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楚策一(1)

齊、楚構難

[原文]

齊、楚構難①,宋請中立。齊急宋②,宋許之。子象爲楚謂宋王曰③:“楚以緩失宋④,將法齊之急也。齊以急得宋,後將常急矣。是從齊而攻楚,未必利也。齊戰勝楚,勢必危宋:不勝,是以弱宋幹強楚也。而令兩萬乘之國,常以急求所欲,國必危矣。”

[註釋]

①構難(nàn南去):結下怨仇。②急:逼迫。③子象:楚人。④緩:寬鬆,寬厚。

[譯文]

齊、楚兩國之間結下了怨仇,宋國請求中立。齊國逼迫宋國與自己交好,宋國迫於淫威,不得不答應。子象考慮到楚國的利益,對宋王說:“楚國因爲寬厚從而失去了宋國的支持,因此準備效法齊國逼迫宋國。齊國因爲用卑鄙的手段得到了宋國,今後肯定經常採用這種手段對待宋國了。再說這個時候跟隨齊國攻打楚國,未必會對宋國有利。假若齊國戰勝楚國,勢必危害宋國的利益;假若敗了,這是用弱小的宋國去對抗強大的楚國。如果兩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經常用脅迫的手段求得它們所要得到的,國家一定危險了。”

五國約以伐齊

[原文]

五國①約以伐齊。昭陽謂楚王曰:“五國以②破齊,秦必南圖楚。”王曰:“然則奈何?”對曰:“韓氏輔國也,好利而惡難。好利,可營③也;惡難,可懼也。我賂之以利,其心必營。我悉兵以臨之,其心必懼我。彼懼我兵而營我利,五國之事必可敗也。約絕之後,雖勿與地可。”楚王曰:“善。”乃命大公事④之韓,見公仲曰:“夫牛闌之事,馬陵之難⑤,親王之所見也⑥。王苟無以五國之兵,請效列城五,請悉楚國之衆也,以牆⑦於齊。”齊之反趙魏⑧之後,而楚果弗與地,則五國之事困也。

荊宣王問羣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⑨?”羣臣莫對。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⑩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爲不信,吾爲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爲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爲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註釋]

①五國:韓、趙、魏、燕、秦。②以:同已。③營:誘惑。④大公事:楚臣。⑤馬陵之難:魏惠王三十年,齊破魏馬陵。⑥親王之所見也:應作,“王之所親見也。”⑦牆:阻止,用作動詞。⑧反趙魏:使趙魏返。指齊戰勝趙魏於觀津。⑨北方:指北方各諸侯國。昭奚恤:楚國相國。⑩無敢:不敢。長百獸:爲百獸之長。長:用如動詞,做首領。逆:違背,違抗。

[譯文]

韓、趙、魏、燕、秦五國相互之間結盟打算討伐齊國。楚將昭陽對楚王說:“五國攻破齊國之後,秦軍必然從南邊來侵犯楚國。”楚王說:“既然這樣,那怎麼辦好呢?”昭陽回答說:“韓國是五國的脣亡齒寒的盟邦,既貪圖蠅頭小利又不敢打仗。貪圖小利,可以用土地引誘它;不敢打仗,可以用戰爭恐嚇它。我們用好處賄賂韓國,他們的心一定被引誘過來。我們再用全部軍隊逼近韓國,他們內心必然害怕我們。一旦他們害怕我們的軍隊攻打他們,卻又被我們的土地所引誘,五國的戰事一定不會成功。我們阻斷五國的盟約之後,即使不把土地給韓國,也沒什麼關係。”楚王說:“好吧。”於是派大公事出使韓國,大公事見到韓公仲說:“牛闌的戰爭,馬陵的戰事,都是韓王親眼所見。如果韓王不依附五國的軍隊,我們就獻出五座相鄰的城邑給你們,而且我們還打算髮動楚國全部軍隊,去阻止齊國的挑釁。”當齊軍在觀津戰勝趙、魏聯軍之後,楚國果真沒把土地給韓國,從此之後,五國的征戰陷入困境。

