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負郭之民有狐咺者
[原文]
齊負郭之民有狐咺者,正議,閔王斮之檀衢①,百姓不附。齊孫室子陳舉直言,殺之東閭②,宗族離心。司馬穰苴爲政者也③,殺之,大臣不親。以故燕舉兵,使昌國君將而擊之④。齊使向子將而應之。齊軍破,向子以輿一乘亡。達子收餘卒,復振,與燕戰,求所以償者,閔王不肯與,軍破走。
щщщ• ttκΛ n• ¢〇
王奔莒。淖齒數之曰:“夫千乘、博昌之間,方數百里,雨血沾衣,王知之乎?”王曰:“不知。”“贏、博之間,地坼至泉⑤,王知之乎?”王曰:“不知。”“人有當闕而哭者⑥,求之則不得,去之則聞其聲,王知之乎?”王曰:“不知。”淖齒曰:“天雨血沾衣者,天以告也;地坼至泉者,地以告也;人有當闕而哭者,人以告也。天地人皆以告矣,而王不知戒焉,何得無誅乎!”於是殺閔王於鼓裡⑦。
太子乃解衣免服,逃太史之家爲溉園⑧。君王后⑨,太史氏女,知其貴人,善事之。田單以即墨之城,破亡餘卒,破燕兵,紿騎劫⑩,遂以復齊,遽迎太子於莒,立以爲王。襄王即位,君王后以爲後,生齊王建。
[註釋]
①負郭:靠近城郊。狐咺(xuān喧):齊國人,即狐爰,又作狐援。②孫室子陳舉:公孫家的後人陳舉。③司馬穰(yáng攘)苴(jū居):姓田,名穰苴,做司馬的官。④昌國君:即樂毅,燕國將領,封昌國君。⑤坼(chè):裂。⑥當:對着,面向。闕:宮殿前的望樓,左右各一,中間是通道。⑦鼓裡:里巷名,在宮城中。⑧太子:名法章,即後來的齊襄王。太史:齊國史官,姓後,名敫(jiǎo僥)。⑨君王后:因其姓後,不可稱爲後後,故稱君王后。⑩紿(dài怠):欺騙。騎劫:接替樂毅職務的齊國將領。齊王建:齊國末代王。
[譯文]
齊都臨淄有個叫狐咺的人,他背靠城牆而居,他直言諷諫齊閔王的過失,被閔王斬首在檀衢的刑場,從此百姓不再服從閔王的號令。齊國宗室中有個叫陳舉的,也因爲對國事直言不諱,被閔王處死在東城門外,齊國宗族從此與齊閔王離心背德。司馬穰苴執政素有美譽,也被無故誅殺,大臣們從此不再親近齊閔王。燕王趁機派昌國君樂毅率領兵馬攻打齊國,向子乘戰車逃之夭夭。幸好齊將達子收拾殘兵敗將,重整旗鼓,與燕兵苦苦交戰。他要求齊閔王對勇赴國難的兵將大加犒賞,齊閔王吝嗇,並沒有接受達子的建議,齊軍再次敗北,閔王無奈逃奔至莒城以避兵禍。
齊閔王逃到莒城之後,齊相淖齒指責齊閔王說:“那次在千乘與博昌之間方圓數百里的地方,天降血雨,弄髒了人們的衣服,這件事,大王可知道?”閔王說:“不知道。”“贏、博之間,大地裂開涌出泉水,大王可知道這件事?”閔王又是搖頭說:“不知道”。“有人對着宮闕痛哭流涕,前去尋找這個痛哭的人,可沒有看到人影,一離開,聲音又響起來了,大王可知道?”閔王還是說:“不知道。”淖齒此時語氣更是兇橫:“血雨弄髒了衣服,這是老天示警;地裂涌出泉水,這是大地示警;望着城門而哭泣,這是人事示警。天、地、人都作了警示,而你卻毫不警惕,又怎麼不受到天譴呢?”於是,就在鼓裡這個地方把齊閔王殺死了。
齊國太子法章喬裝改扮,逃到太史後敫的家裡給他做澆灌花園的雜工。後來,大王后,太史的女兒,知道他是個尊貴的人,所以很好地對待他。田單以即墨城爲據點,收集齊國敗散的餘兵,打敗燕隊,誆騙了騎劫,終於收復了齊國的失地,即刻從莒國把太子迎接回國,立他爲王。齊襄王即位,立太史女兒爲大王后,生了齊王建。
王孫賈年十五事閔王
[原文]
王孫賈年十五①,事閔王。王出走,失王之處。其母曰:“女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女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門而望②。女今事王,王出走,女不知其處,女尚何歸③?”王孫賈乃入市中,曰:“淖齒亂齊國,殺閔王,欲與我誅者,袒右!”市人從者四百人,與之誅淖齒,刺而殺之。
[註釋]
①王孫賈:齊閔王家臣。②女:同“汝”,你。間:里門。③女尚何歸:你還回來幹什麼。
[譯文]
王孫賈當年十五歲的時候,在齊閔王的手下辦事。齊閔王逃亡之後,王孫賈不知道閔王的最終落腳處。他的母親說:“你早出晚歸,我就倚門盼望着你歸來;你晚上出去不回來,我就倚着里門盼望着你歸來。你現在替大王辦事,大王逃走了,你卻不知道他的下落,你還回來幹什麼?”
