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趙策一(3)

bookmark

①收:此指聯合。②時享:宗廟四時的祭祀,古代帝王及臣民都行時享之禮。③按:賢君認爲天下豐足,不是自己給予百姓的,故心神不安。④非數(shuò朔)痛加於秦國:並沒有屢次給秦國增加痛苦,猶言沒有多次與秦國交戰或攻伐。⑤先出聲於天下:先在天下聲言。觀之;指觀秦國愛趙之事。⑥佯示:指假裝給趙國、魏國看。⑦微韓以貳之;猶言微伐韓國來消除諸侯的懷疑。貳,猶言懷疑。⑧聲德於與國:聲言對盟國友好。⑨秦之謀計必出於是:猶言秦國的計謀一定從這裡表現出來。

[譯文]

趙國聯合各諸侯國,準備依靠他們的力量攻打齊國。蘇秦替齊國上書遊說趙惠文王說:“我聽說古代賢明的君主,他的道德品行不一定施行於天下,教育訓化慈祥仁愛不一定施予萬民,祭祀天地宗廟不一定面對鬼神。天上降下的甜美的露水,風雨及時降落,農夫豐收,當年的穀物也很充足,人們對此心滿意足,然而賢明的君主卻因爲沒有給予百姓什麼,而感到心神不安。現在憑足下的實力,並沒有與秦國交戰多次,而且與秦國之間的怨恨也沒有齊國深厚。我在外面私下裡聽到大臣和下級官吏的議論,都說大王之前獨自專斷地認爲秦國對趙國心存善意,而唯獨對齊國心懷憎恨。我根據事實私下觀察,秦國哪裡會愛護趙國而憎恨齊國呀!這是秦國想要滅亡韓國,以此吞併兩週的土地,所以把齊國作爲釣餌,先在天下宣稱憎恨齊國,想迷惑鄰國的判斷。秦國擔心此事不能成功,所以假裝派兵攻打韓國,這樣做的目的是給趙、魏兩國看。秦國擔心各諸侯回過味來,所以假裝稍微攻打一下韓國來消除諸侯的懷疑。秦國擔心各諸侯國對自己懷有疑心,所以釋放各國在秦國的人質以表示自己的信用。秦國聲言對盟國友好,而實際上卻攻打鄭、韓兩國。以我對秦國的謀劃的觀察,料想秦國的計謀一定從這裡表現出來。

[原文]

“且夫說士之計,皆日韓亡三川,魏滅晉國,恃韓未窮,而禍及於趙。且物固有勢異而患同者,又有勢同而患異者。昔者,楚人久伐而中山亡。今燕盡韓之河南,距沙丘①,而至鉅鹿之界三百里②;距於扦關,至於榆中千五百里。秦盡韓、魏之上黨,則地與國都邦屬而壤挈者七百里。秦以三軍強弩坐羊唐之上,即地去邯鄲二十里。且秦以三軍攻王之上黨而危其北,則句注之西,非王之有也。今魯句注禁常山而守,三百里通於燕之唐、曲吾,此代馬胡駒不東,而崑山之玉不出也③。此三寶者,又非王之有也。今從於強秦國之伐齊,臣恐其禍出於是矣。

“昔者,五國之王,嘗合橫而謀伐趙,參分趙國壤地,著之盤盂,屬之仇柞。五國之兵有日矣,齊乃西師以禁秦國,使秦發令素服而聽,反溫、枳、高平於魏,反三公、什清於趙,此王之明知也。夫韓事趙,宜正爲上交;今乃以抵罪取伐,臣恐其後事王者之不敢自必也。今王收天下,必以王爲得。韓危社稷以事王,天下必重王。然則韓義王以天下就之,下至韓慕王以天下收之,是一世之命,制於王已。臣願大王深與左右羣臣卒計而重謀,先事成慮而熟圖之也。”

[註釋]

①盤盂:都是青銅禮器。②仇柞:孫詒讓認爲應讀爲“疇籍”,指的是古代典冊篇章。

[譯文]

“遊說人士的計謀,都說:‘韓國滅了三川,魏國滅了晉國的絳邑,對韓國的亡國的恐嚇還沒有停止,趙國已經遭受了災禍。再者說,事情本來有形勢不同而禍患相同的,又有形勢相同而禍患不同的。之前,楚國連年受到各諸國的騷擾,而趙國乘機滅亡了中山。現在燕國佔領了齊國北部的所有土地,從沙丘到鉅鹿的邊界方圓三百里,從北部邊境到扦關,直到榆中方圓一千五百里。秦國佔領了韓、魏兩國的上黨的所有土地,這樣一來,秦國的疆域就和趙國的都城及所管轄的地方有七百里邊境接壤。秦國派三軍中的駑箭手把守在羊腸險要的地方,此地距離邯鄲只有一百二十里。而且秦國率領三軍攻打大王的上黨地區並侵擾上黨的北部,那麼句注以西的土地就危險了。現在越過句注、關閉常山禁止通行,此地到達燕國的唐地、曲逆也有三百里,這樣代地、胡地的馬匹就不能向東來,崑山的寶玉也不能運出,這三樣寶物,也很快不是大王的了。現在順從強大的秦國長時間的攻打齊國,我害怕禍患就從這裡產生。