楚宣王問羣臣,說:“我聽說北方諸侯畏懼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這樣的嗎?”大臣們都默不作聲。江乙回答說:“老虎捕捉各種野獸吃,逮住了一隻狐狸。狐狸說:‘您是不敢吃我的。天帝讓我做百獸的首領,現在您想吃我,這是違抗天帝的命令。您如果覺得我欺騙了您,我請求您答應我走在前面,您跟隨在我的後面,看各種野獸見到了我,有敢不逃跑的嗎?’老虎信以爲真,於是就和狐狸同行。各種野獸看見他們都逃走了。老虎不明白野獸是害怕自己而逃走的,卻認爲是害怕狐狸。現在大王的國土方圓五千裡,披甲的士兵百萬,卻由昭奚恤獨攬大權。所以,北方諸侯害怕昭奚恤,其實是害怕大王的軍隊,就像各種野獸害怕老虎一樣啊。”

昭奚恤與彭城君議於王前

[原文]

昭奚恤與彭城君議於王前①,王召江乙而問焉。江乙曰:“二人之言皆善也,臣不敢言其後②。此謂慮賢也③。”

[註釋]

①彭城君:楚人。②不敢言其後:即不敢在他們議論之後再說什麼。其實江乙還是有話要說,只是裝得謙虛不說而已。③此謂慮賢也:這就叫做不使大王懷疑賢者的言論。

[譯文]

昭奚恤和彭城君在楚王面前討論國家大事,楚王召來江乙問昭奚恤和彭城君的議論的結果怎麼樣。江乙說:“兩個人的言論都很有道理,我不敢在他們議論之後再說什麼。這就叫做不使大王懷疑賢者的言論。”

邯鄲之難

[原文]

邯鄲之難,昭奚恤謂楚王曰:“王不如無救趙,而以強魏;魏強,其割趙必深矣。趙不能聽,則必堅守,是兩弊①也。”景舍曰:“不然,昭奚恤不知也。夫魏之攻趙也,恐楚之攻其後。今不救趙,趙有亡形②,而魏無楚憂,是楚、魏共趙也。害必深矣!何以‘兩弊’也?且魏令兵以深割趙,趙見亡形,而有楚之不救己也,必與魏合而以謀楚。故王不如少出兵,以爲趙援。趙恃楚勁,必與魏戰,魏怒於趙之勁,而見楚救之不足畏也,必不釋趙。趙、魏相弊,而齊、秦應楚則魏可破也。”楚因使景舍起兵救趙。邯鄲拔③,楚取睢、濊之間。

[註釋]

①兩弊:指兩敗俱傷。②亡形:形勢危亡。③拔:攻下。

[譯文]

趙國的都城邯鄲被魏軍的圍困,楚令尹昭奚恤對楚王說:“大王爲什麼不救援趙國,反而出兵去幫助魏國;您這樣做了,魏國的實力將會更加強大,肯定會讓趙國多割讓土地。但趙國是不可能答應魏國的要求的,肯定會堅守自己的國土,這樣一來,一個是強攻,一個是死守。趙、魏兩國便會兩敗俱傷。”景舍說:“你說的情況不對呀,昭奚恤是不瞭解事情的真相。魏國想要攻打趙國,卻又擔心楚國會從後面偷襲。如果我們不救援趙國的話,趙國便會面臨亡國的危險,而魏國卻沒有楚國攻打魏國的後顧之憂,這就相當於是楚、魏兩國在共同討伐趙國,趙國需要割讓的土地必然會更多了。爲什麼說趙、魏將會‘兩敗俱傷’?再說魏國又不用損傷太多的兵力,就可以從趙國獲得更多的土地,趙國面臨危亡之勢,又因爲楚國沒有對自己施以援助,肯定會去和魏國聯合,一起去攻打楚國。因此,大王爲什麼不少量地出兵,但仍去救援趙國,趙國憑藉楚國的援助,必然會和魏國對抗到底,而魏國對趙國力量的增強也將感到惱怒,又意識到楚國的救助實際上是不值得害怕的,便必定不會放鬆對趙國的攻擊。趙、魏兩國互相削弱了彼此的國力,齊、秦兩國便可以趁着楚國幫助趙國,趙、魏兩國互相攻戰的時機去攻打魏國,那樣的話,魏國必將會被打敗。”於是楚王便派景舍帶兵前去救援趙國。最終,趙國的國都邯鄲被攻下了,楚國最終也得到了魏國的睢、濊兩水之間的土地。