於是王孫賈就走進市場,說:“淖齒禍亂了齊國,殺死了大王,想要跟我一起去刺殺他的人,就將右臂袒露出來!”他在市場上召集了四百人跟隨他,與他前去刺殺淖齒,最後終於刺死了淖齒。
燕攻齊取七十餘城
[原文]
燕攻齊,取七十餘城,唯莒、即墨不下。齊田單①以即墨破燕,殺騎劫。初,燕將攻聊城,人或讒之。燕將懼誅,遂保守聊城,不敢歸。田單攻之歲餘,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魯連②乃書,約之矢以射城中,遺燕將曰:“吾聞之,智者不倍時而棄利,勇士不。怯死而滅名,忠臣不先身而後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顧燕王之無臣,非忠也;殺身亡聊城,而威不信於齊,非勇也;功廢名滅,後世無稱,非知也。故知者不再計,勇士不怯死。今死生榮辱,尊卑貴賤,此其一時也。願公之詳計而無與俗同也。
“且楚攻南陽,魏攻平陸,齊無南面之心③;以爲亡④南陽之害,不若得濟北⑤之利,故定計而堅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東面,橫秦之勢合,則楚國之形危。且棄南陽,斷右壤,存濟北,計必爲之。今楚、魏交退,燕救不至,齊無天下之規,與聊城共據,期年⑥之弊,即臣見公之不能得也。
[註釋]
①田單:齊國大將。②魯連:亦稱魯仲連子、魯連子和魯仲連。戰國末期齊國人,戰國時名士。今茌平人。善於出謀劃策,常周遊各國,爲其排難解紛。③南面之心:指抵抗楚、魏的打算。④亡:喪失。⑤濟北:指聊城。⑥期年:滿一年。
[譯文]
燕國攻打齊國,奪取了七十多座城池,只有莒和即墨兩地勉強堅守了下來。齊將田單就以即墨爲據點,收拾殘兵,大敗燕軍,殺死燕將騎劫。之前,有位燕國將軍攻佔了聊城,可是有人在燕王那裡誹謗他,這位燕將害怕回國遭遇不測,就死守在聊城不敢回國。田單爲收復聊城,攻打一年多,將士死傷過半,可聊城仍是久攻不下。魯仲連於是就寫了一封信,綁在箭桿上,射進城內。信中這樣對燕將說:“我聽說,聰明的人不去做違背時勢、拋棄利益的事,勇敢的人不因怕死而埋沒聲名,忠臣總是處處爲大王着想從不顧自己的私利。現在將軍您爲了一時的氣憤,不去顧慮燕王失掉一位臣子,這不是忠臣;城**死,自己的威名並沒有爲齊國所熟知,這不是勇士的舉動;功業捐廢,英名埋沒,後人不會稱道,這不是聰明。因此,聰明的人不會優柔寡斷,勇敢的人不會貪生怕死,現在生死榮辱、尊卑貴賤,都得當機立斷。希望將軍您能夠三思而行,千萬不要聽取庸俗之見。
“況且楚國攻打齊國的南陽、魏國攻打齊國的平陸,但是齊國已經無心於楚、魏,我們以爲丟掉南陽的害處,不如得到聊城的好處,因此我們商議堅決圍困聊城。現在秦王又派兵幫助齊國,魏國也不敢再討伐東面的平陸;秦、齊兩國聯合的局面已定,楚國的形勢就會危在旦夕。再說,即使是齊國喪失南陽、丟掉平陸,一心要保住濟北聊城,齊國必定會竭盡全力實現這一願望。現在楚、魏兩國已經先後退兵,燕國的救援之軍還沒有到來,諸侯中也沒有覬覦齊國的,齊、燕在聊城相持了一年,雙方都已經疲憊不堪,我就知道將軍您是不會取勝的。
[原文]
“齊必決之於聊城,公無再計。彼燕國大亂,君臣過計,上下迷惑。慄腹①以百萬之衆,五折於外,萬乘之國,被圍於趙,壤削主困,爲天下戮②,公聞之乎?今燕王方寒心獨立,大臣不足恃,國弊禍多,民心無所歸。今公又苡弊聊之民,距全齊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③,是孫臏、吳起之兵也。能以見於天下矣!
