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趙策三(2)

平原君對馮忌說:“我打算向北攻打上黨,出兵進攻燕國,你怎麼看這件事?”馮忌回答說:“不可以。那秦將武安君白起接着七次戰勝趙兵的威勢,與馬服君之子趙括在長平交戰,結果趙國的軍隊被打得很慘,白起趁機收拾剩餘兵力圍困了邯鄲城。趙國用七敗的殘兵敗將,集合了破散的敗兵守衛邯鄲城,然而強悍秦國的攻城部隊卻在邯鄲城下束手無措,趙國堅守不可攻破的緣故,是因爲攻城困難防守容易。現在趙國沒有七勝的威武,然而燕國也沒有長平之戰的禍患。現在七敗的禍患還沒有報仇雪恥,卻打算用疲倦不堪的趙國去攻打強大的燕國,這是使弱小的趙國陷入像強秦那種攻打邯鄲一樣的事情,而使強大的燕國陷入像弱趙那種守衛邯鄲一樣的事情。相反的強大的秦國用休養生息之後,士氣大增的士兵趁着趙國破敗疲倦之時突然打過來,這就是強大的吳國之所以滅亡,而弱小的越國之所以稱霸的緣故。所以我沒有看見燕國有什麼可以攻打的理由。”平原君說:“太好了!”

平原君謂平陽君

[原文]

平原君謂平陽君曰①:“公子牟②遊於秦,且東,而辭應侯。應侯曰:‘公子將行矣,獨無以教之乎?’曰:‘且微君之命命之也③,臣固且有效於君。夫貴不與富期而富至;富不與粱肉期而粱肉至;粱肉不與驕奢期而驕奢至;驕奢不與死亡期而死亡至。累世以前坐此者多矣。’應侯曰:‘公子之所以教之者原矣。’僕得聞此,不忘於心,願君之亦勿忘也。”平陽君曰:“敬諾。”

[註釋]

①平陽君:趙惠文王之母弟趙豹,封爲平陽君。②公子牟:即魏公子牟,因封於中山,也叫中山公子牟,與公孫龍交好。③且,且如,假設之辭。微,沒有。

[譯文]

平原君告誡平陽君說:“魏公子牟曾經去秦國遊學,打算返回魏國時,就前去向秦相應侯辭行。應侯說:‘公子即將要返回國了,難道沒有什麼教誨給我嗎?’公子牟說:‘即使您不向我提出這個問題,我也會把我的愚見說給你聽的。一旦人尊貴了,即使不去追求富裕,富裕也會自動而來;富裕了之後,不去追求美味佳餚,美味佳餚也會自動奉上;每日享用美味佳餚,不想驕奢淫逸,驕奢淫逸的習慣也會自然形成;而過渡的驕奢淫逸,不想死亡,死亡也會隨之而來。數世之前,由於這樣的事情而敗亡的例子實在太多了。’應侯說:‘公子教導我的這番話對我的益處很大呀!’我聽了這些話後,就銘記在心,希望您也不要銘記在心。”平原君說:“我一定聽從您的告誡!”

秦攻趙於長平

[原文]

秦攻趙於長平①,大破之,引兵而歸。因使人索六城於趙而講。趙計未定。樓緩②新從秦來,趙王與樓緩計之曰:“與秦城何如?不與何如?”樓緩辭讓曰:“此非人臣之所能知也。”王曰:“雖然,試言公之私。”

樓緩曰:“王亦聞夫公甫文伯③母乎?公甫文伯官於魯,病死。婦人爲之自殺於房中者二八。其母聞之,不肯哭也。相室④曰:“焉有子死而不哭者乎?’其母曰:‘孔子,賢人也,逐於魯,是人不隨。今死,而婦人爲死者十六人,若是者,其於長者薄而於婦人厚。’故從母言之,之爲賢母也;從婦言之,必不免爲妒婦也。故其言一也,言者異則人心變矣。今臣新從秦來,而言勿與則非計也,言與之則恐王以臣之爲秦也。故不敢對。使臣得爲王計之,不如予之。”王曰:“諾。”

