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致太平(一)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但對冬麥來說,這也是播種的季節。納質院裡忙忙碌碌,一邊收着地裡的各種豆類,一邊忙着耕地種麥。麥是主糧,首先要保證的,到了播種的時候,不管地裡的豆有沒有完全成熟,都要割回來,最少也可以作爲優質飼料餵馬。

徐平站在納質院裡的院子裡,看着地上攤開正在曬的大豆,問身邊的張載:“今年忙了一季,收成如何?這豆是開春種下,看起來收成不錯。”

張載道:“依現在來看,收的菽豆不少。不過吃的米麥,還是要勞州里發給。”

“慢慢來嗎,只要事情做起來,總會越來越好的。”徐平轉過身,“把納質院搬到這裡來,一是在城中佔着偌大的房屋,多有不便,再一個就是讓這些質子有些事做,劃出地來讓他們自耕自食。你在這裡管着他們耕種,推行井田,效果如何?”

“好,非常好!”說起井田,張載便有些興奮。“我前些日子也讀了節帥編的《富國安民策》,裡面講起天理即人慾,人慾即天理,天人合一。此話甚有道理,家富則國安,國安則天下太平。人之慾,首要足食,故一家之政始於烹飪,一國之政在於足食。有道是家不富,則志不寧,何謂家富?衣食無憂也。衣食來自於哪裡?俱是從田土之中來。故孟子云仁政必自經界始。貧富不均,教養無法,要想天下大治,其餘都是苟且小術,惟有平均田地,劃分井田,纔是長治久安之法。假使耕者有其田,則人無遺力,地無遺利,一手一足無不耕,一步一畝無不稼,民力盡矣,地力盡矣,何愁民不富足,民富何愁國用不足!”

後面的這幾句話,是李覯的理論,指出井田制不但是讓耕者有其田,另一方面還讓天下無曠土,兩者都做到,則國富民安。張載的井田制思想是自李覯傳承而來,不過李覯重在以志逆意,似託聖人之言闡述自己的理論,而張載則更加註重把這思想納入到理論體系之中。李覯是反孟子的,張載則是尊孟的,有這種分別非常正常。

徐平沒有接張載的話,問他:“秀才,你在納質院大半年,帶着這些質子種了一季的糧食,現在前季已收,下季在種。我且問你,要想產出糧食來,有哪些不可缺少?”

張載愣了一下,顯然以前沒有精細地考慮過這個問題,在心裡盤算了一下,道:“產糧自然不可少了田地,這是根本。除了地,自然還要有人耕稼。地力、人力,缺一不可!”

徐平不動聲色,問道:“除了地和人,還有哪些呢?”

張載掰着指頭慢慢算着道:“還要有牛,沒有牛,全靠人力,耕不了多少田地。除了牛之外,犁、耙、耬,也都不可缺少。還有——”

徐平笑着擺了擺手:“且住,看來這一年,你還沒有想明白這個問題。秀才,要想五穀豐登,民富國強,單單講田地是不夠的。沒有人稼穡,地裡長出來的只能是雜草。但是到了現在,只是有人也還是不夠的。還要有牛來耕來種,還要有水渠水車提水灌溉,還要有鋤頭來去地裡的雜草,還要有車來把收割的莊稼運到家裡來,還要有碾子把谷變作米。凡此種種,都是種地不可或缺的東西。你只講平均田地,那這些怎麼辦?牛要怎麼養?其他犁、耙、耬之類要怎麼辦?水渠怎麼開?澆地用水怎麼分?想過沒有?”

“學生倒也想過。以井田平均田土,讓耕者有其田是一,還要寓軍令於內政,設田官來管理井田。士不必別選,皆此土之民也,遇有戰事不需別置將,皆此土之吏也。人言井田之制之難行也,必曰天下之田非無主之物,若要收田地入縣官,則多有田地之家難免心懷不滿。學生不這樣認爲,只要使田地多的人家,井田之制也讓其富貴如初,他們又怎麼心中不滿呢?便如古之封建,廣有田地的人家,可以讓他們做田官,別選公田給他,此田收的稅賦便作他們的俸祿,以代替原有的地租。則不費國家的一錢一米,天下之土皆有民耕種,天下之民皆有田官去管。候一二十年,則地價已由公田之稅充抵,田官再擇賢而任即可。如此一來,井田之行天下得利,人人歡悅。”

徐平搖了搖頭,笑着沒有說話。

不管是李覯,還是張載,提倡井田制平均田地實際是其次,核心還是在那個寓軍令於內政上。在徐平行新政之前,國用缺乏困在養兵上,而耗盡國力養兵數十萬,卻徒耗糧食對外不能戰,這是大宋從上到下的一塊心病。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埋首編兵書的有,如張載這樣從故紙堆中找解決辦法,復古改用徵兵制甚至兵民合一的也有。

