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閒來居鄉里(七)

看到紡紗工坊中的一架架機械,衆掌櫃們都忍不住連連點頭,甚至有幾個動手去轉動紡機,看一看到底是怎麼去運作。都想着回去後,就學着給打造出來。

“不過諸位家中的紡紗作坊最好留在隴西,熙河路畢竟人少,又是偏僻,而且戒備森嚴,外人不容易混入。放在秦州可就不一定了。若是其中的奧妙給關東的人學去了,我們可是誰也爭不過。”

“不必馮掌櫃來提醒,我等哪個不明白!”成軒等人異口同聲。爲了守護自身利益,誰也不會犯傻。

馮從義說得沒有錯。工坊如果留在熙河路中,紡機改進的這個消息傳出去就已經很不容易,等傳到南方織造商們的耳朵裡,派人過來打探消息,更是不知要過去多久。如果是放在秦州這個西北重鎮裡,消息散佈的速度,卻是隴西的十倍。說不準哪一天,就全給人一股腦的學去了。

用了新式紡機之後,棉紗的成本大大降低,賺到手上的錢財誰會嫌多?前面在棉田中多付出的錢鈔,在這裡卻補了回來。

見着成軒他們眼中的喜色,馮從義知道今次的事算是成功了。韓家紡紗工坊的效率瞞不了人,只要有心打探,遲早都能打探得出來的,又不是多難造的機械,多看幾眼就能學走,還不如早一步拿出來做人情。

只是多保密一年就是成千上萬貫的收入,有幾人能放得下?韓岡卻是沒當回事的就丟了下來,這份心胸和眼光,讓馮從義敬佩萬分。

成軒也走過來,想着馮從義一揖,正色道:“韓太常的心胸,世人難以企及,我等實是感佩萬分。”

韓岡的名聲如此之大,累累功績更是驚人,誰也不會把他當成一個不識貨殖的傻瓜。這麼大的利益,說讓就讓,實在讓人敬服。

而見着紛紛過來要自己代爲向表哥轉達敬佩之意的商人們,對於韓家,對於順豐行,對於韓岡本人,對於他們的未來,馮從義更加的信心十足。

……

馮從義回來的時候,韓岡正看着張載的來信。

韓岡從京中回來時,也沒忘了探望二程和張載。雖然他成了王安石的女婿的這樁事,的確有些讓他們不太喜歡。但在他推薦關、洛兩家入經義局共參諸經新義的消息傳開之後,這樁婚事給張載和二程留下的心結,也就煙消雲散。

對於韓岡通過實驗推導出來的理論,當日回來時經過橫渠鎮,已經跟張載討論過整整三天。現在又是書信往來,不再是韓岡,連張載也有心要將氣學和韓岡的理論完全融合起來。

見着表弟回來,韓岡收起了信。讓了馮從義坐下,道:“今天可是辛苦了。”

“倒也算不上辛苦。”馮從義搖搖頭,又道:“與承恩村的合同都已經定下了,都沒有意見。之後協議每年一簽,具體的條款在簽約前,會在行會內事先加以溝通,以防有人擡價收購,亂了行規。”

“那行會怎辦?”

“也就在這兩個月,過些天我再去秦州一趟。”

“再跟他們多說一句,這門生意是要做上幾十年的,賺一時,不如賺一世。不要因爲一時的貪心,壞了日後合作的可能。”

馮從義笑道:“表哥是在白擔心,都是生意人,這個道理相信他們都懂。”

生意場的本質雖說就是利益,但也是要講人情和信用的,不可能赤裸裸地利益爭奪或是交換。即便是後世,人脈多寡還是衡量一個業務員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交情和關係,往往抵得上幾千幾萬貫的投入,而信譽更是重中之重。

“白擔心那是最好。”馮從義的話,韓岡不以爲忤。想了想,他又道:“下次討論成立行會時,不要忘了把王家給拉上。今次沒有帶上王家,還有些說道。但到了組建行會是還不帶上王家,臉面上可磨不開。”

