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八章 廟堂(九)

“跟玉昆相公說過沒有?”

聽了黃裳的話後,李承之沉默了一下,而後問。

黃裳的憂慮,並不是獨屬於他一人的。

難道日後大宋億萬子民,都要依靠海外的糧食不成?

質問過同樣或類似問題的,有國子監的學生,也有朝堂上的大臣。太多人對大宋的糧食生產發表過相似的言論,甚至可以說是陳詞濫調了。

原本通過汴水上運的六七百萬石綱糧,讓江淮六路困擾百年的重擔,並沒有因爲交州米大量運進中原而減少太多,現在還是每年有四百六七十萬石。

儘管兩廣【交州屬於廣西】對外輸出的糧食每年已經接近一千萬石,其中大半被運到京師。與江淮六路加起來,加起來有八九百萬石。但京師之中,就連駑馬也一天至少要配三升口糧,草料另算,百姓更是放開肚皮,開封每年運進來的糧食比過去雖增加了四百萬石,卻像個小石子一樣,連個水花都沒濺起來。

東京開封府,乃至整個中原腹地,對糧食的需求越來越大,但原本生產糧食的田地,卻大批的轉產。不需要太多預見力,就知道長此以往,大宋的農業會變成什麼樣子。一想到江南、兩浙,魚米之鄉,日後卻變成要靠外地輸入口糧,這不能不讓人心驚肉跳。

“跟玉昆相公說過了嗎?”

黃裳搖了搖頭,卻道,“提過兩次。”

李承之唔了一聲,疑心散了一點。

聰明人,兩次諫言都沒有得到迴應,就不會提第三次了。會接受意見的,前兩次就接受了,再說多了,反而傷了情分。黃裳的說法合情合理。要是黃裳說他沒有跟韓岡講過,或是說過多次,李承之反而不會信了。

看黃裳現在的樣子,韓岡自然是沒有接受他的勸誡。甚至有可能是韓岡反過來將黃裳當場說服,駁得無話可說。

不過黃裳如此坦誠,這是示好?還是試探?

似乎都不是,以李承之對黃裳的瞭解,他或許只是就事論事。

要說黃裳這個韓岡一手提拔起來的開封知府,會因爲韓岡離開相位,而動了什麼不該有的心思,李承之第一個就不會相信。

李承之他本人做到宰相,都不會去撬韓岡的牆腳,那一位在年齡上的優勢太大了。

不過……

李承之忽然想起了半個時辰之前,來自韓忠彥門客的那番話。

如果官制當真會有變化,黃裳的坦誠,倒是有了另外一番解釋。

“玉昆相公怎麼說的?”李承之輕笑着斜睨了黃裳一眼。

黃裳想要哪個位置?李承之想。

既然自己要接任相位,韓岡要安排門下職位,免不了要跟自己商量一下——以韓岡的爲人,應該會這麼做。黃裳應該是防備節外生枝。

“相公說人心好利,改種他物,只因種糧所得微薄,而棉桑麻藍等物有數倍之利。”

李承之又點頭,韓岡的確是會這麼說。他又問,“勉中你是怎麼回的?”

“若說要讓種糧有利可圖,相公就會說糧價上漲。若說朝廷發令讓田主種回糧食,相公會說沒人理會。”

也就是根本沒敢回?李承之差點想笑。其實還可以對種植棉麻靛藍的農戶課以重稅,但這一條,別說黃裳不敢說,就是李承之,也不敢隨便提。

韓岡就是棉家的總後臺,在明教之亂後,天下棉田的擴張,就跟韓岡和他的雍秦商會脫不開干係,讓他自斷手足,誰敢開口?

輕嘆一聲,李承之道,“勉中,方纔你說你家有兩艘船,對不對?”

黃裳點頭。

“載貨量多少?”

黃裳立刻就是一副明白過來的樣子,笑道,“滿載兩萬一千石,裝鳥糞石的,只要五十艘,就能裝一百萬石糧食了。”

“就是這個理!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李承之引用了一句梁惠王的話,道,“這是春秋時的做法。現在如今,自廣、交二州,運一百萬石糧食到中原,也不過十幾天的時間。比春秋時,河東到河內都要快得多。”

“這個道理我也明白!”黃裳話出來,立刻警覺地看了周圍一圈,見沒人注意,方低聲又道,“可萬一哪年交州大災,幾千家種植園全都絕收,到時候中原百姓的口糧從哪裡來?”

