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替秦國破壞合縱策略,推行連橫政策,對燕王說:“大王最親近的,莫過於趙國了。過去趙襄子把他的姐姐嫁給代君,打算以此吞併代國。趙襄子就和代君約好在句注的關塞見面。他讓工匠製作了一個鐵鬥,把鐵斗的柄做得很長,可以用來打人。趙襄子在和代君喝酒之前,私下裡告訴廚夫說:‘等到酒喝得正酣暢的時候,就送上熱湯,然後就找機會掉過鐵斗的柄打死代君。’當時酒喝得正暢快,趙襄子要熱湯,廚夫進來盛湯,趁機掉過鐵鬥打在代君的頭上,代君的腦漿崩了一地。趙襄子的姐姐得知此事,就用磨尖的金簪自殺了。所以說到現在還有摩笄山,天下人沒有不知道的。
“趙王如狼一般貪婪,一點也不講情義,這是大王所知道的事情。再說,您覺得趙王是可以親近的嗎?趙國曾發兵攻打燕國,有兩次都圍困了燕都,以此脅迫大王,大王只好割讓十座城邑去向他賠罪,他才肯退兵。如今趙王已到澠池去朝拜秦王,獻上河間土地去事奉秦國。如果大王不去事奉秦國,秦國向雲中和九原派出軍隊,驅使趙軍攻打燕國,那麼易水和長城,就不歸大王所有了。再說,如今趙國對秦國來說,就好比是郡縣一樣,它不敢妄自動兵討伐諸侯。如果現在大王事奉秦國,秦王肯定很高興,而且趙國也不敢輕舉妄動了。這樣一來,燕國西邊有強秦的幫助,南邊沒有齊、趙的侵擾,因此希望大王仔細地考願。”燕王說:“我身居野蠻僻遠的地方,這裡的人即使是成年了,智慧也僅和小孩一般,他們不能說出正確的話,他們不能做出有謀略的決斷。現在有幸得到您的教導,請允許我讓國家到西面去事奉秦國,再獻出常山之尾的五座城邑。”
宮他爲燕使魏
[原文]
宮他爲燕使魏,魏不聽,留之數月。客謂魏王曰:“不聽燕使何也?”曰:“以其亂也①。”對曰:“湯之伐桀,欲其亂也。故大亂者可得其地,小亂者可得其寶。今燕客之言曰:‘事苟可聽,雖盡寶、地猶爲之也。’王何爲不見?”魏王說②,因見燕容而遣之。
[註釋]
①亂:因燕相子之而引起的燕國內亂。②說:通“悅”。
[譯文]
宮他替燕國出使到魏國,魏王沒有采納他的遊說,並且把他扣留了幾個月。有個客人對魏王說:“何不聽信燕國使者的話呢?”魏王說:“因爲燕國發生了內亂。”那個客人又對魏王說:“商湯攻打夏桀的時候,希望夏朝發生內訌。因此發生大亂的國家,別國可以得到它的土地;如果發生小亂的國家,別國可以得到它的珍寶。如今宮他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我所提出的事情如果魏王能夠聽從,即使耗盡珍寶、土地,仍願意去幹。’大王何不召見他呢?”魏王很高興,於是召見宮他,並讓他返回燕國。
蘇秦北見燕昭王
[原文]
蘇秦北見燕昭王曰:“臣東周之鄙人也,竊聞王義甚高甚順,鄙人不敏,竊釋鋤耨①而幹大王。至於邯鄲,所聞於邯鄲者,又高於所聞東周。匿竊負其志,乃至燕廷,觀王之羣臣下吏,大王天下之明主也。”王曰:“子之所謂天下之明主者,何如者也?”對曰;“臣聞之,明主者務聞其過,不欲聞其善,臣請謁王之過。夫齊、趙者,王之仇也;楚、魏者,王之援國也,今王奉仇讎以伐援國,非所利燕也。王自慮此則計過,無以諫者,非忠臣也。”
王曰:“寡人之於齊、趙也,非所敢欲伐也。”曰:“夫無謀人之心而令人疑之,殆;有謀人之心而令人知之,拙;謀未發而聞於外則危。今臣聞王居處不安,食飲不甘,思念報齊,身自削甲札②,曰有大數矣③,妻自組甲④,曰有大數矣,有之乎?”
