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楚策一(2)

①江乙爲魏使予楚:此事指江乙仕楚之前,居住在魏國的時候。②竟:同“境”,邊境。蔽:遮蔽,猶言掩蓋。言:用如動詞,說,談論。③白公之亂:白公勝所製造的禍亂。白公名勝,楚國故太子建之子。太子建因費無極之讒,逃奔宋國,後又逃奔鄭國,被鄭國所殺,勝逃往吳國。楚惠王時召他回國,封爲白公。周敬王四十一年,也就是楚惠王十年,白公請兵伐鄭,子西不從,勝殺子西、子期,劫惠王,白公勝被葉公諸樑所討伐,白公上吊自殺。④無有:猶言世上沒有能趕上他的人。

[譯文]

江乙作爲魏國的使者出使到楚國,對楚宣王說:“我進入貴國的國境,聽說這裡有這樣一種風俗,不掩飾別人的善良,不談論別人的罪孽,果真是這樣嗎?”楚宣王說:“是的。”江乙說:“既然這樣,那麼白公所製造的事端,難道成功了嗎?果真像這樣,我們的罪過就可以免除了。”楚宣王說:“爲什麼呢?”江乙說:“州侯輔佐楚國事務,地位尊貴至極,行事獨斷專行,可是他身邊的人都說‘世上沒有誰能比得上他’,像從一張嘴裡說出來的一樣。”

郢人有獄三年不決

[原文]

郢人有獄①,三年不決。故令請其宅②,以卜③其罪。客因爲之④謂昭奚恤曰:“郢人某氏之宅,臣願之。”昭奚恤日,“郢人某氏,不當服罪,故其宅不得。”客辭而去。昭奚恤已而悔之,因謂客曰:“奚恤得事公,公何爲以故⑤與奚恤?”客曰:“非用故也。”曰:“謂⑥而不得有悅色,非故如何也?”

[註釋]

①獄:訟訴。②令請其宅:古時,一人犯罪,住宅充公,別人可以請爲己有。③卜:探測。④因爲之:因此替他。⑤何爲以故:故,指藉機探聽。⑥謂:應作請。

[譯文]

郢都有個人被起訴,事情過了三年還沒能結案。所以,他故意派人讓官府去收繳自己的住宅,以此來探聽是否自己將被定罪。這個客人因爲這件事情,去對昭奚恤說:“這個郢人的住宅,我打算要。”昭奚恤說:“這個郢人不應當被判罪,因此他的住宅不能充公。”客人拜別昭奚恤,打算離開。不一會兒,昭奚恤覺得很後悔,就對客人說:“奚恤我願意爲先生賣命,先生爲什麼對我耍心機?”客人說:“沒有。”昭奚恤說:“您的請求沒能達成,卻喜形於色,怎麼不是耍了心機呢?”

城渾出周

[原文]

城渾出周,三人偶行①,南遊於楚,至於新城。城渾說其令曰:“鄭、魏者楚之耎②國,而秦、楚之強敵也。鄭、魏之弱,而楚以上樑應③之;宜陽之大也,楚以弱新城圍之。蒲反、平陽相去百里,秦人一夜而襲之,安邑不知④;新城、上樑相去五百里,秦人一夜而襲之,上樑亦不知也。今邊邑之所恃者,非江南、泗上也?故楚王何不以新城爲主郡也,邊邑甚利之。”新城公大說⑤,乃爲具駟馬乘車五百金之楚。城渾得之,遂南交於楚,楚王果以新城爲主郡。

[註釋]

①偶行:即同行。②耍:通“軟”,弱小。③應:應對,對付。④不知:沒有知覺。⑤說:通“悅”,高興。

[譯文]

