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秦策二(4)

秦軍攻打邯鄲,歷時十七個月,還遲遲未能攻下。有個叫莊的人對王稽說:“您爲什麼不對軍中的官吏大加賞賜呢?”王稽說:“我只聽從大王的命令,別人不要多嘴。”莊說:“不對。這就好比父親對兒子,父命有的我們肯定得執行,父命有的我們未必能執行。如果父親說‘趕走你所珍愛的老婆,賣掉你所心愛的小妾’,這個父命是肯定做得到;如果父親說‘不許去思念她們’,這個父命肯定執行不了。再打個比喻,有個看守閭里大門的老太婆說:‘那天晚上,有個年輕媳婦招進一個外面相好的男人。’對前一件事來說,兒子珍愛的妻子已經離去,心愛的小妾也已經賣掉,而父親不應再命令不許有思念之情。對後一件事來說,打算指控他們通姦,每一個人本來都會有這種想法。現在您雖然受到大王的寵愛,卻不過是像父子的親情罷了;軍中的官吏雖然地位卑賤,卻比那守門的老太婆更高尚吧!再說您擅自執行君主的大事,瞧不起手下的官吏,這已經是很長時間的事了。我聽說,‘三個人一起傳播謠言,可以把沒虎出沒的地方說成有虎出沒;十個人彎曲木椎,可以把直木彎成曲木。衆口可以顛覆一切,沒有翅膀也照樣可以高飛。’因此,您不如大加賞賜軍中官吏,並且對他們以禮相待。”王稽對莊的意見並沒有在意。當軍吏處於困境的時候,果然對他惡言惡語,竟然說王稽和杜摯謀反。

秦王聽到這份控告後十分惱怒,打算連范雎一起處死。范雎說:“我是東方一個地位卑賤的下等人,曾經得罪過魏王,被迫逃命來到秦國。我原本就任何諸侯的支持,更沒有結交親近的王侯朋友,是大王把我從流亡的命運中提拔出來,讓我執掌國家大事,天下人無人不曉我的身世和大王對我的提拔。現在我遇到小人栽贓誣陷,有人認定我與罪人王稽是是同夥,假如大王頒佈明令處死我,這豈不是在天下人的面前表示出您提拔我錯了,並且這件事也將成爲諸侯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我願意請大王賜給我毒藥,賜我一死,並且請恩准以故相國的名義埋葬我,這樣大王必定是既沒有撤掉對我的懲處,又可以掩飾您錯誤舉薦的名聲。”秦王說:“說得有道理。”於是秦王沒有殺范雎而是像以前一樣友好地對待他。

蔡澤見逐於趙

[原文]

蔡澤見①逐於趙,而入韓、魏,遇奪釜鬲於塗②。聞應侯任鄭安平、王稽皆負重罪,應侯內慚,乃西入秦。將見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應侯曰③:“燕客蔡澤,天下駿雄弘辯之士也。彼一見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奪君位④。”

應侯聞之,使人召蔡澤。蔡澤入,則揖應侯,應侯固不快;乃見之,又倨。應侯因讓之曰:“子常宣言代我相秦,豈有此乎?”對曰:“然。”應侯曰:“請聞其說。”蔡澤曰:“籲!何君見之晚也!夫四時之序,成功者去。夫人生手足堅強,耳目聰明,而心聖知,豈非士之所願與?”應侯曰:“然。”蔡澤曰:“質仁秉義、行道施德於天下,天下懷樂敬愛,願以爲君王,豈不辯智之期與?”應侯曰:“然。”蔡澤復曰:“富貴顯榮,成理萬物,萬物各得其所;生命壽長,終其天年而不夭傷;天下繼其統,守其業,傳之無窮;名實純粹,澤流千世,稱之而毋絕,與天下終,豈非道之符,而聖人所謂吉祥善事與?”應侯曰:“然。”蔡澤曰:“若秦之商君,楚之吳起,越之大夫種,其卒亦可願矣?”