虞卿聞之,入見王,王以樓緩言告之。虞卿曰:“此飾說也⑤。”王曰:“何謂也?”虞卿曰:“秦之攻趙也,倦而歸乎?王以其力尚能進,愛王而不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必以倦而歸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歸。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資之,是助秦自攻也。來年秦復攻王,王無以救矣。”

[註釋]

①長平:趙地名。②樓緩:人名,本爲趙人,後爲秦臣,此時爲秦國做說客。③公甫文伯:魯國的士大夫。④相室:傭人。⑤飾說:裝飾的遊說之辭,猶言裝飾的詐僞遊說之辭。

[譯文]

秦國進攻趙國的長平,結果把趙軍打得大敗,於是率兵返回。在這之後,秦國就通過使者向趙國索要六個城邑,以此作爲議和的條件。趙國還未作出決定,這時樓緩剛從秦國來到趙國,於是趙王就和樓緩進行商議,對他說:“如果割讓城邑給秦國,你覺得會怎麼樣呢,不割給又會怎麼樣呢?”樓緩推辭說:“這並非我這樣的臣子所能指三道四的。”趙王說:“即使如此,我還是想請您說說看法。”

樓緩說:“大王您聽說過魯國士大夫公甫文伯母親的事情呢?公甫文伯在魯國做官的時候,因病去世了,房中競有16個婦人爲他自殺殉情。他的母親聽說此事後,不肯爲他傷心哭泣。傭人問:‘兒子死了,哪裡會有不哭泣的人呢?’公甫文伯的母親回答:‘孔子是聖賢之人,被魯國驅逐的時候,我的兒子不肯跟隨他的左右。現在他死了,竟然有16個婦人爲他自殺殉情。像他這樣,對長者這樣薄情,對婦人卻是這樣重情。’這些話是從他母親口中說出,必然會被稱爲賢良的母親;如果這話是從婦人口中說出,必定會被稱爲心懷妒意的婦人。因此所以,雖然是同樣的一句話,但是說的人不一樣,看待這些話的人的對待此事的看法也不一樣。現在我剛從秦國回來,如果我說不割地,那麼就是不替趙國打算;如果說割地,又擔心大王您覺得我是在爲秦國打算,因此我不敢回答您的問題。如果讓我替大王謀劃,我認爲不如把城邑割給秦國。”趙王說:“好吧!”

虞卿聽說這件事後,入宮拜見趙王,趙王把樓緩的話告訴了他。虞卿說:“這是假心假意的遊說之辭。”趙王說:“爲什麼這樣說呢?”虞卿說:“大王您覺得秦國進攻趙國,然後退兵,是他們因爲疲倦而退兵的呢?還是認爲他們還有進攻能力,只是因爲愛護大王纔不攻打呢?”趙王說:“秦國攻打我國,可以說是不遺餘力了,一定是因爲疲倦了,所以才退兵的。”虞卿說:“秦國由於用盡自身的力量還不能奪取的城邑,疲倦之後退兵。大王又把秦國所不能攻佔的城邑割讓出去,這不是幫助秦國攻打自己嘛。明年秦國再來攻打大王,大王就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挽救自己了。”

[原文]

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樓緩。樓緩曰:“虞卿能盡知秦力之所至乎?誠知秦力之不至,此彈丸之地猶不予也,令①秦來年復攻王,得無割其內而媾②乎?”王曰:“誠聽子割矣,子能必來年秦之不復攻我乎?”樓緩對曰:“此非臣之所敢任也。昔者三晉之交於秦,相善也。今秦釋韓、魏而獨攻王,王之所以事秦必不如韓、魏也。今臣爲足下解負秦之攻,啓關通敝③,齊交韓、魏。至來年而王獨不取於秦,王之所以事秦者必在韓、魏之後也。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王以樓緩之言告虞卿。虞卿曰:“樓緩言不媾,來年秦復攻王,得無更割其內而媾。今媾,樓緩又不能必秦之不復攻也,雖割何益?來年復攻,又割其力之所能取媾也,此自盡之術也。不如無媾。秦雖善攻,不能取六城;趙雖不能守,而不至失六城。秦倦而歸,兵必罷。我以五城收天下以攻罷秦,是我失之於天下,而取償於秦也。吾國尚利,熟與坐而割地,自弱以強秦?今樓緩曰‘秦善韓、魏而攻趙者,必以王之事不如韓、魏也’,是使王歲以六城事秦也。即坐而地盡也。來年秦復求割地,王將予之乎?不與,則是棄前功而挑秦禍也④;與之,則無地以給之。語曰:‘強者善攻,而弱者不能自守!’今坐而聽秦,秦兵不敝而多得地,是強秦而弱趙也。以益愈強之秦,而割愈弱之趙,其計固不止矣⑤。且秦,虎狼之國也,無禮儀之心。其求無已,而王之地有盡。以有盡之地,給無已之求,其勢必無趙矣。故曰此飾說也。王必勿與。”王曰:“諾。”