楚國人城渾從周國離開,隨身帶了三個人一同出行,一路往南前往楚國,來到了楚國北邊的新城。城渾對新城縣令說:“鄭、魏兩國對於楚國而言,勢力相對弱小,而秦國對楚國而言則是強敵。鄭、魏兩國雖然勢力弱小,楚國卻用上樑的兵力去討伐他們;秦國的宜陽是何等的兵強馬壯,楚國卻用弱小的新城的兵力去與他們相抗衡。蒲反、安邑之間相距百里,秦國在一夜之間就襲擊並佔領了蒲反,而安邑竟然絲毫沒有察覺到;新城、上樑相距五百里,秦國在一夜之間就襲擊並佔領了新城,而上樑竟然也絲毫沒有察覺到。現在楚國邊界的防守,莫非只是仰仗江南、泗上這兩個郡的力量嗎?因此,楚王爲什麼不將新城作爲主郡呢?這樣一來,將會對邊防更爲有利呀。”新城公聽了以後很高興,於是便給城渾準備好車馬,又拿出五百金贈送給城渾,請他爲此事前去楚國進行遊說。城渾收下了贈金,於是到楚王面前開展遊說活動,楚王果然決定將新城作爲主郡了。

韓公叔有齊、魏

[原文]

韓公叔有齊、魏,而太子有楚、秦以爭國①。鄭申爲楚使於韓,矯以新城、陽人予太子②。楚王怒,將罪之③。對曰:“臣矯予之,以爲國也④。臣爲太子得新城、陽人,以與公叔爭國而得之。齊、魏必伐韓。韓氏急,必懸命於楚,又何新城、陽人之敢求⑤?太子不勝,幸而不死,今將倒冠而至,又安敢言地⑥?”楚王曰:“善。”乃不罪也。

[註釋]

①公叔:韓國大臣。有齊、魏:犰言有齊國、魏國的支持。太子:即幾瑟。以爭國:爭奪相國的權位。②鄭申:楚國大臣,矯:假託,詐稱。予:通“與”,授予,給予。③將罪之:將要懲罰他。④以:而。⑤懸命於楚:即將韓國的生命懸掛在楚國身上,其意是韓國的生死存亡關鍵在於楚國是否支持。⑥太子不勝:太子爭奪相國的權位沒有勝利。倒冠:倒戴着帽子,形容十分着急。

[譯文]

韓國公叔得到齊、魏兩國的支持,韓國太子取得楚、秦兩國的援助,二人大肆爭奪相國的權位。鄭申替楚國到韓國訪問,謊稱楚懷王的命令,打算把新城、陽人給太子。楚王聽說此事後,大動肝火,打算懲罰他。鄭申回答:“我謊稱大王的命令把兩座城送給太子,是替國家着想啊。我替韓國太子得到新城、陽人,是因爲他與公叔爭奪相位,以便取得成功。齊、魏兩國一定會來討伐韓國。韓國一旦處於危險的境地,一定會把生死存亡寄託在楚國身上,又哪裡敢求取新城、陽人?太子如果敗給了公叔,有幸活了下來,現在將要倒戴着帽子急忙來投靠楚國,又哪裡敢提土地的事情?楚懷王說:“好。”於是也沒有懲罰鄭申。

楚杜赫說楚王以取趙

[原文]

楚杜赫說①楚王以取趙,王且予之五大夫,而令私行②。陳軫謂楚王曰:“赫不能得趙,五大夫不可收也,得賞無功也。得趙而王無加焉,是無善也。王不如以十乘行③之,事成,予之五大夫。”王曰:“善。”乃以十乘行之。杜赫怒而不行。陳軫謂王曰:“是不能得趙也。”

[註釋]

①說:遊說。②私行:偷偷地去辦理這件事。③行:使之行。

[譯文]

楚國杜赫遊說楚王,打算將趙國爭取過來,楚王打算賜給他五大夫的爵位,讓他以個人的名義悄悄去趙國辦理此事。陳軫於是對楚王說:“假如杜赫爭取不到趙國的話,他就相當於是既無功,也無過,然而賜給他的爵位已成定局,五大夫的爵位就無法收回了,這樣的話,他就相當於是無功而受賞。假如他爭取到了趙國的話,他的五大夫的爵位已經是事實,提升職位也不可能了。這樣一來,就相當於是我們忘恩負義,抹殺了他的功勞。大王爲什麼不先給他十輛車,派他前去趙國,如果任務得到成功,再賜給他五大夫的爵位。”楚王說:“你說的很對。”於是便給杜赫備好十輛車,派他到趙國去。然而杜赫對此感到生氣,便沒有出使趙國。陳軫便對楚王說:“這就證明杜赫是沒有能力將趙國爭取過來的呀。”

楚王問於範環

[原文]