[註釋]

①見:被。②釜:鍋。鬲(lì):古代炊具,似鼎,足部中空。塗:通“途”。③感怒:激怒。④相之:以之爲相。

[譯文]

蔡澤被趙國驅逐出境,於是便動身去韓國和魏國,路途中鍋、鼎等炊具被人搶了。他聽說應侯范雎手下所任用的鄭安平、王稽都身負重罪,范雎正爲此事慚愧不已,於是他就改變主意往西去了秦國。蔡澤打算去謁見秦昭王,蔡澤先指使人造謠,目的是激怒范雎,說:“燕國賓客蔡澤,是當今天下難得的的辯才。只要他去面見秦王,秦王必定會重用他爲相國,並且會奪取您的相位。”

應侯聽說了這件事,於是讓人召來蔡澤,蔡澤到了應侯那裡,只對范雎使用了拱手作揖的禮節,范雎本來就心情不爽,這時看到蔡澤這樣的倨傲無禮,內心更是火上澆油,於是責問蔡澤說:“先生您揚言要取代我成爲秦國的相國,可有這樣的事?”蔡澤坦然承認說:“是這樣說過。”范雎又問:“那麼讓我見識一下先生的高見。”蔡澤答道:“唉,您的見識怎麼如此遲鈍哪?即使是春夏秋冬四季,也是本着‘功成身退’的原則。人活在世上,只要手腳強健,耳聰目明,思維敏銳,這不就是人們所殷切期望的呢?”范雎說:“是。”蔡澤又說:“本着仁義的心,在天下廣施德澤,受到萬民的景仰,而且願意用這樣的心思對待君主,難道這不是辯智之士苦心孤詣期望得到的嗎?”范雎又稱是。蔡澤接着又說:“人活在世上,既能夠富貴顯達,又能把一切事物治理得有條不紊,讓百姓都能安安穩穩地度過自己的一生,而後世繼承他的優良傳統,維護他的功績,永遠流傳。這樣一來,名聲有了,利益也有了,恩澤萬年,流芳百世,與天地同壽,難道這不是道德的結果,又是聖人所說的吉祥如意的善事嗎?”范雎稱是。蔡澤於是逼問:“像秦國的商鞅、楚國的吳起、越國的文種,他們的結局也值得羨慕嗎?”

[原文]

應侯知蔡澤之慾困己以說,復曰:“何爲不可?夫公孫鞅事孝公,極身毋二①,盡公不還私,信賞罰以致治,竭智能,示情素,蒙怨咎②,欺舊交③,虜魏公子卬,卒爲秦禽將破敵軍,攘④地千里;吳起事悼王,使私不害公,讒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義不圖譭譽,必有伯主強國,不辭禍兇;大夫種事越王,主離困辱,悉忠而不解⑤,主雖亡絕⑥,盡能而不離,多功而不矜,貴富不驕怠。若此三子者,義之至,忠之節也。故君子殺身以成名,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何爲不可哉?”

蔡澤曰:“主聖臣賢,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國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婦貞,家之福也。故比干忠不能存殷⑦,子胥知不能存吳⑧,申生孝而晉惑亂⑨。是有忠臣孝子,國家滅亂,何也?無明君賢父以聽之。故天下以其君父爲戮辱,憐其臣子。夫待死而後可以立忠成名,是微子⑩不足仁,孔子不足聖,管仲不足大也。”於是應侯稱善。

蔡澤得少間,因曰:“商君、吳起、大夫種,其爲人臣盡忠致功,則可願矣。閎夭事文王,周公輔成王也,豈不亦忠乎!以君臣論之,商君、吳起、大夫種,其可願孰與閎夭、周公哉!”應侯曰:“商君、吳起、大夫種不若也。”蔡澤曰:“然則君之主,慈仁任忠,不欺舊故,孰與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乎?”應侯曰:“未知何如也。”蔡澤曰:“主固親忠臣,不過秦孝、越王、楚悼,君之爲主正亂、批患、折難,廣地殖穀、富國、足家、強主,威蓋海內,功章萬里之外,不過商君、吳起、大夫種,而君之祿位貴盛,私家之富過於三子,而身不退,竊爲君危之。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之常數也。進退盈縮,變化,聖人之常道也。

[註釋]

①極身毋二:竭盡自己的才智,沒有二心。②蒙怨咎:遭受怨恨和責難。③欺舊交:商鞅設計欺騙公子印,魏將公子卬和公孫鞅曾是故交。④攘:奪取。⑤解:通“懈”,懈怠。⑥主雖亡絕:指雖然越王處於危亡的絕境。⑦比干忠不能存殷:比干以忠諫紂,結果被剖心,殷商不久亡國。⑧子胥知不能存吳:吳王夫差擊敗越國,勾踐求和,伍子胥力主滅越以除後患,夫差不從,後中越國反間計,賜死伍子胥,吳國後來爲越國所滅。⑨申生孝而晉惑亂:晉獻公寵愛驪姬,驪姬一心立己子奚齊爲太子,因而誣陷太子申生企圖毒殺獻公,申生自殺。獻公死後,諸子爭位,晉國大亂。⑩微子:商紂王的庶兄,諫紂不納,因而佯狂避世,孔子以之爲仁人。固:原本。章:傳揚,彰顯。