王曰:“子聞之,寡人不敢隱也。我有深怨積怒於齊而欲報之,二年矣。齊者,我仇國也,放寡人之所欲伐也,直患國弊,力不足矣。子能以燕敢齊,則寡人奉國兩委之於子矣。”
[註釋]
①鋤耨(nòu褥):指鋤草的工具。耨,小手鋤。②札:甲葉,由皮革所制。③大數:指天道法則,猶言上天會有報應。④(bēng崩):穿甲的繩子。
[譯文]
蘇秦到北方拜見燕昭王說;“我是東周地位低下的人,暗地裡聽說大王的道德高尚、順應人心,我沒有什麼才能,就私下裡放下鋤草工具來冒犯大王。到了邯鄲,在邯鄲所聽到的,比在東周所聽到的說得更好。我私下裡抱定自己的志向,來到燕國的朝廷,在觀察了大王的羣臣官吏之後,更確信大王是天下的明君。”燕王說:“您所說的天下明君,是怎麼樣的呢?”蘇秦回答說:“我聽說,明君一定要虛心聽取自己執政的過失,不想聽自己執政的優點,我請求說一說大王的過失。齊、趙兩國,是大王的仇敵;楚、魏兩國,是大王的邦交之國,現在大王事奉仇敵討伐援助之國,不會對燕國有利。大王自已考慮一下這種做法,就會知道計策的失誤,沒有對您勸諫的,就不是忠臣。”
燕王說:“我對齊、趙兩國的態度,向來一直不敢去攻打它們。”蘇秦說:“如果沒有算計別人的想法,反而讓人起疑心,也不是好事;如果有算計別人的心而讓人知道了此事,這是笨拙啊;計劃尚未實施就走漏了風聲,這也是危險的。現在我聽說大王寢食不安,食不甘味,一心打算報復齊國,親自裁製鎧甲上的甲片,說是有自己有定額,不得不親自做;妻子自己搓編組甲片的繩子,也說是有定額嗎?”
燕王說:“既然您知道了這事,我也就不再隱瞞了。如今我燕國和齊國有仇,這二年來,我國一直想報仇雪恨。齊國是我的敵國,我必將討伐它,但我擔心國家疲憊,力量不夠啊。您如果能讓燕國打敗齊國,那麼我就把燕國的大權託付給您了。”
[原文]
對曰:“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獨戰則不能,有所附則無不重。南附楚則楚重,西附秦則秦重,中附韓、魏則韓、魏重。且苟所附之國重,此必使王重矣。今夫齊王長主也,而自用也①。南攻楚五年,蓄積散;西困秦三年,民憔瘁,士疲弊;北與燕戰,覆三軍,獲二將;而又以其餘兵南面而舉五千乘之勁宋,而包十二諸侯②。此其君之慾得也,其民力竭也,安猶取哉?且臣聞之,數戰****勞,久師則兵弊。”
[註釋]
①自用;猶言自恃強大。②十二諸侯:指淮河、泗水之間的小國。
[譯文]
蘇秦回答說:“天下有戰國七雄,而燕國是其中最弱的國家。如果燕國獨自出戰,肯定無法取勝,如果依附其他諸侯國,那個諸侯國就會受到重視。向南依附楚國,楚國就顯得益發重要起來,向西依附秦國,秦國就顯得益發重要起來,依附中間的韓、魏兩國,韓、魏兩國就顯得益發重要起來。再說假如燕國所依附的國家受到重視了,這個國家一定會使大王得到尊重。現在齊王是年老了,自恃自己的強大。向南攻打楚國五年多了,財物儲備消耗也多;向西圍困秦國三年,百姓睏乏無力,士卒也疲憊不堪;向北與燕國作戰,覆滅燕國三軍,擒獲燕國二員大將;又用剩下的兵馬向南攻打擁有五千乘的勁敵宋國,包圍了淮河、泗水之間的小國。這些都是齊王所要實現的目標,但是他們軍民的力量,已經枯竭了,怎麼能實現這些願望呢?而且我聽說,一個國家如果長期征戰,那麼老百姓就困苦,士兵也疲敝不堪。”
[原文]
王曰:“吾聞齊有清濟、濁河③,可以爲固;有長城、巨防,足以爲塞。誠有之乎?”對曰:“天時不與,雖有清濟、濁河,何足以爲固?民力窮弊,雖有長城、巨防,何足以爲塞?且異日也,濟西不役④,所以備趙也;河北不師,所以備燕也。今濟西、河北盡以役矣,封內弊矣。夫驕主必不好計,而亡國之臣貪於財。王誠能毋愛寵子、母弟以爲質,寶珠玉帛以事其左右。彼且德燕而輕亡宋,則齊可亡已!”王曰:“吾終以子受命於王矣!”曰:“內寇不與⑤,外敵不可距⑥。王自治其外,臣自報其內,此乃亡之之勢也!”