江乙欲惡昭奚恤於楚王

[原文]

江乙欲惡昭奚恤於楚王,而力不能,故爲梁山陽君請封於楚①。楚王曰:“諾。”昭奚恤曰:“山陽君無功於楚國,不當封②。”江乙因得山陽君與之共惡昭奚恤。

[註釋]

①欲惡昭奚恤於楚王:想要使楚宣王討厭昭奚恤。②不當封:不應該加封。

[譯文]

江乙想在使楚宣王討厭昭奚恤,可是感到自己的力量不夠,於是就替魏國山陽君向楚宣王請求封賞。楚宣王說:“好。”昭奚恤說:“山陽君對楚國並沒有什麼功勞,不應當加封。”江乙由此取得山陽君的好感,跟他共同討厭昭奚恤。

魏氏惡昭奚恤於楚王

[原文]

魏氏惡昭奚恤於楚王,楚王告昭子。昭子曰:“臣朝夕以事聽命,而魏入吾君臣之間,臣大懼。臣非畏魏也!夫泄吾君臣之交,而天下信之,是其爲人也近苦矣①。夫苟不難爲之外,豈忘爲之內乎②?臣之得罪無日矣。”王曰:“寡人知之,大夫何患?”

[註釋]

①苦:惡。②夫苟不難爲之外:即夫苟外爲之不難的倒裝。其意爲假如一個外國人這樣做感到不難。豈忘爲之內:即豈內忘爲之的倒裝。其意爲難道國內別有用心的人會忘記這樣幹嗎?

[譯文]

魏國人在楚宣王面前說昭奚恤的壞話,楚宣王把這件事告訴了昭奚恤。昭奚恤說:“我從早到晚盡心盡力的替大王辦事,誓死聽從大王的命令,而一個魏國人卻能挑撥我們君臣的關係,我很害怕。但是我不是害怕這個魏國人!我害怕的是他把我們君臣之間的關係泄露出去,這讓諸侯又聽信那些離間之辭,這樣的人爲人實在太可惡了。如果一個外國人這樣做都很容易,難道國內別有用心的人不會這樣做嗎?我獲罪也指日可待了。”楚宣王說:“我明白這些事情,您還擔心什麼呢?”

江乙惡昭奚恤①

[原文]

江乙惡昭奚恤,謂楚王曰:“人有以其狗爲有執而愛之②。其狗嘗溺井,其鄰人見狗之溺井也,欲入言之。狗惡之,當門而噬之。鄰人憚之,遂不得入言。邯鄲之難,楚進兵大梁,取矣,昭奚恤取魏之寶器。以居魏知之,故昭奚恤常惡臣之見王。”

[註釋]

①江乙:又名江一、江尹。②有執:忠於職守。

[譯文]

江乙厭惡昭奚恤,他在楚王面前誹謗說:“有個人因爲自己的狗忠於職守,所以很喜歡這隻狗,有一次狗把尿撒到井裡了,他的鄰居瞧見了,打算把這回事告訴狗的主人,可是狗內心有鬼,就守在自家的大門口,見來人就咬。鄰居很害怕,始終沒法子進去告狀。邯鄲之戰時,楚國派兵攻取了大梁,昭奚恤私自掠取了魏國的寶器。我當時正好在魏國,所以知道這件事,就因爲怕這個事情被大王知道,昭奚恤不願意讓我見到大王。”

江乙欲惡昭奚恤於楚

[原文]

江乙欲惡①昭奚恤於楚,謂楚王曰:“下比周②則上危;下分爭③,則上安。王亦知之乎?願王勿忘也。且人有好揚人之善者,於王何如?”王曰:“此君子也,近之。”江乙曰:“有人好揚人之惡者,於王何如?”王曰:“此小人也,遠之。”江乙曰:“然則且有子殺其父,臣弒其主者,而王終已④不知者何也?以王好聞人之美,而惡聞人之惡也。”王曰:“善。寡人願兩聞之。”

[註釋]

①惡:毀謗。②比周:互相結黨。③分爭:紛爭。④已:應作己。此章重出,見下。

[譯文]