“古代,五國的君主曾經使用連橫的策略,企圖攻打趙國,把趙國的土地分成三份瓜分,盟約刻在盤盂一類的青銅器上,在主客敬酒之間五國就聯合了起來。正當五國即將發兵的日子裡,齊國卻向西派兵獨斷了秦國,讓秦國廢除稱帝之令,穿上白色的凶服謝罪聽令,把溫地、枳地、高平歸還給了魏國,把三公、什清歸還給了趙國,這是大王清楚知道的。齊國事奉趙國,應該說是高攀了,現在卻把這種交往抵償罪責對它攻打,我害怕這以後事奉大王的人一定不敢與您交往了。現在大王聯合齊國,天下諸侯一定認爲大王仁義。齊國就會拿整個國家來事奉大王,天下諸侯一定尊重大王。這樣一來,那麼齊國就會認爲趙國仁義,大王憑藉天下諸侯的擁護屈就齊國,處在下位的齊國一旦兇暴,大王就率領天下諸侯制止它,這就是一個時代的命運控制在大王手裡了。我希望大王和左右羣臣一起深入詳細地按我說的話謀劃一下,在事情成功之前深思熟慮一下是否有道理。”

齊攻宋

[原文]

齊攻宋,奉陽君不欲。客請奉陽君曰:“君之春秋高矣①,而封地不定,不可不熟圖也。秦之貪,韓、魏危,楚、燕僻,中山之地薄②,宋罪重,齊怒深,殘伐亂宋,定身封,德強齊,此百代之一時也。”

[註釋]

①春秋高:言年高。②薄:土質貧瘠。

[譯文]

齊國攻打宋國,趙國奉陽君不願意協助齊國一起攻打。有人勸奉陽君說:“您的年紀已經老了,可是還沒有自己的封地,不可不仔細謀劃一下這件事啊。秦國貪婪無厭,封地如果定在韓、魏,必然危險;如國定在燕、楚,又太偏僻;如國定在中山,土質又太貧瘠。宋國罪孽深重,齊國對此早就怨恨在心,如果聯合齊國共同攻打殘暴混亂的宋國,既能確定自己的封地,又能使強大的齊國對您心存感恩,這是百代難得一遇的大好時機。”

秦王謂公子他

[原文]

秦王謂公子他曰①:“昔歲殽下之事②,韓爲中軍,以與諸侯攻秦。韓與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展轉不可約③。日者秦、楚戰於藍田,韓出銳師以佐秦,秦戰不利,因轉與楚,不固信盟,唯便是從④。韓之在我,心腹之疾⑤。吾將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韓,韓必懼,懼則可以不戰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一軍臨滎陽,一軍臨太行。

韓恐,使陽城君⑥入謝於秦,請效上黨之地以爲和。令韓陽⑦告上黨之守靳曰:“秦起二軍以臨韓,韓不能有⑧。今王⑨令韓興兵以上黨入和於秦,使陽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靳曰:“人有言:‘挈瓶之知,不失守器⑩。’王則有令,而臣太守,雖王與子亦其猜焉。臣請悉發守以應秦,若不能卒,則死之。”韓陽趨以報王。王曰:“吾始已諾於應侯矣,今不與,是欺之也。”乃使馮亭代靳。

[註釋]

①秦王:指秦昭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在位。公子他:又作“公子池”,秦惠文王之子,秦昭王之兄。②昔歲:昨歲,去年。③接境壤界:猶言邊境接壤。展轉不可約:猶言翻覆不可以盟約取信。④日者:往日,從前。佐,佐助,猶言幫助。便(pián駢):利益,好處。⑤心腹之疾,猶言心腹之患,此比喻勁敵。⑥陽城君:韓國大臣,韓桓惠王時封君。⑦韓陽:即陽城君。守(shòu受):秦代一郡的長官,後世用爲刺史、太守等的簡稱。靳:上黨太守。⑧韓不能有:即韓不能存在,猶言韓國就會滅亡。⑨王;指韓桓惠王。⑩挈瓶之知,不失守器:猶言即使有小智小慧,守着器物就不能出借。挈瓶,垂瓶者,汲水者,此指小事。悉發守:發動全部守備的兵力。若不能卒:猶言如果最後不能守住。