楚王問於範環曰①:“寡人慾置相於秦,孰可?”對曰:“臣不足以知之。”王曰:“吾相甘茂可乎?”範環對曰:“不可。”王曰:“何也?”曰:“夫史舉,上蔡之監門也②,大不知事君,小不知處室,以苛廉聞於世,甘茂事之順焉。故惠王之明,武王之察,張儀之好譖,甘茂事之,取十官而無罪。茂,誠賢者也,然而不可相秦。秦之有賢相也,非楚國之利也。且王嘗用召滑于越而納句章③,昧之難,越亂,故楚南塞瀨胡④而野江東。計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亂而楚治也。今王以用之於越矣,而忘之於秦,臣以爲王鉅速忘矣。王若欲置相於秦乎?若公孫郝⑤者可。夫公孫郝之於秦王,親也。少與之同衣,長與之同車,被王衣以聽事,真大王之相已。王相之,楚國之大利也。”

[註釋]

①楚王:即楚懷王。範環:楚臣。②上蔡:“上”當爲“下”。③滑:指楚臣召滑。④瀨胡:當作“厲門”,是通往嶺南的要道。⑤公孫郝:秦昭王的親信大臣。

[譯文]

楚懷王問範環說:“我想推薦一個人來擔任秦相,你看是誰合適?”範環回答說:“我對這個問題,無話可說。”楚懷王說:“我推薦甘茂。你覺得可以嗎?”範環回答說:“不行啊。”楚懷王問:“爲什麼?”範環回答說:“史舉是下蔡的守門人,性格乖張,大處說他不懂得事奉君,小處說不懂得治理家園,以對人苛刻著稱,但甘茂能和他和睦相處。憑藉惠王的英明,武王的洞察,張儀的善於誹謗人,甘茂在他們手下當差,順利地升官十次沒有受到過責罰。甘茂確實是個人才,但不可以讓他做秦國的相國。秦國有賢人做相國,對楚是十分不利的。況且大王曾用召滑在越國當差,得到了句章之地。昧地出現爭端,乘着越國這場亂事,所以楚國才能控制厲門並在江東設郡。從大王的功勞來看,之所以能有這樣的成就,是因爲越國混亂而楚國政治清明的原因。這種計謀,大王曾在越國使用並收到成效,卻忘記在秦國使用,我認爲大王記性太差了。您要問推薦誰擔任秦相合適?公孫郝就是合適的人選。公孫郝和秦王是血親關係,小時候和秦王一起穿衣,長大了和秦王一同乘車,穿着秦王的衣服入朝聽政,真是大王理想中的秦相啊。大王推薦他擔任秦相,對楚國百利無一害啊。”

蘇秦爲趙合從

[原文]

蘇秦爲趙合從,說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強國也。大王,天下之賢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①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夫以楚之強與大王之賢,天下莫能當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諸侯莫不西面而朝於章臺之下矣。秦之所害於天下莫如楚,楚強則秦弱,楚弱則秦強,此其勢不兩立。故爲王至計,莫如從親以孤秦。大王不從親,秦必起兩軍:一軍出武關;一軍下黔中。若此,則鄙、郢動矣。臣聞治之其未亂,爲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後憂之,則無及已。故願大王之早計之。

“大王誠能聽臣,臣請令山東之國②,奉四時之獻,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廟,練士厲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誠能聽臣之愚計,則韓、魏、齊、燕、趙、衛之妙音美人,必充後宮矣。趙、代良馬橐他③,必實於外廄。故從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今釋霸王之業,而有事人④之名。臣竊爲大王不取也。

[註釋]

①粟:泛指糧食。②山東之國:崤山以東的諸侯國。③橐他:即駱駝。④事人:臣事別人。

[譯文]