江乙想在楚王面前毀謗昭奚恤,於是就對楚王說:“大王下邊的大臣結黨營私,大王的地位就危險了;大王下邊的大臣爭強鬥勝,大王的地位就安穩了。大王也知道這個道理吧?希望大王不要忘記這一點。有的人喜歡錶揚別人的長處,大王認爲這樣的人怎麼樣?”楚王說:“這是君子,我要多親近這樣的疼。”江乙說:“有的人喜歡說別人的壞話,大王認爲這樣的人怎麼樣?”楚王說:“這是小人,我得離他遠點。”江乙說:“這麼說來,兒子要殺他的父親,臣子要殺他的大王的事,可是大王卻被矇在鼓裡,爲什麼呢?因爲大王喜歡聽人家說好話,卻討厭聽別人說壞話。”楚王說:“好啊,我願意兩方面都聽。”

江乙說於安陵君

[原文]

江乙說於安陵君曰①:“君無咫尺之功,骨肉之親,處尊位,受厚祿,一國之衆,見君莫不斂衽而拜,撫委而服②,何以也?”曰“王過舉而已。不然,無以至此。”

江乙曰:“以財交者,財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③落而愛渝。是以嬖女不敝席,寵臣不避軒④。今君擅楚國之勢,而無以深自結於王,竊爲君危之。”安陵君曰:“然則奈何?”“願君必請從死,以身爲殉,如是必長得重於楚國。”曰:“謹受令⑤。”

三年而弗言。江乙復見曰:“臣所爲君道,至今未效。君不用臣之計,臣請不敢復見矣。”安陵君曰:“不敢忘先生之言,未得間也。”於是楚王遊於雲夢⑥,結駟⑦千乘,旌旗蔽日,野火之起也若雲霓,兕⑧虎嗥之聲若雷霆,有狂兕⑨車依輪而至,王親引弓而射,壹發而殪。王抽旃⑩旄而抑兕首,仰天而笑曰:“樂矣,今日之遊也!寡人萬歲千秋之後,誰與樂此矣??安陵君泣數行而進曰:“臣入則編席,出則陪乘。大王萬歲千秋之後,願得以身試黃泉,蓐螻蟻,又何如得此樂而樂之。”大王說,乃封壇爲安陵君。君子聞之曰:“江乙可謂善謀,安陵君可謂知時矣。”

[註釋]

①安陵君:名纏(tán壇,又讀dān但),楚宣王的寵臣。②無咫尺之功:形容沒有一點功勞。③華,同“花”。④嬖(bì閉)女:受寵幸的美女。不敝席:不等席子破了。言時間之短。軒:古代一種前頂較高而有帷幕的車子,供大夫以上乘坐。⑤受令:猶言接受教導。⑥雲夢:兩湖名。⑦駟:古人駕車都是一輛車四匹馬,中間稱爲兩服,兩旁稱爲兩驂,因此稱爲駟。⑧兕:雌犀牛,獨角。⑨:通牂,有衝頂過來的意思。⑩旃:曲柄旗幟。旄:旗上飾有旄牛尾。編席:坐席相接。

[譯文]

江乙勸說安陵君說:“您對楚國沒有一點功勞,與楚王也沒有血親關係,卻身居高位,享受優厚的俸祿,全部楚國的人,見到您沒有一個不行大禮參拜的,這是爲什麼?”安陵君說:“這是因爲大王擡舉我罷了。如果不是這樣,什麼原因也不會促使我達到現在的榮譽。”

江乙說:“用金錢與別人結交,當金錢用盡交情就斷絕了;用美色與別人交往,當年老色衰愛心就會改變。所以,受寵幸的美女不等坐席破了,就被拋棄了,受寵幸的臣子不等車壞了,就被罷黜了。現在您獨攬楚國的權勢,而自己也沒有什麼可與楚王深交的東西,我私下裡爲您感到危險。”安陵君說:“既然如此,那麼怎麼辦?”江乙說:“希望您一定向大王請求隨他一起死,親自爲他殉葬。這樣,您一定能在楚國長久得到重用。”安陵君說。“虛心地接受您的教導。”