[譯文]

秦昭王對公子他說:“去年的殽下一戰,韓國作爲中軍主力,而與諸侯聯合起來攻打秦國。韓國與秦國之間的邊境接壤,他們的土地方圓不到千里,竟敢反覆無常背棄盟約。之前,秦、楚兩國在藍田交戰,韓國派出精銳部隊協助秦軍,可是秦軍失利,韓國因此反向倒戈與楚國聯合,背棄與秦國的盟約,只追求自己的利益。韓國對於我國來說,是一個心腹大患啊。我打算攻打他們,你覺得怎麼樣?”公子他說:“大王派兵韓國,韓國一定很害怕,一旦害怕就可以不浪費一兵一卒就多割取土地。”昭王說;“好。”於是就派出軍隊,一路軍隊逼近滎陽,一路軍隊逼近太行。

韓國因爲秦國的進軍而感到恐懼,派陽城君到秦國去謝罪,請求獻出上黨的土地作爲講和的條件。韓桓惠王又派陽城君告訴上黨太守靳說:“秦國出動兩支軍隊來攻打韓國,韓國恐怕保不住了。現在大王一邊命令韓國出兵迎戰,一邊又把上黨的土地獻給秦國求和,接着又派我把情況告訴太守,太守還是獻給他。”靳說:“俗話說:‘即使是小智慧,守着的器物就不能出借。’大王有興兵的指令,而我又是太守,即使是大王和您也對我心懷猜忌。我請求發動全部守軍去抵抗秦兵,如果最終還是失守了,那麼我甘願爲國捐軀。”韓陽迅速把情況報告給韓王,韓王說:“我開始對應侯就答應了這件事,現在卻反悔,這是欺騙他。”於是就派馮亭取代靳。

[原文]

(秦攻韓。)馮亭守三十曰①,陰使人請趙王曰②:“韓不能守上黨③,且以與秦,其民皆不欲爲秦而願爲趙。今有城市之邑十七,願拜內之於王④,唯王才之⑤。”趙王喜,召平陽君而告之曰⑥:“韓不能守上黨,且以與秦,其吏民不欲爲秦而皆願爲趙。今馮亭令使者以與寡人,何如?”趙豹對曰:“臣聞聖人甚禍無故之利。”王曰:“人懷吾義,何謂無故乎?”對曰:“秦蠶食韓氏之地,中絕不令相通,故自以爲坐受上黨也。且夫韓之所以內趙者,欲嫁其禍也。秦被其勞而趙受其利,雖強大不能得之於小弱,而小弱顧能得之強大乎?今王取之,可謂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糧,其死士皆列之於上地,令嚴政行,不可與戰。王其圖之。”王大怒曰:“夫用百萬之衆,攻戰逾年曆歲,未得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十七,何故不爲?”趙豹出。

[註釋]

①馮亭:韓國的上黨郡守。②趙王:趙孝成王,名丹,趙惠文王子,前265—前245年在位。③上黨:韓郡名。④內:同“納”。⑤才:通“裁”,裁度,裁定。⑥平陽君:趙豹,趙惠文王同母弟。

[譯文]

(秦國攻打韓國。)馮亭堅守了三十天之後,私下裡派人對趙王說:“韓國已經把守不住上黨了,他們打算把上黨割讓給秦國,但上黨的百姓都不想做秦民而願做趙民,現在有十七座城邑,願敬獻給大王,請大王好好思慮一下吧。”趙王內心很高興,於是召見平陽君,說:“韓國把守不住上黨,將割讓給秦國,可上黨的官吏和百姓都不願做秦民而願做趙民。現在馮亭派使者前來,打算把上黨獻給我,你怎麼看這件事?”趙豹回答說:“我聽說聖人認爲無故得利將帶來大禍。”趙王說:“別人傾慕我的仁義,這怎麼說是無故呢?”趙豹回答說:“秦國蠶食了韓國的土地,從中切斷韓國的交通,所以自認爲可以高枕無憂的得到上黨。況且韓國之所以把地獻給趙國,是想把禍患轉嫁給趙國啊。秦國勞民傷財,出兵攻伐,而趙國不費一兵一族,就得到利益,即使是強大者都不可能從小弱者手中得到,更何況小弱者反從強大者手中奪食呢?現在大王得到上黨,可以說是有正當的理由嗎?況且秦國用牛耕田,用水道通運糧食,其敢死之士都得到了上等的土地,法令嚴格而政令清明,不能與秦國交鋒。大王好好考慮吧。”趙王非常氣憤,說:“我們動用百萬大軍,連續幾年作戰,沒有得到一城。現在不用兵就可得到十七座城池,爲什麼不這樣做?”趙豹無話可說,就退下了。