蘇秦爲趙國組織合縱聯盟,去遊說楚威王說:“楚國是天下的強國,大王是天下的賢君。楚國西面有黔中、巫郡,東面有夏州、海陽,南面有洞庭、蒼梧,北面有汾陘、郇陽,土地方圓五千裡,擁有雄兵百萬,戰車千輛,戰馬萬匹,糧食可供十年享用不盡,這是大王建立霸業的資本。憑藉着楚國如此強大,大王如此賢能,天下無人能敵。可現在您卻打算向西事奉秦國,那麼諸侯中沒人會再來朝貢楚國的章臺了。秦國最大的勁敵莫過於楚國,楚國強盛了,相對的秦國就被削弱了,楚國衰弱了,相對的秦國就強盛了,楚、秦兩國是勢不兩立的。所以我替大王考慮,何不六國結成合縱聯盟來孤立打擊秦國。大王假如不加入六國的合縱聯盟,秦國必然會從兩路出兵:一路出武關,一路直指黔中。如果秦國真的這樣做了,楚國的國都鄢、郢必然會引起軒然大波。我聽說平定天下,要趁着國家安定的時候着手;做一件事情也要未雨綢繆。禍患到來了,然後纔去擔憂,那恐怕已經來不及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趁早謀劃這件事。

“大王如果能夠採納我的建議,我願意號召山東各國向您進貢四時的貢品,接受大王聖明的號令,並把國家宗廟委託給您,操練士兵,磨利兵器,任憑大王指揮調遣使用。大王如果真能採納我的建議,那麼,韓、魏、齊、燕、趙、衛等國的歌妓美女一定會充滿您的後宮;燕、代地區的良馬、駱駝一定會塞滿您的畜圈。假如合縱聯盟能夠成功,楚國就能稱王;相對的連橫陣線能夠得逞,秦國就能稱帝。現在您放棄稱王的大業,甘願接受服侍別人的醜名,我實在不答應大王的這種做法。

[原文]

“夫秦,虎狼之國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讎①也,橫人皆欲割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謂養仇而奉讎者也。夫爲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強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②有秦患,不顧其禍。夫外挾強秦之威。以內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無過此者。

故從親,則諸侯割地以事楚;橫合,則楚割地以事秦。此兩策者,相去遠矣,有億兆之數。兩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趙王,使臣效愚計,奉明約,在大王命之。”

楚王曰:“寡人之國,西與秦接境,秦有舉巴蜀、並漢中之心。秦,虎狼之國,不可親也。而韓、魏迫於秦患,不可與深謀,恐反人以入於秦,故謀未發而國已危矣③。寡人自料,以楚當秦,未見勝焉。內與羣臣謀,不足恃也④。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如懸旌,而無所終薄⑤。今君欲一天下,安諸侯,存危國,寡人謹奉社稷以從。”

[註釋]

①仇讎:仇敵。②卒:最終。③恐反人以入於秦:猶言恐怕反叛之人把楚國的策謀告訴給秦國。④不足恃:不值得依靠,即不可靠。⑤搖搖:搖動,搖盪,形容心神不安。如懸旌:像懸掛着的旗幟。薄:附着。

[譯文]

“秦國是個如狼似虎的殘暴國家,有吞併六國的野心。秦國是天下諸侯共同的敵人,主張連橫的人都想分割諸侯的土地來討好秦國,這是供養仇敵的做法。作爲人臣卻想割讓君主的土地,巴結如狼似虎的秦國,還去侵犯諸侯,最終只會招來嚴重的災禍。對於在外部倚仗秦國的強大勢力,在內部逼迫自己的君主,要求割讓土地、大逆不道,爲國不忠,沒有什麼罪過比這更嚴重的了。

所以,如果合縱聯盟成功,諸侯就會割讓聽從楚國的調遣;如果連橫戰線成功,諸侯就會割地聽從秦國的調遣。合縱和連橫這兩種戰略決策,兩者的思想內涵相差很遠。對於這兩種戰略,大王偏向於哪一種呢?因此,敝國趙王特派我來此向大王獻愚計,奉上合縱盟約,任您裁斷。

楚威王說:“我的國家,西部與秦國接壤,秦國有攻取巴蜀、吞併漢中的野心。秦國是如狼似虎的國家,不能與跟它親近。韓、魏兩國迫於秦國的威脅,又不可以與之深入探討,如果與他們深入探討,恐怕他們會把楚國的策謀告訴給秦國,所以說計謀還沒有施行而國家已經危險了。我私下料想,單憑楚國來抵擋秦國,是不見得能夠打勝的。在國內與各位臣子謀劃,又不見得可靠。我寢食難安,心神不安,內心煎熬的得像懸掛在空中的旗幟,懸着的心始終不能落下。現在您要統一天下,安定諸侯,保存危亡的國家,我雙手捧出國家社稷,來跟隨着您。”