[註釋]

①令:假使。②媾:議和。③敝:通“幣”。④挑秦禍:惹來秦國這股禍患。⑤不止:指割地不止。

[譯文]

趙王又將虞卿的話對樓緩說了一遍,樓緩說:“虞卿可以對秦軍的兵力能夠堅持到什麼地步那麼瞭如指掌呢?如果並不確知秦軍的兵力到了什麼程度,現在這彈丸之地我們都不割給秦國的話,如果秦國明年再次前來進攻大王您,您能夠保證不割讓內地就能與秦國議和麼?”趙王說:“如果我聽從您的建議把六城割給秦國,您能保證明年秦國肯定不會再來進攻我了嗎?”樓緩回答說:“我並不能保證。過去,韓、趙、魏三晉和秦國交好,現在秦國捨棄韓、魏兩國,而唯獨進攻大王您,由此看來,您對秦國的事奉必然沒有韓、魏兩國盡心。現在我可以爲您調解因爲親疏而引起的戰爭,打開關塞,貨幣流通,以使趙國和秦國的邦交就如同韓、魏與秦國那樣親睦。但是至於明年,唯獨大王您還無法與秦建立良好的邦交關係,那必然是由於您對秦國的事奉遠遠不如韓、魏兩國。這並非是我能夠承擔的。”

趙王又把樓緩的話告訴了虞卿。虞卿說:“樓緩說如果不與秦國講和,明年秦國再來攻打趙國,豈不是又要割讓趙國的城邑以求講和?如果現在講和,樓緩又不能確定秦國不會再來攻打趙國,那麼即使割讓了城邑,又有什麼作用呢?假如秦國明年又來攻打,趙國再割讓那些秦國的力量不能奪取的土地去講和,這豈不是自取滅亡,現在倒不如不與秦國講和。秦隊雖然善於攻戰,也未必敢一下子出兵攻取六座城邑;趙國即使不能防守,也不至於一下子丟失六座城邑。秦國久攻不下,不免就會疲憊不堪,撤兵了事。如果我們拿出五座城邑來收買諸侯各國,共同去攻打疲憊不堪的秦國,這樣我們雖然同樣損失五座城邑,卻又可以從秦國那裡得到補償。這樣一來,我國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這與割地削弱自身而使秦國強大的策略相比,哪個辦法更好呢?如今樓緩說:‘秦國和韓、魏親睦,卻只來攻打趙國的原因,一定是大王您事奉秦國的程度不如韓、魏。’這分明是要打算讓大王每年拿出六個城邑去事奉秦國。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是眼睜睜地看着自己國家的土地秦國吞併。明年秦國再要求割讓土地,大王您還打算給嗎?如果不給,之前所做的就會前功盡棄,反而惹來秦國攻打我們的禍患;如果給,我們又沒有那麼多土地可割讓。俗話說:‘強國擅長攻打,而弱國卻又不能做到明哲保身。’如今我們如果聽憑秦國的擺佈,秦隊沒有費一兵一卒就能得到很多土地,這是使秦國更加強大,而趙國更加削弱啊。趙國本來就弱小,卻割讓土地去補充越來越強大的秦國,我想這樣的割讓的結果,將會是沒有止境的。再說,秦國是虎豹一樣兇狠殘暴的國家,沒有仁義之心,其貪慾是永無止境的,而大王您的土地畢竟是有限的。拿有限的土地去滿足那永無止境的貪慾,那就勢必是亡國了。所以我說他這是用來掩飾真情的巧辯之辭。”趙王說:“好吧。”