“那高家呢?”馮從義問道。

“……至於高家,等行會準備成立之後,再拉進來不遲。”只要在行會成立前,將兩家拉進來,即便有芥蒂,也不會有太大問題。

今次組織商人去訂立棉花購買合約,韓岡並沒有知會一起掌控熙河路商貿往來的王、高兩家的商行。不是韓岡不帶兩家玩,而是那些商人沒有幾個願意跟樞密副使和太后家一起做買賣。只有現在跟韓岡敲定了合作之後,纔有膽量接觸王、高兩家。

雖說王韶、高遵裕現在都離開了熙河路,但各自都是升遷。王韶的樞密副使就不用提了,高遵裕則是去了河東路,比起新成立的熙河路的副總管,河東路兵馬副都總管,明顯要高上一兩級。兩人雖然離開,可留下的陰影則更爲龐大。

與他們這樣的龐然巨物合作,誰都害怕自己的一份被吃掉。以怡和號爲首的多家商行在秦鳳路是地頭蛇不假,在秦州,他們也不怕王、高兩家商行在商業上的競爭。可棉布這門生意是要做到京城裡去的,在東京城中,秦州的地頭蛇只能算是黃鱔,而強龍依然是強龍。

要不是韓岡一向不獨食,今次的表現又足夠大方,開出的條件更是讓人無法拒絕,也沒人願意跟宰相家的女婿一起做生意。齊大非偶這個成語,不論是在談婚論嫁上,還是生意場上的合作,都是有幾分道理的。

韓岡不怕王家,也願意與王家分潤利益,但他卻着實擔心太后家的胃口,不忘再三囑咐着表弟:“不要想着靠你的岳家,那是條鱷魚,能將所有的份全都給吞下去,一根骨頭都不會留給人。”

馮從義是高家的女婿,但只是遠支而已,真要讓高家獨佔東京城棉布市場,他的岳父岳母也佔不到多少好處。而馮從義也知道他的根基在哪裡,點頭應道:“小弟明白。”

“如此就好。”

韓岡不再有什麼擔心,但馮從義卻還有着一份隱憂:“只是今次拉了這麼些人進來,攤子鋪得如此之大,若是不能三五年內有足夠的棉田開闢出來,到時候,行會也很難維持得住。”

設立行會的目的是賺錢,今次秦鳳、熙河幾家商會要成立行會,共襄盛舉,便是爲了棉布的潛在利潤實在太大。若是就一年幾十萬貫讓各家來分,哪個願意付出如此大的精力。就是秦州城內的糞行,一年還有十來萬貫的週轉。

“不用擔心。”韓岡對此都有考量,只是沒有跟馮從義說,“先不說日後的移民,眼下有了廣銳軍爲首的漢人弓箭手作爲榜樣,就可以引誘蕃兵弓箭手們羣起仿效。只要他們種好了地,日後又是一個棉花的重要來源。”

“蕃人?”馮從義驚問着。

“當然是蕃人。不給他們一個種田賺錢的路,日後他們開始多種糧食可就麻煩了。”

可以參考一下,幾百年之後,西方列強控制下的殖民地,是如何發展和穩定下來的。主要靠的就是單一化的經濟生產,將殖民地納入自己的產業鏈中。所以當殖民地獨立之後,從原有的產業鏈中脫離,國家經濟會有一個暴跌的時期,能否再恢復,就看各國自己的治理水平了。

韓岡的想法就是要引誘開始農耕的蕃人種植棉花等經濟作物,就像如今朝廷引誘遊牧爲主的蕃部大量的養馬用來交換茶葉。

一旦熙河蕃部都被歸入到大宋的經濟圈中,生產生活全都離不開大宋的商業活動,就算有人唆使他們反叛朝廷,也會被他們給反過來打翻掉。

這個時代可沒有民族獨立的潮流,而是四方蠻夷都對漢家文明頂禮膜拜,以至於有傳言說,契丹的皇帝要在銀佛背後刻下“願來世生中國”的字樣——雖然韓岡不知此事是真是假,而“中國”是不是指得大宋。但從吐蕃貴人對漢物的喜好,以及如今對大宋官員的敬畏中,還是能看出一二來。