李承之笑道,“就是中原產糧,不也有熙寧時的大旱嗎?當時從河北到江南,就沒有不受災的地方,河北更是一年沒下雨,還不是熬過來了?終歸是有辦法的。”他想了想,又對黃裳道,“不過的確是要注意一點。說句話勉中你別介意。”

“參政請說。”黃裳道。

“畢竟海運不比漕運和鐵路,非是官有。萬一……”

李承之對黃裳做了一個“你明白的”眼神,沒再說下去。

黃裳抿起嘴,臉稍稍變得有些陰沉。

大宋的海上運輸線,是以章家爲首。儘管韓家的順豐行也有很大份額,但章家哪一天有了不軌之心,立刻就能將南海上的海上運輸線給徹底斷掉。

韓岡和他手底下的雍秦商會,控制的是棉布、玻璃等工業產業,再有私心,也不會敗壞天下。而章惇控制的是運輸,如果有了壞心。

如果拿人做比喻,韓岡手中的工業只是體內的骨骼,斷了幾根養好就好了,正常也要不了性命,可章惇控制的海運,是人體內的大血管,斷了一根,或許就要命了。

李承之這麼說,的確沒錯。但這位參知政事恐怕猜不到,這句話,自己跟韓岡已經說過了。

“不過即使沒那個萬一。”李承之開始緩和氣氛,“運氣不好,遇上一場颱風,也能毀掉京師一個月的口糧。”

黃裳點頭。

“所以。”李承之笑着,眯起的雙眼閃起銳利的目光,“勉中你有什麼想法?”

“什麼?”黃裳眨了眨眼,一副茫然不明的表情。

“勉中,你就別瞞了。”李承之搖頭,“你的性子與玉昆相公相似,如果不是心中有了些念頭,就不會開口,若不是有幾分成算,也不會說給我這老頭子聽。說吧,你想要老夫怎麼幫你?”

黃裳搖搖頭,露出了一個還是瞞不過去的尷尬笑容,“只是心裡一點想法,細處還沒有,閉門造車而已。一個,是開發湖廣……”

正說着,門口處忽然騷動起來,黃裳和李承之望過去,立刻站了起來。

韓岡和章惇兩位宰相,正並肩而來。

第四十三章 廟堂垂衣天宇泰(十)第四十七章 不知惶惶何所誘(中)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七)第三十一章 離鄉難知處(中)第三章 時移機轉關百慮(八)第三十六章 驟風(三)第二十三章 弭患銷禍知何補(十五)第四章 豈料虎嘯返山陵(二)第四十六章 易法變制隳藩籬(九)第一十三章 晨奎錯落天日近(五)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四)第三十二章 憂勤自惕礪(中)第二十四章 南國萬里亦誅除(三)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二)第四十四章 文廟論文亦堂皇(一)第一百七十八章 變遷(五)第四十章 歲物皆新期時英(一)第四十一章 乍入危棲意欲迷(下)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六)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十一)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三)第七章 煙霞隨步正登覽(五)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十六)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五)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七)第一十一章 城下馬鳴誰與守(十三)第一章 廟堂紛紛策平戎(一)第一十七章 往來城府志不移(六)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五)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二四)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十五)第一十二章 大廈將頹急遣行(上)第四十一章 辭章一封亂都堂(三)第二百二十一章 變故(十八)第八章 太平調聲傳烽煙(二)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三)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七)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無(二十四)第三十六章 可能與世作津樑(二)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二)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三)第三章 牆成垣隳猿得意(上)第三十五章 甘霖潤萬事(上)第九章 長戈如林起紛紛(一)第五章 冥冥冬雲幸開霽(十二)第二十五章 阡陌縱橫期膏粱(一)第四十八章 辰星驚兆夷王戡(中)第三十四章 山雲迢遞若有聞(十)第四十四章 秀色須待十年培(十三)第一章 縱談猶說舊昇平(八)第四十五章 南北(五)第七章 儒統淵源遠(上)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十七)第二十四章 兵戈雖收戰未寧(二)第三十一章 停雲靜聽曲中意(十五)第四十七章 豈意繁華滋劫火(上)第四十八章 一揖而別獨騎歸(下)第九章 縱行潼關道(上)第二十六章 當潮立馬夜彎弓(下)第四十一章 禮天祈民康(九)第四十二章 皇祚思無疆(上)第二十九章 頓塵回首望天闕(十六)第七章 都中久居何日去(三)第二百三十二章 變故(二十九)第二十五章 晚來蕭蕭雨兼風(上)第二十六章 鴻信飛報猶覺遲(四)第六十二章 宴火(四)第三十六章 望河異論希(一)第三章 參商稻粱計(中)第一百七十章 暗潮(五)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難平(二)第八十三章 塵囂(十四)第四十二章 潮至東嶗觸山回(上)第二十一章 欲尋佳木歸聖衆(十四)第一百八十章 變遷(七)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七)第八章 朔吹號寒欲爭鋒(十二)第四十六章 正言意堂堂(下)第四十六章 世情如水與天違(中)第三十二章 吳鉤終用笑馮唐(十五)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閒人自忙(八)第十章 千秋邈矣變新腔(八)第二百一十九章 變故(十六)第一百五十九章 京師(一)第八十四章 塵囂(十五)第三十章 肘腋蕭牆暮色涼(十七)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雲與天通(二十五)第三十三章 枕慣蹄聲夢不驚(十一)第四十二章 詭謀暗計何曾傷(四)第四十二章 壯心全向筆端含(上)第二十一章 論學瓊林上(下)第三十九章 欲雨還晴諮明輔(四一)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風嘗隨驃(二)第一十二章 惡客臨門不待邀(上)第二十四章 自有良策救萬千(中)第三十三章 爲日覓月議乾坤(九)第二百零二章 火箭(十)第三十章 虛實(十)第三十八章 豈與羣蟻爭毫芒(三)第三十七章 異鄉猶牽故園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