[譯文]

應侯明白蔡澤是打算把自己置於困境之後,再遊說自己,於是又說:“什麼是不可以的啊?商鞅作爲秦孝公的臣子,一生忠心耿耿,竭盡所能爲國家辦事,從不偏私枉法,嚴明賞罰制度,秦國治理得井井有條,他用盡了自己所有的才能,展示了自己的一片忠心赤膽,到頭來卻被人怨恨,橫遭責難,爲了秦國他竟然出賣了自己的故交,奪去了魏公子的印璽,最終替秦國擒獲了魏軍的大將,並使秦軍大獲而勝,拓展了秦國千里的疆土。吳起替楚悼王賣命,絕不會爲了私人因素而損害了國家的利益,更不會進虛假的讒言來喪失自己的名節,說話也不會爲了苟合而阿諛逢迎,做事也從不顧及面子,只要實行仁義的事情,就不怕毀壞了榮譽,爲了能使大王成爲一代霸主以及國家強大,從不懼怕禍患與兇惡。大夫文種事奉越王,即使越王已經陷入困辱的境地,但他依然忠心不二,毫無懈怠,等到越王被俘虜,他依然竭盡自己的所能,不離不棄,雖然擁有很多的功勞但是不驕不躁,即使後來享有富貴卻也不自滿怠惰。像這樣的三位忠心的臣子,是所謂仁義的極致,忠誠的榜樣。所以君子即使是丟了生命也要成就自己的名節,只要能夠保全仁義,即使死了,也不會留下遺憾,怎麼能說不可以呢?”

第6章 秦策(1)第69章 魏策三(1)第44章 楚策四(1)第28章 齊策四(1)第6章 秦策(1)第39章 楚策一(4)第9章 秦策(4)第89章 燕策二(2)第95章 宋、衛策(2)第19章 秦策四(1)第53章 趙策二(3)第2章 東周策(2)第39章 楚策一(4)第1章 東周策(1)第26章 齊策三(1)第33章 齊策六(1)第66章 魏策二(1)第14章 秦策二(3)第88章 燕策二(1)第61章 趙策三(7)第10章 秦策(5)第29章 齊策四(2)第85章 燕策一(2)第79章 韓策二(2)第64章 魏策一(2)第73章 魏策四(2)第67章 魏策二(2)第48章 趙策一(2)第5章 西周策(2)第13章 秦策二(2)第35章 齊策六(3)第1章 東周策(1)第56章 趙策三(2)第25章 齊策二第92章 燕策三(2)第72章 魏策四(1)第48章 趙策一(2)第40章 楚策二(1)第71章 魏策三(3)第51章 趙策二(1)第22章 齊策一(1)第59章 趙策三(5)第7章 秦策(2)第62章 趙策三(8)第47章 趙策一(1)第26章 齊策三(1)第64章 魏策一(2)第91章 燕策三(1)第61章 趙策三(7)第18章 秦策三(2)第53章 趙策二(3)第37章 楚策一(2)第27章 齊策三(2)第65章 魏策一(3)第7章 秦策(2)第3章 東周策(3)第85章 燕策一(2)第14章 秦策二(3)第86章 燕策一(3)第53章 趙策二(3)第94章 宋、衛策(1)第39章 楚策一(4)第76章 韓策一(2)第33章 齊策六(1)第61章 趙策三(7)第1章 東周策(1)第33章 齊策六(1)第70章 魏策三(2)第86章 燕策一(3)第15章 秦策二(4)第4章 西周策(1)第25章 齊策二第51章 趙策二(1)第9章 秦策(4)第44章 楚策四(1)第54章 趙策二(4)第27章 齊策三(2)第78章 韓策二(1)第16章 秦策二(5)第39章 楚策一(4)第21章 秦策四(3)第75章 韓策一(1)第20章 秦策四(2)第91章 燕策三(1)第51章 趙策二(1)第81章 韓策三(1)第9章 秦策(4)第35章 齊策六(3)第16章 秦策二(5)第84章 燕策一(1)第15章 秦策二(4)第12章 秦策二(1)第2章 東周策(2)第56章 趙策三(2)第31章 齊策五(1)第94章 宋、衛策(1)第14章 秦策二(3)第13章 秦策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