“按照朝廷的規定,給予歸順的蕃兵弓箭手的田地是一百畝,小頭目兩百畝,大頭領是三百畝。但蕃人不會種田,漫種薄收,勉強餬口而已。如此下去,當然會難以安定下來。若是能讓他們變成靠着種植棉花來賺錢,必定能吸引其他蕃人陸續投效,下山種田。”

“那還要靠着姨父來指點他們了。”

韓岡點頭,這也是給自己父親韓千六一個發光發熱的機會。

現如今韓千六在移民中名望很高,尤其是本不擅稼穡的廣銳軍,他們若沒有韓千六所在的屯田務的幫助,來隴西的第一年就要絕收。不過在蕃人中的地位,韓千六就遠遠不如自己開創了療養院、爲吐蕃貴人們治病療傷的兒子。若是韓千六出手幫助他們學着種田,蕃人弓箭手們的生活富足起來後,也必然念着韓家的好。

如果父子兩代都能與蕃人結下深情厚誼,後面韓家的幾代人,都能從中得到極大的好處。

與韓岡就棉紡業的前途說了一通之後,馮從義起身告辭。

韓岡送了他出去,回來後,躺在躺椅上回想着整樁事情是否有所疏失。

棉紡上的事情解決,今次回鄉,該做的事都做完了。再歇息些日子,便要離鄉返京。

不知這段時間,京中的朝局變成了何等的情況。

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七)第四十章 雁度長空跡不彰(上)第一百九十二章 借款(六)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三)第一百四十三章 梳理(十三)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五)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十八)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一)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漢圖中(九)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七)第一百七十七章 變遷(四)第一十四章 貢院明月皎(下)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十四)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四)第二十五章 虛實(五)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十)第八十五章 塵囂(十六)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七)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七)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六)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一)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一)第三十六章 望河異論希(一)第二百六十一章 新議(二十七)第二百七十四章 長風(十一)第一百九十五章 火箭(三)第三十五章 重巒千障望餘雪(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一)第十章 進退難知走金鑼(上)第三十章 隨陽雁飛各西東(二十四)第一十二章 鋒芒早現意已彰(十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十)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七十)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三)第二百二十八章 變故(二十五)第四十六章 龍泉新硎試鋒芒(三)第十章 卻慚橫刀問戎昭(八)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六)第一百七十六章 變遷(三)第四十六章 了無舊客伴清談(九)第一十三章 不由愚公山亦去(三)第二百四十五章 新議(十一)第三十五章 勢頹何來回天力(中)第四十八章 斯人遠去道且長(三)第二十七章 片言斷積案(中)第三十一章 戰鼓將擂緣敗至(六)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第五十五章 南北(十五)第二十三章 天南銅柱今復立(中)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三)第三章 牆成垣隳猿得意(上)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劍隱風雷(八)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劍履(十二)第三百一十四章 權相(下)第三百一十六章 反撲(中)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九)第四十三章 修陳固列秋不遠(六)第一十五章 焰上雲霄思逐寇(九)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八)第六十五章 宴火(七)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五)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十)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六)第一百四十七章 梳理(十七)第一十五章 前路多坎無須慮(五)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七)第三十一章 風火披拂覆墳典(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密雲(下)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第三章 牆成垣隳猿得意(上)第三百一十五章 反撲(上)第三十章 回首雲途路不遙(二)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三)第九章 縱行潼關道(下)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五)第一百七十六章 變遷(三)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二)第四十四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一)第七章 蒼原軍鋒薄戰壘(二)第四十五章 樊樓春色難留意(三)第一十八章 青雲爲履難知足(七)第四十七章 天意分明啓昌運(下)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六)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二)第一百七十五章 變遷(二)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三十六)第七章 驚聞東鄰風聲厲(下)第三十三章 道遠難襄理(上)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十六)第三十五章 歷歷新事皆舊史(一)第四十八章 時來忽睹紅日低(二十七)第一十六章 三載願終了(下)第二十四章 繚垣斜壓紫雲低(三)第二百一十六章 變故(十三)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二)第一十四章 落落詞話映浮光(中)第三十二章 江上水平潛波濤(中)第一章 鞏州(上)第八十五章 塵囂(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