張儀爲秦破從連橫

[原文]

張儀爲秦破從連橫,說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國,被山帶河,四塞以爲固。虎賁之士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難樂死。主嚴以明,將知以武。雖無出兵甲,席捲常山之險。折天下之脊,天下後服者先亡。且夫爲從者,無以異於驅羣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與羊,不格①明矣。今大王不與猛虎而與羣羊,竊②以爲大王之計過矣。

“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非楚而秦。兩國敵侔③交爭,其勢不兩立。而大王不與秦④,秦下甲兵,據宜陽,韓之上地不通;下河東,取成皋,韓必入臣於秦。韓入臣,魏則從風而動。秦攻楚之西,韓、魏攻其北,社稷豈得無危哉?

“且夫約從者,聚羣弱而攻至⑤強也。夫以弱攻強,不料敵而輕戰,國貧而驟⑥舉兵,此危亡之術也。臣聞之,兵不如者,勿與挑戰;粟不如者,勿與持久。夫從人者,飾辯虛辭⑦,高⑧主之節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禍,無及爲已,是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註釋]

①格:鬥。②竊:私下裡。③侔(móu):齊等,勢均力敵。④而:如。與:結交。⑤至:極。⑥驟:屢次,頻繁。⑦飾辯虛辭:誇誇其談,巧言辯說。⑧高:讚美,讚揚。

[譯文]

第89章 燕策二(2)第5章 西周策(2)第34章 齊策六(2)第13章 秦策二(2)第18章 秦策三(2)第12章 秦策二(1)第73章 魏策四(2)第62章 趙策三(8)第84章 燕策一(1)第8章 秦策(3)第13章 秦策二(2)第91章 燕策三(1)第65章 魏策一(3)第20章 秦策四(2)第46章 楚策四(3)第93章 燕策三(3)第82章 韓策三(2)第6章 秦策(1)第89章 燕策二(2)第72章 魏策四(1)第87章 燕策一(4)第37章 楚策一(2)第11章 秦策(6)第78章 韓策二(1)第12章 秦策二(1)第50章 趙策一(4)第33章 齊策六(1)第71章 魏策三(3)第11章 秦策(6)第76章 韓策一(2)第44章 楚策四(1)第11章 秦策(6)第79章 韓策二(2)第77章 韓策一(3)第23章 齊策一(2)第90章 燕策二(3)第30章 齊策四(3)第55章 趙策三(1)第68章 魏策二(3)第79章 韓策二(2)第10章 秦策(5)第8章 秦策(3)第93章 燕策三(3)第62章 趙策三(8)第12章 秦策二(1)第63章 魏策一(1)第93章 燕策三(3)第4章 西周策(1)第12章 秦策二(1)第43章 楚策三(2)第84章 燕策一(1)第40章 楚策二(1)第82章 韓策三(2)第58章 趙策三(4)第86章 燕策一(3)第70章 魏策三(2)第77章 韓策一(3)第71章 魏策三(3)第22章 齊策一(1)第8章 秦策(3)第96章 中山策(1)第29章 齊策四(2)第35章 齊策六(3)第70章 魏策三(2)第21章 秦策四(3)第34章 齊策六(2)第6章 秦策(1)第90章 燕策二(3)第14章 秦策二(3)第10章 秦策(5)第93章 燕策三(3)第50章 趙策一(4)第13章 秦策二(2)第39章 楚策一(4)第89章 燕策二(2)第28章 齊策四(1)第86章 燕策一(3)第13章 秦策二(2)第37章 楚策一(2)第47章 趙策一(1)第16章 秦策二(5)第90章 燕策二(3)第90章 燕策二(3)第79章 韓策二(2)第37章 楚策一(2)第26章 齊策三(1)第27章 齊策三(2)第10章 秦策(5)第51章 趙策二(1)第40章 楚策二(1)第15章 秦策二(4)第47章 趙策一(1)第58章 趙策三(4)第16章 秦策二(5)第70章 魏策三(2)第96章 中山策(1)第81章 韓策三(1)第75章 韓策一(1)第80章 韓策二(3)第34章 齊策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