,臣聞知者之舉事也,轉禍而爲福,因敗而成功者也。齊人紫,敗素也,而賈十倍⑥。越王勾踐棲於會稽,而後殘吳霸天下。此皆轉禍而爲福,因敗而爲功者也。今王若欲轉禍而爲福,因敗而爲功乎?則莫如遙伯齊而厚尊之,使使盟於周室,盡焚天下之秦符,約曰:‘夫上計破秦,其次長賓⑦之。’秦挾賓⑧以待破,秦王必患之。秦五世以伐諸侯,今爲齊下,秦王之志,苟得窮齊,不憚以一國都爲功⑨。

[註釋]

①寄質於齊:指燕昭王曾讓他的弟弟襄安君到齊國做人質。②奉:姚本作“秦”,鮑本作“奉”,從鮑本。③大敗:猶言大禍。④除害:指剷除宋國。害,指宋國。⑤九夷:姚本作“北夷”,帛書作“九夷”,從帛書。⑥齊人紫,敗素也,而賈十倍:齊國人喜歡紫色,破舊的白色生絹染上紫色,價格就會上漲十倍。⑦賓:同“擯”,排斥。⑧挾賓:猶言被擯棄,遭排斥。⑨不憚以一國都爲功:不惜失去一座都邑以求成功。不憚,不怕,猶言不惜。

[譯文]

齊國攻打宋國,宋國形勢危在旦夕。蘇代上書給燕昭王說;“燕國處在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之列,卻讓齊國扣押着人質,這使燕國名聲掃地,權威不再。協助齊國攻打宋國,勞民傷財。攻破宋國,侵佔楚國的淮北,使齊國的領土拓展了,也就意味着讓仇敵強大了本國弱小了。這三種結果,都是國家的大患,而您卻要執意這麼做,是想除掉齊國禍害取信齊國。然而齊國未必對您的信任,會更加忌恨燕國。那麼您去事奉齊國,就是錯誤的做法。勞民傷財,沒有得到一點功勞,攻破宋國卻拓展了仇敵的領土,又會世代與齊國交惡。您把宋國和淮北合在一起,就會知道它們比萬乘之國還要強大,齊國一旦吞併它們,就好比增加了一個齊國。九夷方圓七百里,再加上魯、衛等小國,這也是所說的比萬乘之國還要強大的地方,齊國如果佔據它們,這就好比增加了兩個齊國。一個強大的齊國,燕國都不能抵禦它的侵襲,現在用三個齊國來面對燕國,那就後患無窮了。

“雖然這樣,但是我也聽說聰明人做事,能夠轉禍爲福,由失敗達到成功。齊國人喜歡紫色,破舊的白色生絹染上紫色,價格就會上漲十倍。當初越王勾踐困守在會稽山上受辱,但後來卻滅了吳國,稱霸天下。這都是轉禍爲福,由失敗達到成功的典範。如今大王也想轉禍爲福,由失敗達到成功嗎?那麼不妨讓齊國在遠方稱霸,並極力推崇它,派使者同周室結盟,燒盡天下的秦符,相約:‘上等計策是打垮秦國,其次是排斥秦國。’一旦秦國受到排斥,只等着天下諸侯前來攻打,秦王必然會惶恐不安。秦國五代以來一直攻打諸侯,現在地位居於齊國之下,秦王一定會有翻身的決心,假如能讓齊國走投無路,不惜失掉一座都邑也要取得成功。

[原文]

第71章 魏策三(3)第42章 楚策三(1)第38章 楚策一(3)第78章 韓策二(1)第1章 東周策(1)第11章 秦策(6)第23章 齊策一(2)第59章 趙策三(5)第14章 秦策二(3)第22章 齊策一(1)第43章 楚策三(2)第5章 西周策(2)第23章 齊策一(2)第12章 秦策二(1)第94章 宋、衛策(1)第50章 趙策一(4)第49章 趙策一(3)第67章 魏策二(2)第45章 楚策四(2)第18章 秦策三(2)第94章 宋、衛策(1)第54章 趙策二(4)第68章 魏策二(3)第91章 燕策三(1)第35章 齊策六(3)第77章 韓策一(3)第23章 齊策一(2)第77章 韓策一(3)第34章 齊策六(2)第58章 趙策三(4)第52章 趙策二(2)第57章 趙策三(3)第32章 齊策五(2)第49章 趙策一(3)第7章 秦策(2)第44章 楚策四(1)第36章 楚策一(1)第79章 韓策二(2)第11章 秦策(6)第50章 趙策一(4)第86章 燕策一(3)第76章 韓策一(2)第77章 韓策一(3)第5章 西周策(2)第33章 齊策六(1)第87章 燕策一(4)第20章 秦策四(2)第57章 趙策三(3)第57章 趙策三(3)第33章 齊策六(1)第11章 秦策(6)第13章 秦策二(2)第59章 趙策三(5)第89章 燕策二(2)第57章 趙策三(3)第93章 燕策三(3)第81章 韓策三(1)第91章 燕策三(1)第8章 秦策(3)第58章 趙策三(4)第61章 趙策三(7)第35章 齊策六(3)第15章 秦策二(4)第25章 齊策二第6章 秦策(1)第71章 魏策三(3)第71章 魏策三(3)第16章 秦策二(5)第63章 魏策一(1)第36章 楚策一(1)第68章 魏策二(3)第94章 宋、衛策(1)第43章 楚策三(2)第35章 齊策六(3)第16章 秦策二(5)第73章 魏策四(2)第81章 韓策三(1)第32章 齊策五(2)第91章 燕策三(1)第59章 趙策三(5)第58章 趙策三(4)第15章 秦策二(4)第94章 宋、衛策(1)第68章 魏策二(3)第77章 韓策一(3)第43章 楚策三(2)第56章 趙策三(2)第68章 魏策二(3)第8章 秦策(3)第17章 秦策三(1)第93章 燕策三(3)第67章 魏策二(2)第68章 魏策二(3)第33章 齊策六(1)第65章 魏策一(3)第52章 趙策二(2)第2章 東周策(2)第2章 東周策(2)第45章 楚策四(2)第77章 韓策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