“故爲公計者,不如罷④兵休士,全車甲,歸報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見公如見父母,交遊攘臂而議於世,功業可明矣。上輔孤主,以制羣臣;下養百姓,以資說士。矯國革俗,於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⑤,亦捐燕棄世,東遊於齊乎?請裂地定封,富比陶、衛⑥,世世稱孤寡,與齊久存,此亦一計也。二者顯名厚實也,願公熟計而審處一也。
[註釋]
①慄腹:燕國的相國。②戮:羞辱。③反北之心:反叛之心。④罷:停止。⑤意者:或者。⑥陶、衛:指秦國的魏冉、商鞅。魏冉的封地在陶,商鞅本是衛國人。
[譯文]
“齊國必然會和燕軍在聊城決一死戰,將軍您不要猶豫不決。現在燕國大亂,君臣都沒有好的計策,上上下下都惶惑不已。相國慄腹率百萬雄獅,卻屢戰屢敗,萬乘之國,竟然被趙國逼入絕境。土地被宰割,國君也很困擾,被天下諸侯恥笑,將軍您知道嗎?現在,燕王心驚膽戰,孤立無援,大臣們不能指望,國家破敗,禍事不斷,民心無所歸依。現在你又用疲憊的聊城子民,抵抗齊國如此衆多的軍隊,已經一年了卻沒有解除圍困,這是像墨翟一樣善於守城;現在戰爭已經進入絕境,人們餓得到以人肉、人骨爲食,但是將士們卻沒有反叛背棄的心思,這是如同孫臏、吳起一樣善於統領軍隊。您的才能足以被天下所見!
“所以我爲您考慮,不如休戰罷兵,保全戰車軍隊,回國報效燕王,燕王爲此感到高興。百姓見到您,也好比見到父母一樣恭敬,朋友見到您,也會在社會上誇讚您,您的功績就會更加顯赫了。你對上輔佐孤獨的君主,以便控制羣臣;對下撫養百姓,您的事蹟可以成爲說士遊說的資料。改革政治,移風易俗,您的功名就可以樹立起來了。再說,您也可以拋棄燕國不管別人怎麼說,向東投奔到齊國來嗎?我可以請求齊王給您分封土地,富貴的程度就趕得上魏冉、商鞅,世世代代稱孤道寡,和齊國長期共存,這也是一個好的打算。這兩個計策,可以顯揚名聲,得到實惠,希望您仔細考慮,慎重處置,選擇一個。
[原文]
“且吾聞,效①小節者不能行大威,惡小恥者不能立榮名。昔管仲射桓公中鉤②,篡也;遺公子糾而不能死,怯也;束縛桎梏③,辱身也;此三行者,鄉里不通也④。世主不臣也。使管仲終窮抑⑤,幽囚而不出,慚恥而不見,窮年沒壽,不免爲辱人賤行矣。然而管子並三行之過,據齊國之政,一匡天下,九合諸侯,爲五伯首,名高天下,光照鄰國。曹沫⑥爲魯君將,三戰三北,而喪地千里。使曹子之足不離陳⑦,計不顧後,出必死而不生,則不免爲敗軍禽將。曹子以敗軍禽將,非勇也;功廢名滅,後世無稱,非知也。故去三北之恥,退而與魯君計也,曹子以爲遭。
齊桓公有天下,朝渚侯。曹子以一劍之任,劫桓公於壇位之上⑧,顏色不變而辭氣不悖。三戰之所喪,一朝而反之,天下震動驚駭,威信吳楚,傳名後世。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節死小恥也,以爲殺身絕世,功名不立,非知也。故去忿恚⑨之心,而成終身之名;除感忿之恥,而立累世之功。故業與三王爭流,名與天壤相敝⑩也。公其圖之!”