[原文]

樓緩聞之,入見於王,王又以虞卿言告之。樓緩曰:“不然,虞卿得其一,未知其二也。夫秦、趙構難而天下皆說,何也?曰‘我將因童強而乘弱’。今趙兵困於秦,天下之賀戰者則必盡在於秦矣。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不然,天下將因秦之怒,秦趙之敝而瓜分之。趙且亡,何秦之圖?王以此斷之,勿復計也。”

虞卿聞之,又入見王曰:“危矣,樓子之爲秦也!夫趙兵困於秦,又割地爲和,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心哉!是不亦大示天下弱乎?且臣曰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於王,王以五城賂齊。齊,秦之深讎也,得王五城,併力而西擊秦也,齊之聽王,不待辭之畢也。是王失於齊而取償於秦,一舉結三國之親,而與秦易道也。”趙王曰:“善。”因發虞卿東見齊王,與之謀秦。虞卿未反,秦之使者已在趙矣。樓緩聞之,逃去。

[譯文]

樓緩聽說此事之後,又前去拜見趙王,趙王就又對樓緩說了虞卿的話,樓緩說:“不對。虞卿他只知道其一,不知其二。秦國和趙國之間交戰,天下諸侯都很興奮,這是爲什麼啊?只是因爲:‘我們將要倚仗強大的秦國戰勝弱小的國家。’現在趙國的軍隊被秦包圍,天下慶賀此戰的諸侯,都會歸附秦國。因此您何不趕緊向秦國割地議和吧,以此來使諸侯迷惑,撫慰秦國。如若不然的話,天下諸侯將會趁着秦國的憤怒,以及秦國和趙國交兵疲憊之機,發兵前來瓜分趙國。趙國都要滅亡了,對秦國還能有什麼圖謀啊?大王您趕快決定吧,請不要再做所謂的謀劃了。”

虞卿聽說此事後,又前去拜見趙王,說:“趙國將要陷入危險的境地了,樓緩這是在替秦國謀劃啊。趙軍被秦兵所圍困,如果再割地給秦國,以此作爲講和的條件,這樣就會使得天下諸侯們更加懷疑趙國的軟弱,又怎麼能撫慰秦國的貪慾呢?這難道不也是向天下諸侯顯示趙國的軟弱嗎?並且我建議不割給秦國土地,並非僅僅是簡單的不割地給秦國。秦王向大王您索要六座城邑,大王您卻用五座城邑去賄賂齊國。齊國和秦國夫人仇恨已經很久了,如果能夠得到您的五座城邑,必然會和大王您一起聯手向西攻打秦國,齊王定會聽您調遣,不必等到把話說完。如此一來,大王您雖然喪失了土地給齊國,但是卻能夠從秦國那裡獲得補償,您這樣一舉就能得到韓、魏、齊三國的交好,並且會和秦國所處的位置對換。”趙王說:“好。”於是就差遣虞卿向東前去拜見齊王,與他共同圖謀秦國。還沒等到虞卿從齊國回到趙國,秦國的使者就到了趙國了。樓緩聽說這件事之後,就趕緊逃走了。

秦攻趙

[原文]

秦攻趙,平原君使人請救於魏。信陵君發兵至邯鄲城下,秦兵罷。虞卿爲平原君請益地,謂趙王曰①:“夫不鬥一卒,不頓一戟②,而解二國患者,平原君之力也。用人之力,而忘人之功,不可。”趙王曰:“善。”將益之地,公孫龍聞之③,見平原君曰:“君無覆軍殺將之功,而封以東武城。趙國豪傑之士,多在君之右④,而君爲相國者以親故。夫君封以東武城不讓無功,佩趙國相印不辭無能,一解國患,欲求益地,是親戚受封,而國人計功也。爲君計者,不如勿受便。”平原君曰:“謹受令。”乃不受封。