[註釋]
稸:通“蓄”。十二諸侯:指淮泗之間的小國。①清濟、濁河:清澈的濟水,渾濁的黃河。②不役:免於徵發,養兵備敵。③內寇不與:內亂不和。④距:通“拒”。
[譯文]
燕王說:“我聽說,齊國有濟水、黃河作爲國家的天然屏障;又有長城、巨防作爲國家的天然要塞。真的是這樣嗎?”蘇代回答說:“沒有天時的協助,雖然有濟水、黃河,怎麼能夠做屏障呢?人民生活貧困,士兵疲憊不堪,雖有長城、巨防,怎麼能夠做得了要塞?況且從前濟西一帶從不徵召現役,在那裡養兵是爲了抵禦趙國;河北地區不徵召現役,在那裡養兵是爲了抵禦燕國。如今濟西、河北地區都已徵召兵役,全國已經疲憊不堪了。驕傲自大的君主一定不喜歡聽別人的計謀,亡國的大臣必然貪圖蠅頭小利。大王如果能夠捨棄寵子、胞弟,把他們派去做人質,再拿寶珠、玉帛去巴結齊王身邊的大臣,這樣齊王就會感激燕國,而且會很情願地出兵去滅掉宋國,那麼,齊國就會變得更加疲憊不堪,只要一攻打就可以滅掉它了。”燕王說:“我還是採納您的意見,接受上天的安排吧。”蘇代說:“我國內部如果上下不齊心,就不能很好地抵禦外敵。大王您領兵從外面攻打齊國,我到齊國作內應離間他們君臣。這樣就形成了滅亡齊國的局勢。”
燕王噲既立
[原文]
燕王噲既立,蘇秦死於齊。蘇秦之在燕也,與其相子之爲婚,而蘇代與子之交。及蘇秦死,而齊宣王複用蘇代。燕噲三年,與楚、三晉攻秦,不勝而還。子之相燕,貴重主斷①。蘇代爲齊使於燕,燕王問之曰:“齊宣王何如?”曰:“必不霸。”燕王曰:“何也?”對曰:“不信其臣。”蘇代欲以激燕王以厚任子之也②。於是燕王大信子之。子之因遺蘇代百金③,聽其所使。
鹿毛壽④謂燕王曰:“不如以國讓子之。人謂堯賢者,以其讓天下於許由⑤,由必不受,有讓天下之名,實不失天下。今王以國讓相子之,子之必不敢受,是王與堯,同行也。”燕王因舉國屬⑥子之,子之大重。或曰:“禹受益而以啓爲吏,及老而以啓爲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啓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於益,其實令啓自取之。今王言屬國子之,而吏無非太子人者,是名屬予之而太子用事。”王因收印自三百石⑦吏而效之子之。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噲老不聽政,顧爲臣,國事皆斷子之。
[註釋]
①貴重:尊貴。主斷:專斷。②厚:重。③遺:送。④鹿毛壽:燕臣,子之的黨羽。⑤許由:傳說堯想把君位禪讓給他,於是許由隱居玉箕山中。⑥屬:通囑。⑦石:音旦(dàn)。三十斤爲鈞,四鈞爲石。
[譯文]
燕王噲即位之後,蘇秦在齊國被殺了。蘇秦在燕國的時候,曾與燕國的相國子之有姻親關係,並且蘇代與子之關係匪淺。等到蘇秦死後,齊宣王又重用了蘇代。燕王噲三年的時候,燕國同楚國及韓、趙、魏三國聯合攻打秦國,可是沒有取勝。當時子之擔任燕國的相國,權力很重,專斷國事。蘇代替齊國到燕國出使,燕王問蘇代說:“齊宣王怎麼樣?”蘇代說:“一定不會成就霸業。”燕王說:“爲什麼?”蘇代回答說:“他不信任自己的臣子。”蘇代想以此激發燕王,讓燕王重新重用子之。從此之後,燕王果然更加信任子之。子之於是送給蘇代百金,聽從蘇代的調遣。