[原文]

王召趙勝、趙禹而告之曰①;“韓不能守上黨,今其守以與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二人對日;“用兵逾年,未見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趙勝往受地。

趙勝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勝,太守有詔②,使臣勝謂曰:‘請以三萬戶之都封太守,千戶封縣令,諸吏皆益爵三級,民能相集者,賜家六金③。’”馮亭垂涕而勉曰④:“是吾處三不義也:爲主守地而不能死,而以與人,不義一也;主內之秦,不順主命,不義二也;賣主之地而食之⑤,不義三也。”辭封而入韓,謂韓王曰:“趙聞韓不能守上黨,今發兵已取之矣。”

韓告秦曰:“趙起兵取上黨。”秦王怒,令公孫起、王以兵遇趙於長平⑥。

[註釋]

①趙勝:即平原君。趙禹:趙國大臣。②太守有詔:即太守有告,此指馮亭告訴趙國上黨不能守,願意獻給趙國之事。③賜家六金:每家賞賜一百二十兩金子。金,古代重量單位,一鎰爲一金;一鎰爲二十兩,六金爲一百二十兩。④勉:通“俛”,“俛”,同“俯”,此指低頭;一說,勉,通“免”,推辭,拒絕。⑤食:猶言食封戶。⑥公孫起:即白起。王(yǐ椅):即王齕(hé核),秦國將領。

[譯文]

趙王召見趙勝、趙禹,對他們說:“韓國不能把守上黨,如今上黨太守打算把十七座城邑獻給我。”二人回答說:“我們用兵這麼多年,沒得到一座城,現在安坐卻得到城邑,這是大吉大利的事。”於是趙王就派遣趙勝前去接受土地。

第35章 齊策六(3)第75章 韓策一(1)第1章 東周策(1)第32章 齊策五(2)第90章 燕策二(3)第81章 韓策三(1)第95章 宋、衛策(2)第52章 趙策二(2)第14章 秦策二(3)第42章 楚策三(1)第95章 宋、衛策(2)第9章 秦策(4)第39章 楚策一(4)第68章 魏策二(3)第66章 魏策二(1)第77章 韓策一(3)第10章 秦策(5)第46章 楚策四(3)第9章 秦策(4)第59章 趙策三(5)第46章 楚策四(3)第92章 燕策三(2)第83章 韓策三(3)第37章 楚策一(2)第55章 趙策三(1)第70章 魏策三(2)第79章 韓策二(2)第66章 魏策二(1)第39章 楚策一(4)第31章 齊策五(1)第59章 趙策三(5)第73章 魏策四(2)第49章 趙策一(3)第43章 楚策三(2)第17章 秦策三(1)第88章 燕策二(1)第79章 韓策二(2)第81章 韓策三(1)第89章 燕策二(2)第23章 齊策一(2)第27章 齊策三(2)第1章 東周策(1)第63章 魏策一(1)第42章 楚策三(1)第6章 秦策(1)第92章 燕策三(2)第29章 齊策四(2)第45章 楚策四(2)第70章 魏策三(2)第86章 燕策一(3)第39章 楚策一(4)第41章 楚策二(2)第69章 魏策三(1)第44章 楚策四(1)第70章 魏策三(2)第29章 齊策四(2)第41章 楚策二(2)第94章 宋、衛策(1)第64章 魏策一(2)第64章 魏策一(2)第4章 西周策(1)第78章 韓策二(1)第18章 秦策三(2)第80章 韓策二(3)第63章 魏策一(1)第13章 秦策二(2)第3章 東周策(3)第49章 趙策一(3)第84章 燕策一(1)第64章 魏策一(2)第7章 秦策(2)第80章 韓策二(3)第94章 宋、衛策(1)第28章 齊策四(1)第44章 楚策四(1)第85章 燕策一(2)第51章 趙策二(1)第61章 趙策三(7)第27章 齊策三(2)第77章 韓策一(3)第69章 魏策三(1)第30章 齊策四(3)第25章 齊策二第13章 秦策二(2)第51章 趙策二(1)第7章 秦策(2)第38章 楚策一(3)第2章 東周策(2)第29章 齊策四(2)第65章 魏策一(3)第91章 燕策三(1)第91章 燕策三(1)第3章 東周策(3)第2章 東周策(2)第51章 趙策二(1)第87章 燕策一(4)第65章 魏策一(3)第65章 魏策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