頭痛非要去醫腳,牙痛非要把腿鋸了,看起來有些荒唐,實際上卻是無奈之舉。大宋是脫胎於五代軍閥政權,在軍制和國事上天然有殘缺,皇帝對皇位穩固的心理依賴在軍隊上面。廢掉了藩鎮割據算是去了皇帝的一塊心病,但要把軍事交到政治的下面,讓政事堂同時抓起政治和軍事,他們又不願意。因爲這樣一來,宰相的權力太大,皇權受擠壓。

以文制武也罷,文人掌兵也罷,其實都是從軍事與政治相分離帶來的。文人掌兵並不直接管理軍隊,而是通過武將來管理的,而武將帶兵與政治是完全分割的。你就是殺一千個一百個武將,也改變不了軍隊的根本制度,這還是一支跟政治分離的軍閥部隊。

如果說作用,那就是成功離間了武將跟文官。一打了敗仗,文官說武將沒用,武將說文官瞎指揮,總之就是自己沒責任。從武將不許干政起,大宋的武將就對文官充滿了不信任,不管是不是自己錯了,只要有處罰就是文官打壓武將。

軍隊打了敗仗,誰的責任?當然首先是軍隊的責任,如果連這一點都否認,那就是胡鬧了。但在徐平前世,也不知道從哪裡傳起來的,軍隊不能打不怪武將,是因爲朝廷裡文官當政,只要讓武將當政,軍閥當家,自然就能打了。實際上歷史的事實是,軍閥統治別說是建立盛世,就連統一國家也沒有做到過。軍政一體的秦國,也一樣是文官當政。

文官當政,武將管軍,是正常的國家制度,軍隊不能打的原因不在這裡,還是應該從軍隊本身去找原因。募兵制本身沒有問題,軍隊的職業化和專業化是正常的發展規律。但事情最怕走極端,從募兵制走向僱傭軍制,讓軍隊徹底跟政治隔離開來,就有問題了。

大宋的皇位心理依賴在軍隊,就越來越走向僱傭軍制,病態地強調對皇帝的忠誠,國家責任反而變得無關緊要了。軍制有不足,根子還是在國家本來的軍閥制的母體上。

這個年代的人,從多個方面發現了這個矛盾,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來解決。歷史的侷限性,他們的只能從既往的經驗中來找辦法,復古的徵兵制、井田制便就被提出來。不管怎麼說,在實行這些制度時,中原王朝對周邊一直是保持着碾壓態勢的。

第63章 放生池第24章 煩心事第322章 我們一起講道理第31章 能否鑄錢?第280章 狄青離去第68章 山雨欲來(上)第220章 任福方略第11章 潑皮第161章 街上遇故人第58章 步步爲營第143章 推卸責任第139章 少用茶,多用絹第27章 夜宴第100章 小人難防第168章 交權第29章 其心可誅第316章 大火第159章 物價要漲第159章 物價要漲第86章 兩全其美第71章 意外第38章 兩地第204章 焦慮的林素娘第94章 輕兵過山崗第42章 遠方的稀罕物第139章 朝爭第14章 治術(五)第209章 楊文廣第84章 重奪甘谷城第180章 轉機第12章 煙花第130章 我要做土豪第187章 時代特色第122章左弼右輔鎮南關第3章 一路千里第12章 私下商量第266章 我們等得好苦!第194章 立場第171章 坐而論道第320章 不祥之年第300章 閒着也是閒着第3章 洞房第11章 遇仙樓第74章 無妄之災第33章 有錢纔好第145章 自殺的晉州進士第315章 亂戰第124章 我是你們學不來的第221章 再對天章閣(下)第158章 高麗商路第91章 不合規矩啊第54章 官與民第21章 歐陽修的疑惑第86章 兩全其美第88章 棄杖不殺第211章 王素田莊第207章 玻璃產業第192章 不許調一兵一卒第199章 追亡逐北第107章 誰會那麼蠢?第48章 風波第28章 出使歸來第196章 機遇第57章 夜戰(上)第153章 各執一詞第47章 生意第106章 我怎麼小心眼了?第64章 歸來第118章 漸有頭緒第205章 蛻變第63章 天大的功勞第66章 無所建明第201章 兩個合一第203章 農工商聯合體第19章 理通事順第19章 出行第215章 合夥第89章 魑魅魍魎第204章 換相(下)第49章 事發第327章 攻守三策第145章 恍如昨日第93章 多方牽連第15章 分工第54章 心有不足第19章 共剪西窗燭第25章 追捕逃亡第13章 治術(四)第100章 鑄錢第13章 折支第300章 閒着也是閒着第142章 配合第178章 重商理所當然第297章 伎藝人第74章 政事堂的分歧第104章 天下人之天下第72章 最後處置第127章 堵門要賬第321章 兩萬匹馬第183章 富國安民策