過了三年,安陵君還把爲楚王殉葬的事告訴楚王。江乙又見安陵君說:“我給你提出的建議,至今您也都沒有去做。既然您不採納我的計謀,我就不想再見到您了。”安陵君說:“我哪裡敢忘記先生的教誨,只是至今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罷了。”在這時候楚王到雲夢去打獵,車馬成羣結隊,一千輛馬車排成長龍,旌旗遮天蔽日,野火燒起來猶如雲霞彩虹一般,犀牛老虎嗥叫的聲音好象雷霆一樣,這時有一條狂怒的犀牛衝着車輪橫衝直撞過來,楚王拉弓射箭,一箭把犀牛射死。楚王隨手抽出一根帶犛牛尾的旗幟,用旗杆按住牛頭,仰天大笑,說:“實在太興奮啊,今天的遊獵!我萬歲千秋以後,又有誰能和我一起享受今天這樣的快樂呢?”安陵君淚流滿面地走上前來,說:“我在宮中就與大王同席共坐,出門在外就陪伴大王乘車。如果大王萬歲千秋之後,我希望能夠親身奔赴黃泉,變做褥草替大王抵禦螻蟻的啃食,又有什麼比這更快樂的事呢?”楚王聽了這話,內心十分喜悅,才設壇正式封他爲安陵君。後來人們聽到這事都說:“江乙可以說是善於謀劃,安陵君可以說是懂得把握時機。”

江乙爲魏使於楚

[原文]

江乙爲魏使於楚①,謂楚王曰:“臣入竟,聞楚之俗,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②,誠有之乎‘?”王曰:“誠有之。”江乙曰:“然則白公之亂③,得無遂乎?誠如是,臣等之罪免矣。”楚王曰:“何也?”江乙曰:“州侯相楚,貴甚矣而主斷,左右俱曰‘無有④’,如出一口矣。”

[註釋]

第19章 秦策四(1)第46章 楚策四(3)第24章 齊策一(3)第47章 趙策一(1)第27章 齊策三(2)第82章 韓策三(2)第86章 燕策一(3)第51章 趙策二(1)第57章 趙策三(3)第64章 魏策一(2)第36章 楚策一(1)第27章 齊策三(2)第82章 韓策三(2)第63章 魏策一(1)第15章 秦策二(4)第49章 趙策一(3)第71章 魏策三(3)第82章 韓策三(2)第16章 秦策二(5)第25章 齊策二第77章 韓策一(3)第31章 齊策五(1)第75章 韓策一(1)第86章 燕策一(3)第29章 齊策四(2)第2章 東周策(2)第71章 魏策三(3)第12章 秦策二(1)第55章 趙策三(1)第57章 趙策三(3)第85章 燕策一(2)第90章 燕策二(3)第64章 魏策一(2)第5章 西周策(2)第38章 楚策一(3)第95章 宋、衛策(2)第7章 秦策(2)第91章 燕策三(1)第89章 燕策二(2)第47章 趙策一(1)第54章 趙策二(4)第79章 韓策二(2)第40章 楚策二(1)第40章 楚策二(1)第23章 齊策一(2)第51章 趙策二(1)第62章 趙策三(8)第61章 趙策三(7)第33章 齊策六(1)第47章 趙策一(1)第86章 燕策一(3)第47章 趙策一(1)第14章 秦策二(3)第4章 西周策(1)第40章 楚策二(1)第71章 魏策三(3)第55章 趙策三(1)第78章 韓策二(1)第31章 齊策五(1)第16章 秦策二(5)第38章 楚策一(3)第21章 秦策四(3)第21章 秦策四(3)第13章 秦策二(2)第40章 楚策二(1)第76章 韓策一(2)第50章 趙策一(4)第82章 韓策三(2)第22章 齊策一(1)第96章 中山策(1)第5章 西周策(2)第30章 齊策四(3)第76章 韓策一(2)第44章 楚策四(1)第10章 秦策(5)第59章 趙策三(5)第35章 齊策六(3)第63章 魏策一(1)第12章 秦策二(1)第49章 趙策一(3)第52章 趙策二(2)第60章 趙策三(6)第36章 楚策一(1)第13章 秦策二(2)第31章 齊策五(1)第31章 齊策五(1)第94章 宋、衛策(1)第52章 趙策二(2)第3章 東周策(3)第19章 秦策四(1)第17章 秦策三(1)第88章 燕策二(1)第61章 趙策三(7)第5章 西周策(2)第86章 燕策一(3)第17章 秦策三(1)第43章 楚策三(2)第96章 中山策(1)第20章 秦策四(2)第18章 秦策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