鹿毛壽對燕王說:“不如把國家大權讓給子之。人們稱堯爲賢者,是因爲他把天下讓給許由,許由堅決不接受,這樣堯就有了讓位天下的美名,實際上並沒有失掉天下。如今大王把國家讓給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這樣大王就有了如堯一樣的品行。”燕王是把整個國家的權力都託付給子之,子之的權勢於是更大了。又有人對燕王說:“禹傳位給伯益,讓啓做伯益的官吏,禹年老的時候,認爲啓不能治理天下,就把國家的大權傳給了伯益,啓和他的黨羽殺死了伯益,奪取了天下,這祥禹名義上是把天下傳給伯益,而實際上是讓啓自己奪取天下。如今大王說把國家託付給子之,而國家的官吏都是太子的人,這是名義上把國家託付給了子之,而實際上還是太子執政。”燕王於是收回三百石以上俸祿的官吏的大印,把這些大印都交給予之。子之面南稱王,處理國家大事,而燕王噲因年老不能處理政事,反而做了臣子,國家大事一概由子之決定。
[原文]
子之三年,燕國大亂,百姓恫怨。將軍市被、太子平謀攻子之。儲子謂齊宣王①:“因而僕之②,破燕必矣。”王因令人謂太子平曰:“寡人聞太子之義,將廢私而立公③,飭君臣之義,正父子之位。寡人之國小,不足先後。雖然,則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數黨聚衆,將軍市被及百姓圍公宮攻子之,不克,將軍市被及百姓乃****太子平④。將軍市被死已殉⑤。國構難數月,死者數萬衆,燕人恫怨,百姓離意。孟軻謂齊宣王曰⑥:“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王因令章子將五都之兵⑦,以因北地之衆以伐燕。士卒不戰,城門不閉,燕王噲死,齊大勝燕,子之亡。二年,燕人立公子平,是爲燕昭王。
[註釋]
①市被:燕將。②儲子:齊宣王之相。③僕:通“赴”。④私:指子之的篡位。公:指傳統的子承父位的制度。⑤將軍市被及:衍文。⑥殉:通“徇”。⑦孟軻:即孟子,戰國時儒家學派代表人物。⑧章子:齊國人。
[譯文]
子之執政三年之後,燕國國內大亂,各皇室宗族對子之非常痛恨。將軍市被和太子平謀劃攻擊子之。齊相國儲子對齊宣王說:“如果趁此時機攻打它,肯定能攻下燕國。”於是齊王就派人向太子平說:“我聽說太子十分仗義,預備廢除私權,以便確立君臣之理,整飭君臣的大義,擺正子承父業的位份。我的國家實在太小,不能爲您效勞。雖然這樣說,也願聽從您的任何命令。”太子於是計數黨徒,聚集兵衆,將軍市被圍攻王宮攻打子之,沒等攻下王宮,百姓卻反過來攻打太子平。後來將軍市被被斬首,國內戰火接連數月,幾萬人爲此死去,燕國人都怨恨這場內戰,人心渙散。盂軻對齊宣王說:“如今討伐燕國,這正是文武伐紂的大好時機啊,不要錯失機會。”齊王於是命令章子率領五座城邑的兵馬,靠着齊國北部的民衆去討伐燕國。燕國士兵不願進戰場,連城門都不關,燕王也被殺死,齊國徹底打敗燕國,子之逃亡在外。過了兩年,燕人擁立公子平,也就是燕昭王。
初,蘇秦弟厲因燕質子而求見齊王
[原文]
初,蘇秦弟厲因燕質子而求見齊王。齊王怨蘇秦,欲囚厲,燕質子爲謝,乃已,遂委質爲臣。燕相子之與蘇代婚,而欲得燕權,乃使蘇代持質子於齊。齊使代報燕,燕王噲問曰:“齊王其伯也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於是燕王專任子之,已而讓位,燕大亂。齊伐燕,殺王噲子之。燕立昭王。而蘇代厲遂不敢入燕,皆終歸齊,齊善待之。蘇代過魏,魏爲燕執代。齊使人謂魏王曰:“齊請以宋封涇陽君,秦不受。秦非不利有齊而得宋地也,不信齊王與蘇子也。今齊魏不和,如此其甚,則齊不欺秦。秦信齊,齊秦合,涇陽君有宋地,非魏之利也。故王不如東蘇子,秦必疑而不信蘇子矣。齊秦不合,天下無變,伐齊之形成矣。”於是出蘇代之宋,宋善待之。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