燕將曰:“敬聞命矣!”因罷兵到讀而去。故解齊國之圍,救百姓之死,仲連之說也。
[註釋]
①效:效法。②鉤:指衣帶上的鉤。③桎(zhì質)梏(gù固):腳鐐手銬,古代拘繫罪人手腳的刑具。④通:交往。⑤終窮抑:始終窮困抑鬱。⑥曹沫:即曹劌。⑦陳:同“陣”。⑧劫桓公於壇位之上:齊與魯會盟,曹沫執匕首威逼齊桓公,桓公才退還侵佔魯國的土地。⑨忿恚:憤恨。⑩名與天壤相敝:意謂天地崩毀,才能使名聲破壞。到讀:應作倒韍,韍,弓套,倒轉弓套,意謂停戰。
[譯文]
“而且我聽說,計較細枝末節的人,是不能得到大的威望,討厭小恥辱的人,是不能樹立美名。從前。管仲射殺齊桓公,射中了他的衣帶鉤,這是篡逆;他拋棄公子糾,不肯爲他殉難,這是怯懦;他以後又受過捆綁、腳鐐手銬的懲罰,這是自身的恥辱;有這三種行爲的人,同鄉都不跟他交往,君主也不肯讓這樣的人當做自己的臣子。如果管仲始終窮困潦倒,囚禁在牢中不願出來,慚愧羞恥不肯見人,那麼一直到死,也免不了被認爲是卑鄙的人做了下賤的事。然而管仲雖然連做了三件錯事,後來卻執掌了齊國的政權,匡正天下,九次聯合諸侯,使齊國成爲五霸的首領,名望遠揚,光輝照耀鄰國。曹沫是魯國國君的將領,三次出戰都失敗而歸,並且喪失土地千里。如果曹沫當時堅守在戰場上,不去考慮以後的麻煩,出征一定爲國而死不肯生還,那麼就不免成爲敗軍而被擒獲。可是曹沫認爲成爲敗軍擒將,不能算是勇敢;功業廢棄,聲名泯滅,被後世所詬病,不能算是明智。因此他揹負三次敗北的恥辱,退下來和魯莊公研究,曹沫認爲是偶然遭遇失利。
“齊桓公稱霸天下之後,諸侯都前去朝拜,但曹沫僅僅憑藉手中的一把寶劍,就在葵丘會盟的壇上把齊桓公劫持了,他面不改色,義正言辭。三次戰敗所喪失的領土,一天早晨就去全部收復了,天下人爲之震動驚懼,威名傳達到吳國、楚國,美名流傳後世。像管仲、曹沫這樣的人,不是不能守住小節,或者爲小的恥辱而死,而是他們認爲與世長辭,功名就不能樹立,這是不明智的。因此他們能去掉怨恨之心,成就終身的名聲;不顧細小的恥辱,而建立萬世的功勞。因此,他們的功業可以與禹、湯、文武三王不相上下,聲名可以與天地共久長。您還是考慮一下我的意見。”
燕將說:“恭敬地聽從您的命令!”於是停止戰鬥,收拾行裝撤軍了。所以說解除齊國包圍,解救百姓免於死亡,是魯仲連遊說的功勞啊。燕攻齊齊破
[原文]
燕攻齊,齊破。閔王奔莒,淖齒殺閔王。田單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復齊墟①。襄王爲太子徵②。齊以破燕,田單之立疑,齊國之衆,皆以田單爲自立也。襄王立,田單相之。
過菑水③,有老人涉菑而寒,出不能行,坐於沙中。田單見其寒,欲使後車分衣,無可以分者,單解裘而衣之。襄王惡之,曰:“田單之施,將欲以取我國乎?不早圖,恐後之。”左右顧無人,巖下有貫珠者,襄王呼而問之曰:“女聞吾言乎?”對曰:“聞之。”王曰:“女以爲何若?”對曰:“王不如因以爲己善。王嘉④單之善,下令曰:‘寡人憂民之飢也,單收而食之;寡入憂民之寒也,單解裘而衣之;寡人憂勞百姓,而單亦憂之,稱寡人之意。’單有是善,而王嘉之。善單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賜單牛酒,嘉其行。
後數日,貫珠者復見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單而揖之於庭,口勞⑤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飢寒者收谷⑥之。乃使人聽於閭里。聞丈夫之相與語,舉曰:“田單之愛人,嗟乃王之教澤也!”
[註釋]
①復齊墟:在廢墟上重建齊國都城。②襄王爲太子徵:襄王就是太子得到了證實。③菑水:即淄水。④嘉:嘉獎,褒獎。⑤口勞:犒勞,慰勞。⑥收谷:收養,收容。
[譯文]
燕國攻打齊國,齊國都城被攻破。齊閔王逃奔到了莒城,淖齒趁機殺死了閔王。當時田單守衛即墨城,收拾殘兵,打敗了燕隊,收復了都城臨淄,太子被接回了國。齊國已經打敗了燕國,對田單立誰爲齊王表示懷疑,齊國的老百姓都認爲田單將自立爲王。最後齊襄王即位,田單盡力輔佐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