[註釋]

①請益地:請求增加封地。趙王:指趙孝成王。②頓:借爲“鈍”,壞。③公孫龍:趙人,平原君門客。④多在君之右:多在君之上。

[譯文]

秦國攻打趙國,平原君派人向魏國請求支援。信陵君派兵到了邯邸城下,秦國罷兵回朝。虞卿替平原君請求增加封地,對趙孝成王說:“沒有讓一個士卒戰鬥,沒有讓一隻戟毀壞,而解救了兩個國家的災難,這是平原君的力量。如果只靠別人的力量,卻忘了別人的功勞,是不仁義的行爲。”趙孝成王說:“好。”於是打算給平原君增加封地,公孫龍聽說了這件事,於是前去拜見平原君說:“您奮勇退敵的功勞,而趙王卻把東武城封給您。趙國的英雄豪傑,比您才能多的數不勝數,然而您卻憑藉是趙王親屬的緣故做了相國。您無故接受了東武城的封地,也沒有半點謙讓,沒有什麼才能卻佩戴了趙國的相印,卻沒有推辭,一旦爲國家解除患難,就想要追加封地,這是以親戚的身分無功受封,而且以國人的身分計功受賞。我替您擔憂,不如不接受。”平原君說:“我同意您的建議。”於是平原君沒有接受封賞。

秦、趙戰於長平

[原文]

第80章 韓策二(3)第29章 齊策四(2)第19章 秦策四(1)第11章 秦策(6)第51章 趙策二(1)第37章 楚策一(2)第83章 韓策三(3)第94章 宋、衛策(1)第21章 秦策四(3)第44章 楚策四(1)第25章 齊策二第61章 趙策三(7)第13章 秦策二(2)第84章 燕策一(1)第43章 楚策三(2)第18章 秦策三(2)第48章 趙策一(2)第62章 趙策三(8)第74章 魏策四(3)第14章 秦策二(3)第51章 趙策二(1)第92章 燕策三(2)第34章 齊策六(2)第74章 魏策四(3)第40章 楚策二(1)第46章 楚策四(3)第77章 韓策一(3)第54章 趙策二(4)第13章 秦策二(2)第94章 宋、衛策(1)第10章 秦策(5)第48章 趙策一(2)第9章 秦策(4)第9章 秦策(4)第23章 齊策一(2)第84章 燕策一(1)第72章 魏策四(1)第74章 魏策四(3)第8章 秦策(3)第40章 楚策二(1)第78章 韓策二(1)第70章 魏策三(2)第59章 趙策三(5)第29章 齊策四(2)第2章 東周策(2)第1章 東周策(1)第12章 秦策二(1)第9章 秦策(4)第51章 趙策二(1)第94章 宋、衛策(1)第57章 趙策三(3)第48章 趙策一(2)第27章 齊策三(2)第69章 魏策三(1)第86章 燕策一(3)第58章 趙策三(4)第3章 東周策(3)第27章 齊策三(2)第42章 楚策三(1)第47章 趙策一(1)第47章 趙策一(1)第65章 魏策一(3)第72章 魏策四(1)第50章 趙策一(4)第28章 齊策四(1)第61章 趙策三(7)第38章 楚策一(3)第77章 韓策一(3)第62章 趙策三(8)第42章 楚策三(1)第19章 秦策四(1)第53章 趙策二(3)第1章 東周策(1)第6章 秦策(1)第26章 齊策三(1)第17章 秦策三(1)第43章 楚策三(2)第41章 楚策二(2)第71章 魏策三(3)第67章 魏策二(2)第44章 楚策四(1)第86章 燕策一(3)第6章 秦策(1)第11章 秦策(6)第41章 楚策二(2)第93章 燕策三(3)第23章 齊策一(2)第41章 楚策二(2)第87章 燕策一(4)第86章 燕策一(3)第68章 魏策二(3)第3章 東周策(3)第69章 魏策三(1)第52章 趙策二(2)第86章 燕策一(3)第47章 趙策一(1)第39章 楚策一(4)第93章 燕策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